专栏名称: 看理想
“看理想”诞生于知名出版品牌“理想国”,以“做出版”的态度,开发视频节目、直播、音频及周边产品等一系列媒介,探寻文化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达尔文之光  ·  连签の汇总 ·  昨天  
达尔文之光  ·  连签の汇总 ·  昨天  
大华那点事  ·  5亿元消费券即将发放!领取方式有新变化!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看理想

被这部高口碑国产片击中了

看理想  · 公众号  ·  · 2024-06-12 13:28

正文

端午档上映的电影《走走停停》,以其共鸣和治愈的力量,收获了出色的口碑。它有着日式“生活流”电影的韵味,以平实客观的视角聚焦一个普通家庭的温馨与遗憾,展现对社会的洞察。

它也足具本土特色。四川的亲切口音和松弛氛围,频频制造出活泼自然的笑点。与此同时,个人理想与社会规训的对抗、生活现实与世俗成功之间的冲突,也是国内青年正普遍面对的问题。

不过《走走停停》并没有选择放大焦虑和苦闷,而是通过刻画平凡的生活和冷静克制的情感,让观众暂时放下生存的压力,在重新出发前停下来休憩和思考。


01.
金子还是屎,那是别人叫的

《走走停停》的英文译名是Gold or Shit(金子或屎),这是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电影力图解构社会对个体成功与失败的定义。

男主角吴迪北漂十余年,遭遇失业和失恋,决定回乡发展。 他似乎是带着“失败者”的身份回来的,家人一开始都觉得丢脸,父亲甚至评价“金子在哪里都是金子,屎在哪里都是屎。

吴迪自己也觉得没有颜面与那些已经成家立业的老同学见面。超过35岁的他不愿承认自己没有工作,遮遮掩掩地说自己在“gap”。

社会心理学家伯尼斯·诺嘉顿提出“社会时钟”的概念,意指“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的社会文化规范,正以一种隐秘而统一的标准衡量着每个人的一生。


违背社会时钟运行规律的人会被视为边缘人和无能者,很少有人能选择逆流而上。在网易数读发表的文章《中国年轻人,不敢gap year》中,数据显示导致年轻人压力大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氛围不允许偏离“上学、工作、谈恋爱、结婚”的既定轨道,其次是为了迎合父母的期待而失去自主选择的能力。

吴迪的爸爸提及曾经的梦想,他们这一代人似乎更是没有选择。为了生存,只能做着枯燥的职业,人生仿佛一眼望得到尽头。他一度认为,生活就是这样,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遭,习惯了就好。戛然而止的“但是”令人回味无穷,仿佛藏着一个曾经热血和向往自由的灵魂。

除此之外,媒体也在按照能够成功吸引眼球的套路讲故事。电影中,记者冯柳柳决定以吴迪为北漂失败回乡的典型代表拍摄纪录片,但冯柳柳的老板却认为吴迪平淡无奇,就是一个无业游民,没有逆袭成功的故事,拍摄他毫无意义。

逆袭成功的故事总是更契合观众的“爽点”,而这部电影的一个有趣之处在于,它试图将打破世俗意义的成功这一叙事实验贯彻始终。

吴迪的妈妈无法完成影片的拍摄,抹黑吴迪的纪录片没有被正名,北漂的冯柳柳没有留在北京,吴迪最终也没有成为职业编导,但是,他们依然是这部电影的主角。


吴迪最终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让人想起毛姆《刀锋》中的拉里。在美国人人为追逐“美国梦”而欢欣雀跃时,拉里却毅然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和金钱,选择了穷游世界,追寻真理和自我。他看透名利和欲望的虚幻,在纽约的闹市中做一名出租车司机,过上平静而自洽的生活。

有时我们为了维持体面的身份,会苦心隐藏生活的困窘和默默忍受工作的折磨。但电影试图传达,人不应为了生活而毁坏生活的目的。正如吴迪的妈妈提到,邻居叔叔以教钢琴勉强为生,却愿意为有天赋的学生找更好的钢琴老师。

妈妈说:“他这辈子看起来好像不怎么成功,但我们都很怀念他。成功并不一定是金子,失败不一定是屎,你自己晓得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就行了。”

黑塞在《德米安》中同样写道:“成为什么,不过是存在的附属。人只有一个使命:走向自我。无论他最终成为诗人还是疯子,先知还是罪犯——这不是他的职责,毫不重要。他的职责是发现自己的命运,不是别人的命运,是彻底而不屈地活出自己的命运。”

