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分子科技
高分子科技®做为全球高分子产业门户及创新平台“中国聚合物网www.polymer.cn”的新锐媒体,实时报道高分子科学前沿动态,关注和分享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一线科技创新设计、解决方案,促进产学研及市场一体化合作的共同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技  ·  天工大高辉/余云健、吉林大学杨英威 ... ·  2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唐勇/高彦山团队 ... ·  4 天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南京大学李宪磊课题组招聘生物材料/纳米医学方 ... ·  3 天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动态共价化学,最新Nature系列综述! ·  3 天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澳门大学张宣军、黄冠豪/南科大吴长锋《自然·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分子科技

四川大学吴锦荣教授团队 Macromolecules:揭示链缠结和非胶成分对天然橡胶胶乳材料性能的贡献

高分子科技  · 公众号  · 化学  · 2024-12-18 13:02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一键订阅


天然橡胶胶乳通常经过预硫化 - 后固化过程来生产交联的天然橡胶胶乳材料( VNRL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持续进步,对 VNRL 的实际需求日益增长,且其服役环境也日益严苛,这导致 VNRL 产品失效的报道屡见不鲜。因此,为了提升 VNRL 的性能,我们迫切需要深入探究其微观结构,并明确其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近年来,尽管在 VNRL 的形貌、网络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聚异戊二烯链缠结、非胶组分以及交联网络所构成的复杂多层次结构在 VNRL 中仍未得到全面深入的研究,这些多层次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也尚不清楚。

近日, 四川大学吴锦荣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张荣纯教授 对采用常用硫化配方交联的 VNRL 的多层次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将其与机械混炼 - 热压成型制备的硫化天然橡胶片( VNR )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VNRL 的网络不仅具有更多缠结和更高均匀性,而且由蛋白质和脂质等非胶成分组成的骨架结构也相对完整。更高的缠结程度和网络均匀性使 VNRL 在大应变下具有较大的晶粒尺寸和较高的结晶度,显著提高了材料的拉伸强度。此外,缠结的解缠和滑移作用及非胶成分的骨架可以增加能量耗散,阻碍裂纹扩展,从而使 VNRL 具有优异的抗撕裂性。



2024年12月11日,相关工作以“ Unveiling the Hierarchical Microstructure of Pre-vulcanized Natural Rubber Latex Film and its Impact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为题发表于《 Macromolecules 》。


VNRL 的基本结构信息


文章所用的 VNRL 是天然胶乳通过乳液混合加入硫化助剂水分散液, 70 ℃下预硫化 1h 130 ℃下后固化 30min 制备而成。用于对比的 VNR 是天然橡胶干胶通过双辊混炼加入硫化助剂,并在 130 ℃下用平板硫化仪热压成型得到。通过调节 VNR 的硫化配方来控制两者总交联密度(包含永久交联及缠结)一致,并通过双量子固体核磁( DQ-NMR )证明了两者相近的总交联密度,如 1 所示。


1. VNRL VNR 的制备过程和交联密度


VNRL 的多层次结构


a. 表面形貌

利用扫描电镜( SEM )和原子力显微镜( AFM )相图对 VNRL VNR 的表面形貌进行研究,结果如 2 所示。在微米尺度下, VNR 表现出相对平整的形貌,而 VNRL 则表现出类细胞状结构。 VNRL 中非胶组分则形成明显的骨架结构。


2. VNRL VNR 的形貌结构

b. 网络均匀性

为了研究 VNRL 的网络结构,采用基于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 )的热孔隙法对环己烷溶胀的样品进行了分析。如 3a 所示,在 6 ℃以下,两个样品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环己烷在 VNRL 中的熔点分布更集中,而在 VNR 中的熔点分布更分散。这一现象表明 VNRL 的网络结构比 VNR 具有更高的均匀性。 DQ-NMR 对材料结构中残余偶极相互作用参数( D res 的检测可以反应材料的不同网络结构, D res 的高频分布一般反映材料内部分子链受到的约束作用较强,拥有较紧密的网络结构, D res 的低频分布则反映材料内部分子链受到的约束作用较弱,拥有较为松散的网络结构。如图 3b 所示, VNRL 中观察到的 D res 分布更窄,表明其结构更均匀,这与热空隙法的结果一致。


3. DSC DQ-NMR 证明 VNRL 网络结构更加均匀。


VNR 的硫化过程中,氧化锌团聚体形成交联核心,因此氧化锌附近的交联密度较高,而远离氧化锌的交联密度较低,导致其交联网络的非均匀性。 VNRL 拥有更均匀网络结构可归因于硫化助剂在乳胶颗粒内的有效分散和扩散。

c. 缠结结构

分别采用动态力学分析( DMA )及 DQ-NMR VNRL VNR 的缠结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如 4a-4b 所示,结果表明 VNRL 中存在更多的缠结。通过计算, VNRL 中缠结对总 D res 的贡献为 41.2% ,而 VNR 中缠结的贡献仅为 32.2% 。采用变温 DQ-NMR 测量研究缠结对分子链的约束效应。两种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归一化双量子积累曲线如 4c 4d 所示,计算可以得到如 4e 所示的约束点间分子量( Mc 。结果表明尽管 VNRL 中较高的缠结结构贡献了总交联密度,但其对分子链的约束作用不如化学交联明显。采用 Mooney-Rivlin 模型分析了 VNRL VNR 的力学曲线,如 4f 所示。其中 C1 C2 的值分别与永久交联和缠结对力学性能的贡献相关。 VNRL C2 值更高,表明 VNRL 中的缠结对拉伸过程的贡献显著,超过共价交联的贡献。相反, VNR C1 值较高,说明共价交联在 VNR 的拉伸过程起主要作用。


