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岛晨报
半岛晨报-----离事实最近,离百姓最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回升明显!10月份主要经济数据来了 ·  昨天  
凤凰WEEKLY  ·  1217天了,李子柒终于回归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半岛晨报

不可不知的假货知识 | 淘宝打假,同时给多少人背了锅?

半岛晨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2-27 18:19

正文


说起假货

 

你必须知道如下几个事实——

 

有些人,其实是心甘情愿买假货的。

 

比如当年追捧《小时代》的三四五六七八线城市小年青们。

 

他们刚刚对奢侈品牌建立认知,十分期待把普拉达香奈儿穿戴上身后,被旁人羡艳称赞的快乐感。至于那些品牌门店正品的价位有多高,他们其实意识不到,也支付不了。

 

他们可能会在网上挑选那些看起来能够以假乱真的高仿同款,掏心知肚明的小钱,买心知肚明的假货。若再省事一些,也可能干脆就在哪个箱包鞋具批发市场,直接买个带双C标志的包。反正周围不明真相不辨真假的小伙伴们,大抵也就看看热闹。

 

——“哇这个香奶奶,得有四万吧,你好厉害啊。”他们开心就好。

也有些人,其实是坦坦荡荡做假货的。

 

比如东南沿海率先开放的东莞、潮汕、莆田等地区,各大有名的假鞋假包生产基地车间老师傅们

 

他们拍着胸脯,自豪地表示,那都是他们早年在本地那些国际大牌代工厂多年练就的仿造手艺。

 

说是师夷长技,好有道理,说是响应市场需求,无法反驳。

 

而他们的制造,从织针线脚到款型版式,从铭牌光泽到皮料质感,确实无不惟妙惟肖。

 

连防伪二维码都能扫,连品牌商乍一看都困扰。

当然有些品牌商,对于假货的困扰,可能是掩耳盗铃的。

 

比如淘宝发现商品异常的时候平台方会出钱买过来抽检,并送到品牌厂商鉴定。

 

但这时可能面临的一个麻烦是,品牌厂商直接拒收。

 

因为不少品牌并不想让社会上知道自家假货多,不乐意坐实自家假货的存在,也就不愿配合打假。

 

而一件涉嫌造假的商品,如果不经过品牌厂商鉴定,严格意义而言,确实不能判定这是假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视若无睹……

但是有些地方,对于假货的危害,老百姓可能是群体性选择视若无睹的。

 

有时候,奶活了一整个行政村乃至一个镇、一个乡甚至一个县市的经济支柱,都可能是制假售假的相关产业,千千万父老乡亲,都可能赖以为生。

 

大规模制售假调料的天津独流镇,每年产值以亿元计;号称“全国日化造假总基地”的河北耿庄,假洗衣液年产量高达1800万箱……俗话说,“都是GDP,怎么能放弃!”


——心甘情愿。坦坦荡荡。掩耳盗铃。视若无睹……

 

从上游生产供货,到下游消费终端,从品牌自身,到外部环境。

 

各方对于假货的态度,其实,真的可能就是这样。

 

当然,也可能多的是坚持良心质造的厂商、崇尚正品鄙夷山寨的消费者……

 

也可能有及时替品牌形象止损的明智决策者,更有积极主动参与雷霆打假的稽查人员。

 

也可能是像今天的阿里一样,首次就打假问题公开呼吁加重刑罚治理假货——

“像抓酒驾一样打假”……

诚然,对假货喊打喊杀,和拒绝酒驾一样,都是种不容置疑的三观正确。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这个社会,对于假货的“包容”,真的比酒驾这类行为要高得多得多。

 

正如前文所言,这样的“包容”,可能来源于虚荣又隐秘的消费者心理,也可能来源于权利人对品牌形象和销售业绩的顾虑,还有区域经济发展成因和百姓生计,还有地方上看似畸形但难以转型的GDP……

 

往大了说,这种“包容”,也可以说,是直接映射了长期以来我们在信用方面不甚光彩的某些陋习……

而这些社会文化层面的影响因子,也可能导致社会对于制假售假的立法和执法,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包容”的……

 

不错,目前法律规定中对制假售假的处罚依据相对模糊,执法机关对案件定性难、定量难,立案或进入司法程序更难。

 

正如阿里今日公开呼吁中所披露的数据,2016年全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门共认定和处理制假售假案件线索4495条,案值均高于目前刑法所规定的5万元起刑标准,其中执法机关接收线索1184条,能够进行刑事打击的只有469个,截至目前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个,制假售假受到刑事处罚的比例不足1%。


造假者的犯罪收益太大,犯罪成本太低,受到利益驱动,便可以枉顾诚信道德,可以无视法律法规,即便造假违规行为遭到阿里平台严厉处理乃至被赶出平台,造假者逃奔其他平台,重新注册开店,审核流程也十分容易……

更不用说,在传统线下渠道流窜的假货,“包容”它们的生存空间,满满当当……

 

事实上,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直到现在,随着城乡公路基建事业的蓬勃发展,那些被“包容”的假货,以食品饮料和家用日化为主力,以“康帅傅”“可日可乐”“周住牌”为代表,其实更多也更广泛地渗入到了十七八线县城不知名的小超市,摆上镇上人声嘈杂的夜市地摊,或者出现在偏远农村村头小卖铺积灰的橱柜上。

还有名牌假鞋假包和假3C电器,在各大省会城市的城区已经有些年头的贸易批发大楼里,随着支付定金或交易货款到账,成批的订单假货直接发往全省各基层地市的商业步行街、学生街或者其他分销网点……

还有银行给制假企业投放贷款,还有些商业园区面向制假企业倾斜资源,开放招商……

 

所以说,淘宝等电商平台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假货问题,其实是这种社会性的假货“包容”,在线上渠道的侧面体现。

 

只是,当淘宝规模壮大,淘宝似乎被迫和“假货”形成了相关联的刻板印象,在互联网上持续放大。在阿里企业形象因此受到严重伤害之余,阿里显然也深刻意识到了应该主动承担起打假的社会责任来。

 

在“灭绝师太”郑俊芳主持下,阿里平台打假治理行动开始,成立了多达2000人的专业队伍,每年投入超过10亿元,利用阿里最先进的技术和数据模型对制假售假进行主动防控,时至今日,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


然而,鉴于大环境对假货的“包容”氛围,阿里在打假方面的努力,并不足以根治当下的假货问题,也不足以替整个社会性的假货“包容”现象买单……

 

所幸对于阿里自身而言,已经积累了很多打假经验和技术,包括大数据分析,电子证据采信、平台深度学习智能拦截假货等互联网打假方法。

 

这些积累,当然能够给社会性参与打假,提供信心和希望。

 

但关键,显然还是在于推动社会性打假观念、文化和法律制度的改进和提升。

 

正如像拒绝酒驾一样拒绝假货“包容”。

 

——“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

 

这句倡议,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