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第九届·灵眸大赏Morketing Summit于中国·上海举办。
第九届·灵眸大赏以「十年」为题,围绕「品牌—系统之美」、「全球化—Go Glocal」、「数智场—数智+AI」、「游戏应用场—新流量」以及「播客营销专场」五大方向,设一大宏观论坛与五大分论坛。Morketing邀请到了消费、品牌、电商、文娱、游戏、新科技、出海等不同行业,多领域领头羊齐聚,与营销人共同「回溯原点,探索奇点」。
在传统的广告定向中,只能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来刻画用户画像,而不能对未来的消费行为作出预测。
LoopMe在洞察到这一点之后,在广告投放路径中借助AI能力进行了“三步走”的流程优化重塑:
第一步,人群。
投放
广告
前
通过大面积问卷调研
识别
近期需求
受众,
AI
预测模型锁定精确人群包;
第二步,素材。
赋能广告主现有素材,匹配环境版位与营销目标
,制作高势能强互动的移动广告
;
第三步,投放。
AI
模型基于
营销
目标开启广告投放与
自动
优化,实时
感知用户情绪并进行自动优化
。
具体来看,如何通过AI技术快速识别不同市场的消费者需求特征?如何利用人群和市场洞察优化广告策略?在第九届灵眸大赏全球化:Go Glocal专场上,LoopMe中国市场负责人郑大为带来了《
AI创新,掌握品牌出海溢价的主动权
》主题演讲,通过分享洞察与实践案例,与大家一同探讨AI技术如何成为品牌营销的加速器。
大家好!我叫Rocky,目前负责LoopMe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广告。
如果能给公司做一个mbti测试,LoopMe一定是enfp,也就是一只活力满满,能够感知消费者和市场情绪的快乐小狗,这是我加入这家公司一年半以来的感受。
品牌出海,
先要放弃“惯性思维”
首先,通过两个调研报告,和大家分享一些反常识的内容,
其中的一些数据可能与国内出海营销人的传统印象有出入
。
从今年年初至今,LoopMe在全球范围内收到了超过4000万份调研问卷和独立用户反馈。这些调研的核心目标,是深入了解各市场消费者对特定商品的消费需求和情绪洞察。
最近的一次调研于今年9月13日至10月7日进行,覆盖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香港等多个市场,主要聚焦于消费者对Q4黄金购物季度期间的购物情绪,共计发放了8万份问卷。
调研结果显示,
亚太地区中菲律宾的消费者最具消费热情,有63%的受访者表示计划在双十一、双十二或农历新年期间消费。
在印尼市场,LoopMe还发现一个非常关键的数据:
有55%的消费者希望通过TikTok shop购物完成交易,而这一数据在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也超过了40%。
这说明TikTok shop在这些东南亚市场已经有了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率。
到了香港消费者这边,则表现出理性和务实的消费习惯,主打一个“该省省,该花花”。73%的香港消费者青睐折扣商品,同时也有74%的人计划在圣诞节期间购买礼物送给家人和朋友。
把视角转向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数据又会发生一些变化。美国消费者表现出更高的消费意愿,
三分之二的人计划在黑五或Boxing Day期间购物,并且之中三分之二的人计划在购物季中至少消费250美元,其中女性消费者消费500
-
1000美元的机会比男性高出28%。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和英国的消费者消费意愿较低,仅有14%的消费者计划在Q4购物季消费,并且澳大利亚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到线下商店进行选购和消费。
此外,LoopMe还对五大市场的手机消费需求进行了调研,发现平均有20%的消费者计划在未来六个月内更换手机设备。
其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GDP越低的市场,消费者更换手机的需求越强烈。
例如,印度市场有40%的消费者计划更换手机,而GDP较高的澳大利亚,这一比例仅为5%。而当谈及消费者对手机品牌的偏好时,调研显示,中国品牌在多个市场表现亮眼。例如,在印度市场,OnePlus已成为消费者首选,小米在巴西紧随三星,位列市场占有率第二,在墨西哥和印尼市场同样有着非常强烈的市场需求。
以上这些都是基于数据调研的市场洞察,可以发现,如果以惯性思维盲目照搬国内市场的方法论,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品牌在出海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依靠经验判断,而需要深入目标市场,了解当地文化和消费者需求。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有机会在出海赛道上掌握品牌出海溢价的主动权。
再熟知这一情况后,
品牌在应用数据的过程中,或者说在出海的营销过程中,可以利用
AI
工具或者技术,提高效率和洞察能力。
如何用AI创新实现品牌业务提升?