4. 应力松弛、溶胀和变温 DQ-NMR 证实 VNRL VNR 具有更多的缠结结构, MR 模型证明 VNRL 中缠结结构对其拉伸性能贡献更多。


应变诱导结晶 (SIC)


利用同步广角 X 射线衍射( WAXD )对 VNRL VNR SIC 行为进行了研究,如 5a 所示。通过计算得到结晶度指数( CI ),如 5b 所示。可见,两个样品拥有相近的初始结晶应变,而 VNRL 的结晶度在初始结晶阶段较小,在大应变下结晶度更高。计算拉伸过程中两者的取向度变化( 5c-5d 。可以看出 VNRL 的取向行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而 VNR 的取向度仅随应变增加,无明显阶段。进一步对两个样品的晶粒尺寸进行计算( 5e-5f , 发现 VNRL 拉伸过程中形成的晶粒尺寸明显更大。


5. VNRL VNR 的应变诱导结晶性能


结合之前部分和 SIC 部分的研究结果,作者提出了 VNRL 微观结构对其应变诱导结晶行为影响的模型,如 6 所示。 VNRL 中含有大量的缠结结构且网络结构更加均匀。由于总交联密度相似,两个样品拥有相近的初始结晶应变。然而,在拉伸过程中,缠结不断解缠和滑移, VNRL 在中等应变下的取向度几乎保持不变。因此,在这一阶段, VNRL CI 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释放的分子链为形成大尺寸晶粒创造了生长空间,因此大应变下 VNRL 的晶粒尺寸更大。同时, VNRL 均匀的网络结构使其具有更高的断裂应变,因此 VNRL 在大应变下具有更高的结晶度。相反, VNR 中的交联网络主要由永久交联点组成,这些交联点难以滑动或解缠,因此在中应变下结晶度较高。然而,较高的共价交联密度阻碍了 VNR 中形成尺寸较大的晶体。同时,不均匀的交联网络导致的应力集中使得 VNR 的断裂应变较小,这也限制了其 CI 值的增加。


6. VNRL 中微观结构对其应变诱导结晶性能影响的示意图


力学性能


VNRL VNR 的单轴拉伸曲线如 7a 所示。 VNRL 展现出更为优异的断裂应变及断裂强度。这种现象主要与两个原因相关:一是 VNRL 在大应变下结晶度更高,晶粒更大,二是均匀的网状结构使得 VNRL 在断裂前能够承受更高的应变。此外,非胶成分骨架结构对 VNRL 的断裂强度也有贡献。对比两种试样的抗撕裂性能( 7b-7d ),可以发现 VNRL 具有明显更好的抗撕裂性能。对缺口拉伸过程中缺口处的形貌进行研究( 7e-7f ),应变云图反映出 VNRL 中非胶成分的骨架网络通过传导应力来避免应力集中,从而提高了 VNRL 的抗撕裂性能。


7. VNRL VNR 的应力 - 应变曲线、抗直角撕裂性能、缺口拉伸性能及缺口处形貌和应变云图。


总结


该工作系统研究了 VNRL 的多层次结构,结果表明, VNRL 具有更均匀的网络结构以及更多的链缠结。在拉伸过程中,链缠结的解缠或滑动导致 VNRL 在初始结晶阶段的 CI 和应力较低,但有利于 VNRL 在大应变下形成较大的晶体。因此在大应变下 VNRL 具有较高的结晶度。更均匀的网络结构使 VNRL 能够在断裂前承受更高的应变。此外, VNRL 的非胶组分形成微观骨架结构,在缺口拉伸过程中增加能量耗散、分散应力和阻止裂纹扩展,从而具有较好的抗撕裂性。该工作为揭示 VNRL 的构效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为未来的研究和优化 VNRL 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macromol.4c02599


相关进展

四川大学吴锦荣教授团队 Angew:一分钟修复26.4 MPa的超支化聚氨酯

川大吴锦荣教授团队《Mater. Horiz.》: 通过对称/非对称扩链剂实现聚氨酯弹性体的强韧化、损伤自报告/修复过程可视化

四川大学吴锦荣/兀琪《Macromolecules》: 通过设计共振异构化效应获得高强度且可修复的溴丁基橡胶离聚物

四川大学吴锦荣/兀琪《Macromolecules》:通过π型镊子结构构建动态稳定硬相赋予自修复聚氨酯类硫化天然橡胶的回弹性

川大吴锦荣团队/北化张立群、刘军团队《Mater. Horiz.》: 构建侧链互锁物理相互作用实现刷状聚合物在恶劣环境下的自修复

河北工大杨丽、PSU程寰宇、川大吴锦荣团队《Adv. Mater.》:自愈合、可重组、热切换、可变形电子器件与健康监测应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