02.
虚假和真实,分不了那么清

《走走停停》除了试图解构成功与失败,还在整部电影中架起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以主人公同时拍摄纪录片和电影的形式,凸显对虚假与真实的探讨。

在这样的设置下,自我与他者、影像与现实生活之间不再是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关系,而是主体和客体的交互关系。每个人都在凝视着他人,同时也在被他人的镜头所凝视。


吴迪一开始接受纪录片拍摄时,显得十分虚荣。他翻出几十年前的奖杯,摆上一堆书,刻意引用名人名言,以显得自己很有文化。冯柳柳劝他真实一点,但后来也被吴迪质疑她的干预带有让纪录片更吸引眼球的私心。两人在如何界定生活中虚假与真实的界限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

难以划分真实与虚伪的界限,因为虚伪和真实在每个人身上共存。电影中,人们眼中的当红话剧演员李远,实际上因接不到戏而落魄不堪。接到电话邀请时,他碍于面子先假装自己是助理,随后再变声回演员李远迅速接下角色。但实际上,他也是个为工作和角色尽心尽力的好人。

类似地,李远和吴迪在镜头外为电影该怎么拍吵得不可开交,却在看到纪录片的拍摄镜头时立刻假装重归于好。

生活本身总是真假参半的。吴迪的妈妈第一次当演员却很快上道,她道出人生如戏的体会,“到了我这个年纪,自然就会演戏了。”在婚姻生活中,吴迪的父母都曾精神出轨过,但妈妈认为人难免有些秘密,只要不越过内心的底线,就还能保持对彼此虚掩之面的尊重。

在电影和纪录片镜头之外,最突出的一种虚掩的情感,莫过于吴迪的父亲对家人的爱。父亲成日面如铁色,嘴上说拍电影是瞎胡闹,背地里却一直关注着拍摄进程,甚至为不耽误拍摄在厕所里躲了半天。

面对妻子在生活上的变化,他表面一言不发,暗地里却醋意满满。作为父亲和丈夫必须“权威”的性别角色定位,使他刻意隐藏着自己浓烈的情感。


还好,我们也看到父亲最后男扮女装完成了妻子没来得及完成的拍摄,在接受采访时难得袒露自己的内心。当男性允许自己卸下被社会规训的包袱,生活会变得自然而有趣,人物形象也进一步丰满。

就像李远被风吹到湖里的一顶假发,沉重而虚假的表面被揭开后,真实可爱的一面暴露出来,一行人的氛围变得轻松,在湖边快乐地嬉戏。

然而,当虚假彻底战胜真实,却可能带来覆水难收的后果。冯柳柳收集的素材经过领导一通恶意剪辑,把吴迪刻画成一个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领导凭借这部纪录片获奖,在颁奖台上假惺惺地感谢冯柳柳。而不知情的网友相信纪录片就是真实,纷纷对吴迪恶语相向。

在后真相时代,信息的生产者为了数据流量故意混淆事实和煽动情绪。另一边,一些被煽动的网民在网络上展现出现实中隐藏至深的暴戾一面。有时候,我们看到的网络上的自己和世界,似乎与现实中的自己和世界截然相反。

刘擎和罗翔在《人应该如何平衡真实和虚假的自我》的对谈中提到,人有三重自我:生物性的自我、社会性的自我和反思性的自我。因为有社会性的自我,一个人不可能不戴面具。而社会性的自我和反思性的自我之间张力不是太大的人,能活得更自在从容,相处起来也会更舒服。

虚假和真实,往往难以分清,但做好二者的平衡,尽量让良知不受罪,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03.
有始有终或无终,都是生活

电影接近结尾处吴迪父母相继去世的设计,虽显得有些刻意,却也道出在人生无常中,我们能必然确定会有始有终的,也许只有生命本身。

至于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事情,常常难有一个理想的结局,有时甚至缺少可以被标记为结局的事件。然而,这就是没有剧本的生活,我们不得不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电影中颇受赞誉的情节,当属影片末尾,开着出租车的吴迪和重新组建家庭的冯柳柳重逢。在堵车的公路上,两辆车走走停停,不断相遇又错位,二人却很有默契地隐而不语,将曾经共享的经历和对彼此的情感深埋在心底。最后,两辆车并入一条车流,无论故人有多重要,接下来的路只有靠自己继续体验和前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