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其金融中心的建设历程与城市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金融的繁荣带动了贸易、航运、科技等多个产业的协同发展,进而塑造并涵养了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由人民日报社《国际金融报》副总编辑卫容之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简史》一书,在研究英美国家金融强国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试图探讨金融强国建设的中国之路。从外滩金融街早期的蓬勃兴起,到近现代金融体系持续完善且不断创新突破,以细腻而精准的笔触,精心梳理并呈现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完整展现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如何从萌芽之初艰难起步,在时代洪流中顽强奋进,历经风雨洗礼后逐步走向成熟稳健,并不断适应新形势、推动新变革、实现新突破的辉煌历程,生动勾勒出一幅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金融发展长卷。本书得到了屠光绍、黄益平、田轩、连平等多位金融界权威专家联袂推荐。
本书的主编卫容之是人民日报社《国际金融报》副总编辑,上海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科基地班。她有超过20年主流媒体从业经验,采访过近百位国内外金融高管和学者,多次荣获上海浦江好新闻一等奖,著有《科创板入门与操作实务》等书。
本书主体内容共分为五章。书中突出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地位,以及如何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展现韧性,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拓展国际合作,如何通过金融科技创新引领未来金融的发展方向。同时,深入探讨了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对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以及上海自贸试验区、科创板等重大政策创新如何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简史》通过记载一代代金融人不懈奋斗的足迹,见证了上海在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下,凭借敏锐市场嗅觉和坚韧改革决心,一次次化挑战为机遇,在全球金融舞台上崭露头角,彰显了金融如何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如何融入城市的血脉,赋予上海独特的魅力与活力。
此外,书中对于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的探讨,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窗,展示了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为《金融市场完备》。完备,简单的两个字,离不开另外两个字,改革。今天完备的金融市场,源于46年前,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的逻辑是,尊重市场。先从基础搭起,“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于是,央行的职能变了,“以中央银行为中心、以专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新型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初步建成,再一步步开枝散叶,人民币也有了自己的价格。
图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大楼。(新华社发)
第二章为《多样化金融机构体系》。从北外滩登船出海,稍稍有心的人便会留意到,启航瞬间便可尽览浦江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错落有致的高楼里,若隐若现的是一家家金融机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里金融机构品类之齐全,从业者占比之高,世界都很少有能与之比肩者。这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中心。这里是中心,更是纽带,是内地与沿海的纽带,是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中国经济在这里汇聚,世界经济在这里交融。
这是1月14日拍摄的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城街景。新华社记者 桑彤 摄
第三章为《金融产品与机制创新》。时代的车轮滚滚而前,犹如这滚滚东去的浦江水。中国金融,也步伐跌宕却又坚定地走到现在,仰望未来。新时代的主题仍是变,金融的任务随时代变化而变。产品与机制的创新,便是这变中的应有之义。这是上海的挑战,更是上海的机遇。作为排头兵,上海率先前进;作为先行者,上海率先答卷。
游客在“中国结”亮灯后的南京东路步行街拍照。
第四章为《上海:引领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与其说是突围,不如说是中国方面的主动宣示。上海自贸试验区既是全国改革的成功实践,又是地方创新的绝佳样本。一项项颠覆性的制度推出,一系列首创性、引领性开放项目实施,上海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姿态。这个姿态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方向没变,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没变。开放的中国是世界的机遇,构建多元包容的世界也是中国的责任。有着独特海派文化的上海,就是这样的一扇窗口。
俯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陆家嘴片区。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第五章为《完善金融服务能力》。没有人能否认,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一大优势,在于服务意识。金融不仅是摩天的高楼大厦,以及体面入时的西装革履,更重要的是优质高效的服务能力。上海用难以比拟的服务,赢得了一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良好的服务能力,离不开规则和法治。对风险的把控,需要规则和法治;对矛盾的化解,同样需要规则和法治。规则和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上海市原常务副市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创院理事长屠光绍表示,总结历史是为放眼未来,30多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就斐然,但依然任重道远,回顾和总结历史进程对加快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该书的编撰团队见证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用他们的话说,这本书是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持续观察的概括与总结。金融强国需要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新的重要发展机遇。站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简史》内容翔实全面,叙事生动,可读性强,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做了概括和总结,也对未来趋势和发展做了展望,温故而知新,值得大家一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评论道: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它就必须拥有金融中心,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建设金融中心,是国家的地区发展计划,也是一项全球战略。读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历史,才能汲取更多创造未来的动力;了解成就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辉煌过去的因素,才能更好理解和履行国家赋予上海的职责和使命。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简史》,无疑是触达这一切的一把钥匙。
“这里曾是远东的金融中心,如今又是共和国当之无愧的国际金融中心。历史的深沉与现代的璀璨在浦江畔交相辉映,每一步都仿若踏着时代的激昂乐章,让人能清晰感受到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与韵律。诉说荣耀与梦想的,除了如璀璨明珠镶嵌在广袤天际线上的东方明珠与摩天大楼群,还应该有别的,就比如这几百页的文字。”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如此评论道,“它不仅是关于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关于改革的启示录,为我们理解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思路。无论是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还是对上海发展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书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启示。上海,这座历史与未来交织的国际大都市,正以独特的姿态和坚定的步伐,书写着崭新的历史篇章,同时,也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着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评论本书认为,“如今《简史》来了,这是十分令人高兴的事。她给我们带来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精炼地描述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成长过程,展现了一幅历史的沉淀与现代的璀璨在浦江两岸交相辉映的图画,使我们认识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成长历程是一段极不平凡、波澜壮阔的历史。”他表示,如果想了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上海的金融市场体系如何从无到有,走向成熟;上海市场上的金融机构如何由寡到众,聚沙成塔;上海金融机构怎样提供越来越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就请翻开《简史》,与上海金融的历史和今天来一次深度对话,相信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