事实上,
随着
AI
能力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将AI结合到自己的业务流程中。
自从ChatGPT出现以来,每当大家谈论起AI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已经入局AI,通过ChatGPT做生意赚钱,也有人仍在观望,看哪些人用的好自己也在试用,而更多的人却在炒作ChatGPT、炒作AI的概念,最后在股市中被割了韭菜。
我有幸在工作时间外接触到了一些在熟练使用AI上有成功经验的个人和企业,
他们当中有的是独立的内容创作者,用AI工具辅助创作出了非常高质量的视频,最后
作品
入选央视
并展映
;有的是带着大企业背景的创业团队,目标利用自己的经验训练出的智能体能够快速响应广告需求,一小时内产出可行方案给到甲方;还有的企业与LoopMe类似,对AI的重视已经从很久之前就开始了,LoopMe在过去的11年里,已经获得了4项在营销领域的AI应用专利,目前还有额外3项正在申报中。
听起来在AI的浪潮中,无论大品牌、小品牌还是创业企业,都有机会获得额外的收益。
所以
,
我认为
AI是一场品牌间的技术平权
,但并不是对所有
品牌
。
AI的背后是数据、算法和算力,就如同烹饪的原材料、制作手法和火候,这些核心的搭建需要企业具备对AI足够的理解与实践能力。当一家企业没有准备好理解AI、拥抱AI、尝试AI的时候,它是非常难去建立这些AI的底层基础设施的。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去关注更多当下能做好的事情。
对于数字营销来说,AI的价值已经在广告投放、数据分析和程序化广告等领域得到了成熟应用,用LoopMe的运用来举个例子:
在传统的定向方式中,通常是基于用户的历史数据建立画像,但并不知道他们在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需求。LoopMe的做法会比较不同:
我们在广告上线之前的二到四个星期,会通过投前调研问卷的方式,找到已经对品牌产品品类有购买意向的市场目标人群。
这一步主要由我们专利的AI可预测模型,基于对调研问卷中回答“yes”的正向回复人群的特征与特点提取,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然后
,
在二到四个星期的时间窗口内
通过预测模型
拓展这个人群的规模与数据的量级。当人群数据的量级达到一定规模时,我们就可以新建人群的定向数据包。在广告上线之后直接向“新打造的人群”做定向投放。
过去一年,这种方式在超7000个不同品牌、不同市场的产品中已经的得到了充分的验证,通过提前定义需求的方式,可以在投放阶段提升20%的视频完播率,增加20倍以上的用户互动机会。
市场环境在变,消费者的心态也处在多元的动态变化之中,这就需要品牌拥有能够时刻把握用户行为动向的能力。只有清楚把握用户认知后,才能提前预判品牌广告的投放效果。
广告效果应该更关注“喜爱度的提升”
分享一个有意思的案例。今年全球最大的一个营销事件是美国大选。
这个Campaign在今年的广告支出预计达到了35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全球最大广告主Apple的花销是7.75亿美元,美国大选的花销超出了Apple的四倍。
从2023年12月开始LoopMe对美国选民做了广泛的民调,其中我们总结出几个结论:
1.若政治广告初期未获积极反馈,频繁曝光可能增加选民负面印象。当一个政治广告投放给一个目标人群后,若其在前几次曝光中没有对该候选人产生积极情绪,那么在后续更高频次曝光下会有3倍以上的可能性给他带来负面印象。
所以,高频次的曝光不等于品牌知名度和喜爱度的提升;
2.当大部分美国选民在看到政治广告的时候,他通常会倾向于考虑一个和他相反的观点。因此,
当我们出海品牌希望在广告中传递观点性内容时,要做好受众可能会反对你的准备;
3.有62%的受访者对与自己政治观点不同的广告是有一定接受度的,他们能接受不同的观点;
4.在渠道偏好上,美国人更易接受广播、播客和程序化广告中的反对观点,而对社交媒体和 YouTube 上的反对观点接受度较低。在我看来是因为在社媒曝光中会附带用户或积极或消极的评论,不同意见的交织会影响观众对这个广告的情绪反馈,而广播电视、程序化广告等直给信息的渠道不会展示用户反馈,能更高效传递信息观点。
对于品牌广告的作用,
我们一直在说是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用户喜爱度和购买意向,但经过以上这些描述可以发现,当用户看到广告时,其产生的情绪是多元化的。他可能在看过广告后对品牌好感度有明显提升,相对应也可以对品牌产生负面和消极情绪。而其中大部分人在看过广告后,是很少有好感度变化或者没有任何感触的。
作为品牌方我们希望的是尽可能找到图中右边这群人,也就是他们在看到广告后会对我们的品牌产生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