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格面具
国际人格面具学院:研究和推广人格面具技术,拓展心理服务领域,造福于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政府网  ·  习近平会见泰国总理佩通坦 ·  2 天前  
瞭望智库  ·  谁接下了春节旅游的“泼天富贵”?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体验师手册】一、观想

人格面具  · 公众号  ·  · 2017-11-12 07:47

正文

人格面具执行师分四级:分析师,体验师,教练,督导师。体验师熟悉基本技术,可从事心理治疗(个体)。


一、观想

观想( visualization)也叫视觉化,就是在脑中形成意象,仿佛看到一样,也可以称为“想象”。通过观想,来访者可以在脑中“看到”人格面具的形象。

观想不仅仅是视觉化,同时也是 “听觉化”、“直觉化”,来访者可以“听到”人格面具的言语,甚至“猜到”人格面具的心思。

作用

1、形象化

确定了一个人格面具,就要通过观想,使其具体化、 “形象化”。命名是抽象的,单凭名字,无法准确了解一个人格面具。只有具体化了,才能真正了解。

通过观想,当来访者全面了解了人格面具之后,可能会发现原先的命名是不准确的。 WZ有一个超人面具,但是,他观想出来的实际上不是超人,而是奥特曼。奥特曼有盔甲,超人没有盔甲,说明奥特曼防御、伪装,而超人开放、真诚。当观想的结果与命名不符时,应该认为观想更准确,“百闻不如一见”。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命名到观想,就是对人格面具的认识的深入。

2、抽离

观想其实就是投射,不是把人格面具投射到外界或别人身上,而是投射到自己的脑子里,俗称 “在脑子里放电影”。在观想人格面具的时候,自身已经与人格面具分开了,并且站在了人格面具的对面。如果人格面具情绪很强烈,来访者可以置身事外,不被卷进去。这也叫抽离,或者抽身,具有隔离情绪的作用,可以显著减轻情绪症状。

很多人一个人格面具上身时,就被人格面具所控制, “身”不由己,情绪暴发。学会了观想,就可以及时抽身。如果一个人能够随时“进出”人格面具,说明他已经“驾驭”了人格面具,不容易被人格面具所控制。

3、觉知

形象化和抽离的结果是可以像旁观者那样看待自己的人格面具,这就是觉察,也叫觉知。

人格面具理论非常强调觉知。有了觉知,人就不会被情绪带走,不会过度卷入,可以摆脱强迫性重复。心理障碍就是强迫性重复,有了觉知就可以超越心理障碍。

4、宣泄

抽身出来之后,静观人格面具如何歇斯底里、义愤填膺、惊恐万状、悲痛欲绝,情绪可以在想象中化解。所以,观想具有释放情绪的作用。

5、接纳

刚开始观想,很多人看不到指定的人格面具。看不到属于阻抗,说明不接受这个人格面具,内心排斥它。如果后来看到了,说明慢慢接受了。所以,观想具有接纳的作用。观想就是接纳,接纳就是整合。

接纳之后,人格面具常常会发生微小的变化,譬如外表变得比较漂亮、干净,看起来比较舒服了,或者表情变得温和、开心了。

方法

人格面具是人格的一个 “侧面”,或某个时间点的心理状态,所以是“人”形的,来访者看到的就是一个人。来访者的任务是仔细观察并描述“他”的外表、心情、思想,甚至身世。

1、外表

观想一般从外表开始,渐渐深入。

初学观想,通常需要引导。体验师通过询问,帮助来访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人格面具的相貌、衣着、表情、姿势、动作,直到把它 “看清”。

体验师可以借此评估观想的效果和形象化的程度,如果体验师根据来访者的描述可以在内心 “复制”来访者的观想结果,说明观想和形象化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程度。如果体验师无法“复制”来访者的观想结果,看不到清晰的形象,说明来访者的形象化程度不够,需要继续观想。

有的人想象力非常好,可以清晰地 “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站在自己的眼前。他只要把所“看到”的东西描述出来就可以了。有的人表达能力很好,可以很形象地把人格面具描绘出来,体验师一听就能在脑中予以“复制”。

