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冷丫  ·  你俩当我面,在酒吧“补上” ·  2 天前  
云峰早点报  ·  网友在贵阳街头偶遇会爬楼梯的消防车 ·  3 天前  
冷丫  ·  她有老公,我和她很久没玩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微课报名|古代当官有多难?北师大宁欣教授解读历代吏治得失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19-03-22 13:28

正文


宁欣: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


微课堂第124期

3月23日(周六)

8:50—12:00

精彩直播,不容错过



讲中国历史离不开古代政治,没有政治的历史,索然无味。


讲中国政治离不开官僚制度,那些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翻翻底牌,大多数都是“官”。在中国,最大的学问是当官。许多人一辈子饱读诗书,为的就是当好一个官。



当官又不是个人的事情,选官用人关系到政权的兴亡。从封邦建国到大一统国家,伴随着官僚政治而诞生的一系列吏治措施,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互动关系中频繁亮相。其内容形式,也在一次次权力的大洗牌中愈发复杂。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种复杂性呢?其实,造成这一问题的,很多时候并不是制度本身,而是制度的执行所导致的。换言之, 制度执行者,也就是官吏的意志,难免歪曲制度的本意 (相关阅读: 这7本书告诉你,什么是“活的政治史”研究 )。


举个例子,北宋名相王安石看到农民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无米果腹,于是要求地方官府贷款给农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到真正落实制度的时候,许多官吏不顾农民需求,强迫贷粮给他们,并任意提高利息。百姓苦不堪言,民众痛骂王安石误国,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显然,吏治坑了我们的“拗相公”。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促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发生?历代王朝统治者面对这一系列弊病,采取过哪些措施加以纠偏?他们又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不要着急,本期微课,我们将带来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宁欣 老师主讲的“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讲座,其内容将围绕“ 吏治制度的历史源流以及官员管理文化的内涵特色 ”等展开,为你答疑解惑。


北师大宁欣老师的名字,相信学历史的朋友应该不会陌生吧!还等什么,快点报名吧!


活动信息



主题: 宁欣: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

时间:2019年3月23日(周六)8:50—12:00


主讲人: 宁欣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主办: 国际儒联儒学与企业管理委员会大道知行讲堂

媒体支持: 凤凰网国学频道、历史研习社


讲师简介




宁欣,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历史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自1986年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历史学院)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任教,现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宁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兼职教授。


报名方式



①关注历史研习社

在公众号中回复 【124】 报名

②课程将提前两小时截止报名



上课形式


视频直播


本节微课时间



3月23日(周六)

8:50—12:00

准时开播!




特别鸣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