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银行给制假企业投放贷款,还有些商业园区面向制假企业倾斜资源,开放招商……
所以说,淘宝等电商平台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假货问题,其实是这种社会性的假货“包容”,在线上渠道的侧面体现。
只是,当淘宝规模壮大,淘宝似乎被迫和“假货”形成了相关联的刻板印象,在互联网上持续放大。在阿里企业形象因此受到严重伤害之余,阿里显然也深刻意识到了应该主动承担起打假的社会责任来。
在“灭绝师太”郑俊芳主持下,阿里平台打假治理行动开始,成立了多达2000人的专业队伍,每年投入超过10亿元,利用阿里最先进的技术和数据模型对制假售假进行主动防控,时至今日,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
然而,鉴于大环境对假货的“包容”氛围,阿里在打假方面的努力,并不足以根治当下的假货问题,也不足以替整个社会性的假货“包容”现象买单……
所幸对于阿里自身而言,已经积累了很多打假经验和技术,包括大数据分析,电子证据采信、平台深度学习智能拦截假货等互联网打假方法。
这些积累,当然能够给社会性参与打假,提供信心和希望。
但关键,显然还是在于推动社会性打假观念、文化和法律制度的改进和提升。
正如像拒绝酒驾一样拒绝假货“包容”。
——“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
这句倡议,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