也有一些人根本看不到人格面具,或者看到了但描述不出来,这时候就需要体验师耐心引导。

引导过程是这样的:确定观想的人格面具后,引导来访者闭上眼睛,放松,深呼吸,集中注意力,想象眼前有一个 “人”,开始可能有点模糊,但只要仔细观想,会渐渐清晰起来。现在,看到他了吗?他长什么样?年龄多大?是男是女?他的头发是什么样的?他的额头长什么样?他的眉毛长什么样?他的眼睛长什么样?他的鼻子长什么样?他的嘴巴长什么样?他的耳朵长什么样?他穿什么样的衣服(颜色、款式、材料)?他穿什么样的裤子(或裙子)?他穿什么样的袜子?他穿什么样的鞋子?他有没有戴饰品?有没有纹身或胎痣?

2、心情

以上是看外表。外表看清了,再看他的表情,通过表情了解他的心情。

3、思想

观想不仅仅是视觉化,同是也是直觉化,可以直接 “看到”人格面具的想法、态度、愿望和需求。

4、语言

来访者不但可以观想人格面具的外表,也可以观想人格面具的言语,听听人格面具在说什么。通过观想人格面具的言语,也可以了解他的内心。

为了引出人格面具的言语,来访者可以直接向人格面具发问,例如对人格面具说:你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想跟我说点什么吗?你的愿望是什么?人格面具可能会如实回答,这叫面具对话。

面具对话有很多种,一种是来访者在观想人格面具的时候与人格面具对话,一种是体验师与来访者的某个人格面具对话,一种是来访者的一个人格面具与另一个人格面具对话。第一种属于观想,第二种属于感受和表演,第三种属于分化和整合。

做面具对话时,有些人格面具会拒绝回答,一言不发。这个时候,来访者可以直接去猜人格面具的心思。这是因为,通过观想,不但可以展现人格面具的外貌,也可以直接进入内心,了解人格面具的心情和思想。例如,问来访者,你觉得他是什么心情?他现在心里在想什么?他的愿望是什么?

5、互动

对话就是互动。除此之外,来访者也可以与人格面具进行非言语的互动,最常用的是拥抱。

与人格面具互动时,来访者很容易出现情绪反应,说明他被人格面具带走了。如果情绪反应不是太强烈,可以允许他待在这种情绪中,过一会儿,情绪会渐渐平和下来。如果情绪反应很强烈,体验师要帮他 “抽离”。

6、身世

来访者还可以借助于想象力, “观想”人格面具的身份和来历,例如“他(她)”是谁?从哪里来?为什么来这里?如何变成现在的样子?

自我提升

为了有效地引导来访者观想,体验师自己必须先学会观想,可以请其他体验师引导,也可以自我引导。自我引导有风险,需要注意安全。

观想是在安静的情境下进行的,其实就是浅催眠。所以体验师必须懂一点催眠引导的方法。

在观想外表时,很多来访者不会描述,体验师要给予提示。提示分两级:第一级是问来访者看到了什么,还看到了什么,某某地方有什么东西,以及某个东西是什么形状、颜色、质料,像什么。

第二级是直接问来访者有没有看到某某东西,譬如帽子、耳环、戒指等,或者某个东西是不是某某颜色、某某形状、某某质料(封闭式询问,直接提示,选择题),像某某东西。相对于一级提示来说,二级提示具有明显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应该尽量少用。

很多来访者不会准确描述姿势、动作和表情,体验师要予以提示。

大多数来访者情绪词汇匮乏,需要提示,所以体验师自己要有较多的情绪词汇。

来访者在观想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情绪反应,这时候,体验师要保持镇定。体验师的镇定可以 “拉住”来访者不被情绪带走。反之,如果体验师惊惶失措了,来访者就没法继续观想了。为了不被来访者的观想内容吓到,体验师必须事先把负性面具处理好。

