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暑假
2024年通识教育联合暑期学校
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
9门通识教育课程顺利结课
1400余名来自北京大学与全球多所高校的学生选修
各门课程聚焦不同通识教育主题
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
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
受到学子们广泛好评
本期推送带您一起回顾通识暑校盛况
(*按课程名称排序)
本课程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马莉萍副教授开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家如何思考教育现象、分析教育问题、评价教育政策,掌握分析教育问题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和方法,了解学科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
马莉萍老师在详细介绍理论体系和知识点的同时,选取国内外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案例,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讨论,分组讨论和专题辩论赛。同时,马老师精选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研究,以及正在开展的前沿课题,帮助学生提升开展教育实证研究的学术旨趣、研究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课程照片
本课程吸引了来自中外53所高校的120位同学选课,课程配备了7位助教(2位博士后、3位博士生和2位硕士生),并将全部修课学生分成了16个小组,以保证学生和教师(助教)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充分讨论,课程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
点击观看课程视频
本课程是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贾妍副教授开设的通识核心课,课程突破西方传统“东方学”框架下的文明视野,以中华文明为观想本体和潜在的比较对象,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文明面临的普遍问题,课程致力于在讲授中引入艺术史学科的一些基本研究路径,即从视觉材料入手,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通过对“图”与“物”的观看、解读和阐释,探索其背后独特的文明形态与文化传统。
在教学过程中,贾妍老师不仅展示了她深厚的专业知识,更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赢得了学生们的高度评价——不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贾老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并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研究项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她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多媒体资料,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与文明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课程内容。
本课程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孝远教授开设,基于两门教育部国家精品课修改而成(分别为2006年教育部评选的国家精品课程“西方文明史导论”和2018年教育部精品课“文艺复兴经典名著选读”)。
课程分专题讲授从古典希腊到文艺复兴的欧洲文化的演变,重视在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和遗产。希望让大学生通过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世界科学文化的高端平台上磨炼自己,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和学术能力,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课程旨在用中国人眼光来分析、透视欧洲文化的发展过程,并从全球化角度探讨文明的整合问题;通过置放大量阅读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学术动态、基本史料、发展脉络、注重学术性和前沿性。
本课程是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陆杰华教授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授课重点从社会学视角审视在中国人口与社会经济双重转型背景下,尤其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宏观背景下与临终、死亡与丧亲关怀等相关的核心议题。课程主要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死亡议题得到广泛关注的宏观背景、学科研究主要内容、相关理论基础、学科研究视角、学科最新研究进展、死亡社会学案例等方面。
暑期学校期间,本课程有来自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国内外高校的共169名同学选修,为期两周。同学们在陆杰华老师的讲授引导下,从跨学科视角(尤其是社会学)、跨文化维度、跨国度层面对死亡教育、死亡过程、死亡类型、死亡测量、死亡制度、临终关怀、死亡应对等重点专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理性诠释和启发性的讨论,特别是对与死亡有关的争议性话题进行了跨学科、跨文化、跨时段的深入思考。
中国音乐学院毕明辉教授开设的“听觉文化与世界文明”课程,由原北京大学通识课“西方音乐欣赏”升级而来,旨在探索听觉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顺应学术前沿发展潮流,发掘音乐跨学科与跨文化之所长。
在本次为期八天的课程中,毕明辉老师带领同学们以听觉现象作为问题的引导与深入抓手,提升音乐作品为核心听觉样本的鉴赏与分析能力,深入浅出地通过聆听、分析和讨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声音艺术与音乐作品,帮助学生掌握了一套如何批判性地理解声音与分析音乐的方法论工具。
在课程中,同学们接触到了中西音乐的历史脉络、中西听觉文化的风格取舍与转型、世界文明的听觉文化版图构成、流行音乐的全球占有与地区对抗、民间音乐的本土流失与海外传承等知识与议题。课程以声音样本和听觉方案为媒介,通过独立研究分析的考核方式,提升了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增强了学生关于欣赏及美感的理解能力,锻炼了学生分析不同声音样本的实操能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睦教授在本期通识暑校中开设了“艺术的启示”课程,这是一门以启发同学感知与思考艺术为目的的通识课。在两周的课程中,理论讲授、艺术实践与作业讲评交替进行。在理论环节,李睦老师引导同学们在艺术中敏锐地感知、深入地鉴赏、独立地思考;在实践环节,学生体验了折纸、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诚恳地表达、多元地创作。当感性与理性思维相遇,同学们借此重新认识艺术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本课程为北京大学通识核心课,授课教师为中文系廖可斌教授。课程分10个专题,系统性地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整体框架和若干重要方面,如民族融合、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及其对文化的影响、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文学艺术的民族特色等。
课程注重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相关知识,同时强调问题意识、比较视野、当代视角,即从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现象中提炼出若干问题,注重中外文化特别是中欧文化的比较,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及其当代价值。
“不仅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要培养学生掌握思考文化问题的方法”,是本门课程的要旨所在。
来自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金理教授开设了“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课程围绕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青年形象与青春想象,选择鲁迅、茅盾、张爱玲、丁玲、路遥、王安忆、余华等知名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作品进行深入讲解,训练同学们对文学语言和文学美感的感受能力、把握能力,促使同学们在文学研读的过程中整理自我内在的生命经验,理解作品中隐藏的多层次内涵,进而发现人性的丰富,也使同学们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学、文化与社会发展,以及文学与社会的复杂互动有了更切实的理解。同学们踊跃参与讨论,本课程受到了选课学子的热烈欢迎。
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有特色的人物之一。本期暑校开设了由北京大学哲学系郑开老师主讲的“庄子哲学”,在此次为期两周的暑期课程中,郑老师从原典的释读和分析出发,打破了《庄子》内、外、杂篇的分野,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庄子究天人之际的深邃哲学思考,分享了他对宇宙与生命、名利与人性、理性与灵光、伦理与政治、秩序与混沌、审美与自由创造等重要问题的理解。在庄子哲学的主线下,郑老师还援用中西比较视野、儒道对话关系,展现了庄子哲学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深刻性与消遣性。老师精彩的讲授激发了同学们对庄子哲学的兴趣,随着课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同学在下课后围在讲台边上等待老师的答疑点拨。
“这是一次理解中国哲学的绝佳启蒙”
“这门课让我形成了更完整、更健康的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