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天一件艺术品
用艺术拯救自己,用艺术点亮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架构师之路  ·  你的提示词根本只是在浪费算力,如何让deep ... ·  2 天前  
架构师之路  ·  你的提示词根本只是在浪费算力,让deepse ... ·  3 天前  
架构师之路  ·  90%的用户不知道!触发DeepSeek深度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天一件艺术品

在颠倒黑白的社会,只有记录,才有可能避免遗忘

一天一件艺术品  · 公众号  ·  · 2017-11-28 22:46

正文

这篇千字文来自国内看不到的端媒体,标红的话,是艺术君一直想说却没有说出来的。大家共勉。

文章标题:《在颠倒黑白的社会,我们如何能活得清醒?》,导语:即便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因为外力一降再降,有一件事却是不那么难但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记录。

勃鲁盖尔的《前往各各他》、杰里科的《梅杜莎之筏》、戈雅的《1808年5月3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些伟大的艺术家和伟大的艺术作品,忠实记录了现实中的残忍和冷酷。当然中国也有,尤其是蒋兆和的《流民图》,今天来看,尤其有意义。

《在颠倒黑白的社会,我们如何能活得清醒?》全文。

※    ※    ※

14年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发生在眼下、波及那么多人、涉及那么多公开信息的事,都能如此彻底地颠倒黑白。之后每一次侥幸具有公共性的公共事件中(是的,重点是“侥幸具有”),我都能清晰地体验, 官方如何以辟谣的形式造谣、如何利用时间差和信息差重塑一件事的样貌、如何通过不对等的传播渠道制造认知隔阂与价值撕裂,普通人为了压抑内心的恐惧如何遗忘如何猜忌如何积极地为权力辩护、如何百般苛责受害者而对公权力满怀柔情

基本上, 要想反驳他们,你不仅要有理解事件核心脉络的清晰判断力,更要具备预先洞察纤毫逻辑漏洞的能力,还要确保自己透彻掌握每一个信息死角、每一处被搅浑的水的真实脉络,还得为自己说的每一句话、指正的每一个问题保留好证据,还得确保自己没引述任何可能不够完美的说辞、核实了所有相关表述,还要有强悍的不因辱骂而愤怒的心理,最好还要有完美的受害人 。换言之, 在专业媒体已几乎没有传播空间和报导胆量、人才也正急剧流失的时刻 你得是一个全知全能、独力负担专业媒体功能的人,才能勉强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意见──这前提还是你没被封号,你发布的观点没被选择性呈现,你想要检索的信息还没被删除,你没有因为顾虑家人安危而放弃发言

因为前三点, 跟一个对某件事和事件背后的系统性问题全无认知或逃避产生认知的人对话,已经很难达到势均力敌的状态 。而由于第四点,我不得不在太多事情上克制自己的表达欲。

每次这种时候,都很庆幸端还在。虽然它记录得很有限,在每一个当下,和能触及我内心最深刻的愤怒和无力的波澜相比,可能只提供了一个剪影。但因为它连贯地保留了那些重大的时刻、那些重要而被忽视的信号,任何事件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有脉络、有纵深、有系统的,可以随时甩出链接给人“看,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也随时提醒自己某些判断是如何有理有据地形成、别因为眼下的甜头和虚妄的繁荣而忽略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和某些人没资格当人的现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