引导观想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催眠,体验师要保持觉知,不能卷入太深。

观想不一定都要闭上眼睛,也可以睁着眼睛直接描述。

如果 “看”不到人格面具,或描述不出来,就让来访者放松、深呼吸、集中注意力。如果实在“看”不到,那就停止。

有一个学员在观想受害者的时候只看到场景,却看不到人,体验师想了各种办法,都没有效果。体验师猜想,她可能在受害者的体内,所以外面没有受害者。她当时的感受就是受害者的感受,痛苦,害怕,无助。体验师让她从身体里出来,反观自身,她看到了可怜兮兮的自己。

有些人感受性很强,观想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人格面具,把观想变成感受。这个时候,体验师要把他从人格面具中拉出来。先观想后感受,是处理人格面具的程序。观想有助于觉察。未经观想,直接感受,来访者会被人格面具带走。一次不觉知的感受其实就是一次发作,虽然也有宣泄的作用,但治疗效果往往不好,疗效也难以持久。

如果人格面具由于某种原因模糊不清,譬如距离太远,光线太暗,角度不对(背影),被东西挡着,体验师可以动用一些 “魔法”,譬如使用望远镜,或走近人格面具,开灯,拉开窗帘,围着人格面具转一圈,改变观察的角度,拿走遮挡物,或使用“透视镜”。不过,这些魔法都要慎用。“看”不清是阻抗,说明来访者还没准备好,强力突破可能会导致二次创伤。最稳妥的做法是等待。时机到了,人格面具会自己出来,来访者想回避都回避不了。

在观想时,如果来访者出现情绪反应,可以让他在情绪中待一会儿,把情绪释放掉,因为宣泄是观想的作用之一。如果情绪反应过于强烈,应立即停止。偶尔会遇到停不下来的情况,这个时候可以叫来访者睁开眼睛,打开所有的灯。

为了减轻情绪反应,加强抽离的效果,可以在人格面具前面设一道栅栏或玻璃,或者想象人格面具在舞台上或电视里。

观想最好有人引导。如果没有体验师,或者对观想已经非常熟练,可以自我引导。自我引导的观想也需要把观想内容描述出来。这是因为,一边观想一边描述,来访者会有一部分意识保持静观,对观想过程保持觉察。如果不描述,很可能会被观想内容带走,导致 “走火入魔”。

如果不习惯自言自语,也可以改用面具绘画,就是把人格面具画出来(参见《人格面具教练手册》)。

有人问,在做观想的时候,到底是 “谁”在观想?观想者是“谁”?刚学观想的时候,观想者是除了被观想的人格面具之外的其它人格面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会形成“观想者面具”。观想者面具是在与体验师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体验师面具(体验师的内化,或体验师的人格面具)的对应面具,就像孩子在与妈妈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妈妈的孩子”面具,在与爸爸相处的过程中形成“爸爸的孩子”面具。如果是自我引导,则观想者面具与体验师面具合而为一。



国际人格面具论坛是一批人格面具技术爱好者共同发起的公益专业性论坛,旨在发表最前沿的人格面具技术应用成果呈现,使心理专业人士及相关爱好者得到国际人格面具学院最新的研究方向,拓宽相关人士在该领的视野与学术应用。



第三届国际人格面具论坛

2017-11-18

中国 温州

简介

人格面具,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本义是指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人格面具是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一也被荣格称为从众求同原型。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原型。原型有四种最为突出:阿尼玛、阿尼姆斯、人格面具和阴影。荣格在《原始意向和集体无意识》中写道:人格面具是个人适应抑或他认为所采用的方式对付世界体系。[1]



[1] 荣格著,徐德林译.原型与集体无意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01





主题:家庭教育 “心” 动力






时间:2017年11月18日下午13:30-17:30

地点:温州东瓯大酒店四楼 悦喜厅

主办单位:国际人格面具学院

承办单位:温州心艺坊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02


第三届国际人格面具论坛

主要内容


  1. 介绍人格面具 发展心路 历程

  2. 人格面具在 家庭教育 领域的应用策略

  3. 人格面具技术 现场展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