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博物馆书院
金钱,历史,艺术,未来! The Money, The History, The Art, The Future!与最顶尖的政商学界精英群体共赴书香之约。阅读丰富人生,江湖洞悉天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午间明道  ·  徐小明:已钝化等结果(0224) ·  19 小时前  
午间明道  ·  徐小明:已钝化等结果(0224) ·  19 小时前  
星辰投研  ·  周末,爆发了! ·  昨天  
星辰投研  ·  周末,爆发了! ·  昨天  
最强龙虎榜  ·  爽!毛老板猛干六个亿! ·  昨天  
最强龙虎榜  ·  爽!毛老板猛干六个亿! ·  昨天  
国际金融报  ·  不看好经济前景,英国消费者转向储蓄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博物馆书院

你身体里的火龙醒了么?!

金融博物馆书院  · 公众号  · 金融  · 2019-05-14 17:58

正文


我们比赛,游进海里。你用尽全力拍击沙岸。弹弹跳跳地立刻回到大海。而我依旧呆蠢地困在岸边,不知如何是好。海浪渐渐远了。我才明白,你在求生,我在游戏。

—— 几米《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



这是我从几米绘本中曾经读到过、记忆犹新的一段话,如果结合画面看,似乎又会有另一种附加的感受,只不过此刻我没有打算配上插画~ 阿呆希望大家能够在脑海中联想,因为今天这篇文章想要和大家聊的话题是关于:


上班

工作

创造力


关于 上班 这件事 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你有没有真正想明白一个问题:自己 为什么要上班


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为了在职场人际中有所见识?为了个人的财务自由?为了社会范围内的导向认知?每个人选择上班,持续上班的理由、想法都有很多五花八门的答案。


我们上班的日常,大多在两种状态中徘徊:一种是迫于生计要努力且持续去上班,每天上下班打卡,两点一线保持规律作息如同兑现一种承诺和社会责任。另一种是对上班有所期待,在过程中享受到心情、金钱、人际、事业的细微满足,找到适合自己成长和改变的平衡点。


据领英之前公示的一份调研数据显示,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几乎是在循着一个规律推进 “有想法-不屈服-被妥协-不得已-穷迷茫” 。如今快速跟进的 95后第一份工作平均7个月就面临离职不干的动荡期,且在这第一份工作中,有近9成年轻人表示需要加班且加的是没有意义的班。



回归到每天真实且烟火气的日子,有情怀每每是创业者,更多人被看似无趣的工作日常碾压,被房贷压力和生活消费推着走。 我们上班的意义本身 其实是找到正确目标 然后想办法来实现它 年轻人的前半生,更需要关注 在经历与挫败中修正一次次不切实际的妄想 ”。



关于 工作 这件事 ,和 “上班” 存在着态度和心理上的截然不同 “上班” 多少带有一些勉强、不情愿、被动、单纯为了摆脱 “无业者” 的被动心理。而 “工作” 的表述更为积极,它有一个自身主动行为、明确价值观体系的特点,能够在日复一日看似常态中寻求变化,由此感受某种不敷衍的乐趣。


插图 | 范薇


我和一个游戏公司上班的朋友闲聊,她本是一个活泼有趣的姑娘,虽不是科班出身却凭借自身勤奋和灵性画得一手令人称道的插画,审美极好又能高效出稿,曾经设计制作过自己动漫主题网店的全部商品,绘制的系列插图被电脑输入法收录纳入公开表情包。但想和她约时间,几乎不可能,她是负责某主题游戏场景、动作的专职人员,埋头工作、疯狂工作、忘点工作是常态。对此我颇有疑惑,她的回答简单至极:无非是想让这款游戏早点完善起来,尽快上线,让她看到事业能够收获圆满结果。她的梦想是,天天睡到自然醒,没有压力地画画。


这款游戏后来顺利上线了,这个朋友却只休了两天年假就匆匆回岗上班了。对她而言,早已习惯了忙碌与紧张节奏来搞定自己得心应手的事业,闲散下来应对自己生活中并不擅长的事情(买菜做饭、窝在沙发看电视剧、逛街购物)反而尴尬至极。用她的话来形容:“ 这些和工作无关的事情 让她感到恐怖和恍惚 真的不是矫情 经历过程中唯独少了一样叫做期待的东西。


本·霍洛维茨(硅谷知名创业者之一)曾在《创业维艰》中讲道:“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


有时候,我们经历过的某些心力交瘁的时刻,和那些成就超越我们很多,却比我们更 努力的人相比,其实并不算什么。


当一个人离开了工作的价值驱动时,就会慢慢进入一种 “散漫” 状态,如果没有自知和调整,时间久了便渐渐丢失自己和社会的联系点。


Barry Schwartz曾在Ted演讲《我们为什么要工作》中谈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如果仅是想要赚钱 那就是最世俗的回答 因为我们忽略了自己作为人类最大的特质 就是还拥有着创造力和思考力 阿呆觉得,这也许是对工作的意义,最恰如其分的解释了。



关于 创造力 这件事 ,感觉就像我们身体里沉睡的火龙,长期的沉寂让人几乎忘了它的存在,而一旦被唤醒,它就会神采奕奕,表现出本来的模样,喷出火光来。



下面给大家讲一段莱昂纳多·达芬奇的故事

据说,达芬奇想绘出一条传说中的火龙,但它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所有的呈现都是人们脑海中的臆想。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天马行空自由创作的时刻,但达芬奇却选择为难自己:他同时养了蜥蜴和昆虫,每天仔细观察这些真实生物一举一动的所有细节,诸如眼睛结构、皮肤质感、四肢特征等等。拖了很久他才真正动笔,后来画作顺利完成。他在对该作品的解读中提到了 三个步骤:分类、基模、叙事。 前期很长的素材收集铺垫了创作时的元素组合灵感 ,再结合他本人心里对火龙的理解,再将其清晰呈现出来,这条火龙就仿佛跃然纸上,令观者不禁生畏,连他家仆人当时看了都吓得夺门而逃。


创造力需要结合想象力的自我启发 创造力是 “有效的思考” 和 “改良的创造” 共同作用的结果 想象力很难用明确表述来形容,也容易和幻想、天马行空、异想天开混淆在一起,但它实际上是一种认知能力。 想象力是有效的、有序的、有关联结构的思维系统形成 如此一来,创造力便可作为想象力成型后的行为落地和结果输出。



美国插画师 Scott Campbell

扼杀创造力的几种可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