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今天凌晨的朋友圈,被两张图片刷屏了。
一张是《银河护卫队2》零点首映电影票,另一张,则是《摔跤吧!爸爸》“出击海报”。
这张海报流露出一股“迎难而上”的悲壮。
它该如此。
面对好莱坞,这个通杀全球的强大对手,没人敢掉以轻心——即使你是印度影史票房冠军。
坦白讲,《银河护卫队2》获胜毫无悬念,悬念只在于,《摔跤吧!爸爸》能在这场“虎口夺食”中,抢到多少。
Sir想为后者鼓鼓气。
不仅电影本身质量配得上,还因为,它背负了不该背负的骂名。
不止Sir一个这么想,@钱德勒也告诉Sir,在写这篇稿时,他一气呵成,(自我)露出比较多,不好意思。
是的,动情了。
文|钱德勒
毒舌电影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想安利一部好电影,来自印度的《摔跤吧!爸爸》,主演阿米尔·汗。
故事很简单,一个前摔跤运动员,为生活所迫而改行,希望能生出儿子,去替自己实现拿世界级金牌的梦想,可惜造化弄人,连生几个女儿。
他开始心灰意冷。
偶尔一次,邻居找上门来告状,说自己两个儿子被他家两个闺女给打了。
虎父无犬女啊,老爸重燃希望,他下决心,要培养女儿成为顶级摔跤手。
剧情发展到这,就基本上沿着最传统的励志片套路往下走了,不多剧透……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很不印度的印度电影。
它尽可能地做到了“去宝莱坞化”。
一言不合就歌舞的民族冲动已被收敛到很小范围,仅有的歌舞戏,是印度人不自觉地晃脑袋,更像一剂调味的咖喱,提醒观众故事的背景。
除此之外,整部电影堪称励志电影的典范,很类型片,很好莱坞。
成熟的类型片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废笔。
注意,从女儿参加训练开始,每一场戏都是朝着一个目的密集、细致地推进。
单看对手的安排就足够讲究,顺序是这样的:
1 ,打败弱鸡代表——堂兄:家族内部打败平辈,证明女儿不比儿子差。
2,打败市集里草台比赛的男选手:出去打败平辈对手,改变世俗眼光。
3,进入专业体校后,大女儿用舶来技术打败父亲:象征打败父权,同时也是现代文明的胜利。
4,世界赛台上打败白种人的女性对手:不仅战胜自己的怯弱,国家形象也随之崛起,即——印度传统文明战胜西方现代文明。
在这场螺旋式上升的闯关中,有一笔最打动我——
最后一战中,父亲被反派小人锁进小黑屋,无法亲临现场为女儿指导,这个时候,作为印度人的他,唯一想到的办法是屏气凝神,打坐祈祷。
神来之笔。
因为导演用一个沉静的细节去讲民族文化,而不是借助喧嚣的歌舞。
在印度,信仰是融入到民族血液的,相信神、依赖神、希望得到神更公正的眷顾,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动力公式。
这一笔也不是突兀地出现,在前面的剧情里,你能感觉到印度人对于宗教的态度。
无需否认,在相对封闭的农村,宗教的确实打实地影响了世俗,以迷信、传说的面目去改变人的言行举止,戏里面,妈妈就不允许父亲将鸡肉带进厨房烹饪,因为她是严格的印度教教徒。
而,父亲为了让女儿训练时能补充足量的高蛋白,他破戒了。
这是尊重神,又是对神性的一次升华,又破又立,直至最后,神性和父性合二为一。
成熟的类型片往往细节见高下。
坦白讲,作为类型片,《摔跤吧!爸爸》最大的优点和遗憾是一体的,四平八稳,没有意外。
让我意外的反而是,浮着在这部电影之外的一些声音。
可能有些人猜到了——三观不正。
在一些批评看来,这是一部充满直男癌气息的电影,因为父亲剥夺了女儿自由选择人生的权利。
这是事实吗?
不,这只是一部分事实。
我知道,今天女权在社交平台上是一种“政治正确”。
年初就有类似例子,《乘风破浪》主题曲《男子汉宣言》引起轩然大波。
因为歌词说了不少看起来“混蛋”的话,比如你不能比我起床晚,你要跟小姑和婆婆处理好关系,你要把饭做得很香甜……
但,这是一首情歌啊。
什么时候,我们评价一首情歌,不在于意境、旋律、唱功,而去“较真”歌词的三观?
艺术对我来说永远是,先问真不真,再问对不对。
更何况,在我看来,这首歌歌词的“文眼”其实是:你不能比我早死,不能死在我前面,哪怕仅仅晚一天,就是晚一天也好,在我临终时,请你握住我的手。
它分明是讲一个卑微的男子发自骨子里对于生命无常的怕啊。
我并不是说,女性不应该争取自己的权利。
但,忽略人性的微妙波动和偏差,忽略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脱离社会现实的女权口号,是不是也是一种绑架?
很多词语如果与“主义”捆绑在一起,就会变味。
很多事如果与“主义”捆绑在一起,就会失控。
至少从这首歌,乃至《乘风破浪》这部电影,我并没见到对女性的不尊重。
如果说《乘风破浪》不算典型,那《摔跤吧!爸爸》所遭遇的指责,更值得我们留意。
我很想问那些骂它的人,你们都看了电影吗?看完了吗?
片中有场戏的确是说,剪成平头的女儿参加闺蜜的婚礼,在婚礼上抱怨父亲霸道。
但新娘是怎么回答的——真希望我的爸爸能这样对我,这样我就不会在一天之内被改变养在深闺的命运,去给一个根本不认识的男人做妻子,替他生孩子,做家务照顾全家,这种生活无穷无尽,重复到死。
顶住世俗成见做运动员成为英雄,做娃娃新娘成为男人附属品,或许都艰难。
但哪一种是在现世环境里真正保护了人格独立、完整以及被尊重的需求。
答案显而易见。
阿米尔·汗曾与妻子一起制作了一档名为《真相访谈》的系列电视节目。
第一集谈妇女堕胎问题,第二集谈儿童性骚扰,第三集谈巨额的嫁妆……之后还涉及包办婚姻、家暴等等印度社会问题。
我相信“真男神”阿米尔·汗能够凭社会良知,借助自己在国民中的影响力去推动社会认知这些问题。
如果《摔跤吧!爸爸》真的有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他应该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出演。
如果甘地、提拉克、鲍斯、尼赫鲁、智者阿扎德仍然在世,我们有何颜面去面对他们。
我们的先人怀抱梦想,为自由而奋斗,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像现在这样的印度吗?所以,我在这里,希望听到、学到些什么,希望和你们有所交流,发现问题的根源,看到事情的真相。
我想讨论一些关系印度民生的话题,不责难任何人,不中伤任何人,也不制约任何人。人人都说,伤害我们的人近在咫尺,或许我们都有责任。
现在,与我一起踏上这段旅程吧。一起去寻找、去发现、去学习、去分享,一起去揭开这些难题的谜底。
这是阿米尔·汗在节目中的旁白。
甚至在我看来,跟这个节目所展现的“真相”相比,你更该“批评”电影的是,片中女儿生活的印度农村是不是太温柔、太乌托邦了。
父亲所顶住的压力好像只停留在流言碎语,和极个别小人幼稚的作祟,仅此而已,还不够“残忍”。
如果以空泛的“女权”视角去看,圣雄甘地似乎也是大写的直男癌,他在禁欲的同时又与青春少女亲密相伴,以这种近距离的相处方式检验自己修炼的真心。
最近,《知乎》也在热议一个问题,鲁迅是不是一个渣男——因为他似乎一生未与妻子行房,且婚外出轨女学生。
问题是,这些锋利的批判,是不是知道当时鲁迅的婚姻是母亲以病危为名包办的,还有当时,离婚对一个女人的伤害,是近乎毁灭性的。
我们需要横眉,也需要冷对。
尤其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部作品,你不能无视TA们当时所处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用似是而非的立场去粗暴地简化它。
回到电影,在我看来,《摔跤吧!爸爸》并不复杂,就是一部成熟、完整、故事庸俗但绝不低俗、情感简单但绝不廉价的类型片。
不要复杂化它吧。
我看到一个有勇气去推动女儿命运发生改变的好爸爸。
你们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