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分期权重的加强:新分期将实体肿瘤或“GGO”包含实体成分的大小的权重进一步加强。直径3 cm仍然是T1和T2的分割点,但数据分析表明肿瘤最大径每增加1 cm,预后就有区别。因此,目前以1cm为界5 cm以内的将T分为T1a、T1b和T1c,T2则分为T2a和T2b。由于肿瘤最大径>5 cm后会出现影响预后权重更大的淋巴结转移,因此,新分期将5 cm<肿瘤最大径≤7 cm笼统定义为T3,将肿瘤最大径>7cm笼统定义为T4。在新分期中,以肿瘤大小为基础的T分期之间生存曲线无交叉、无重叠。新版T分期较第7版更能评估病人的肿瘤负荷,更能区别病人的预后。
除肿瘤大小之外,新分期在生存分析的基础上取消了肿瘤累及主支气管距隆突的距离,部分或全肺不张/肺炎,累及纵隔胸膜等繁琐的条目。使T分期仅围绕肿瘤最大径这一直观的评测方法,可以更简单更方便地理解与记忆。
2.第7版N分期延用的原因在于数据的不统一:新分期建议将N1分为N1a(单站)和N1b(多站),N2分为N2a1(跳跃性转移,即单站N2不伴N1淋巴结转移),N2a2(单站N2伴N1淋巴结转移)和N2b(多站N2)。N1a、N1b、N2a1、N2a2和N2b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8.0%、50.0%、52.0%、41.0%和36%。新版N分期未被采纳的原因有三:其一,虽然生存率存在下降趋势,但各组间未能全部达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其二,不同地区采用了不同的纵隔淋巴结分区标准,如日本采用的是Naruke纵隔淋巴结分区标准,而其他地区采用的是MDATS分区标准,两种分区标准的主要差异在于,Naruke的7组淋巴结相当于MDATS的7组和10组淋巴结,即Naruke的N2可能是MDATS的N1,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临床意义;其三,日本提交的数据占绝大多数,cN和pN分别占总数据的59.1%(23,012/38,910)和74.7%(23,63/31,426)。相信随着这三个问题的解决,N分期将在未来有更大的作为。
3.M分期为众多“晚期”病人带来希望:约20.0%肺癌在初始诊断时就是已有远处转移的Ⅳ期病人,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脑、骨、肝及肾上腺。肺癌出现远处转移常提示不可治愈,仅能选择全身化疗、靶向治疗等姑息治疗,而非具有治愈机会的外科治疗。然而,临床实践证实一些Ⅳ期肺癌的合理治疗常得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大量的事实证明,Ⅳ期肺癌病人更是一大类预后各异的异质性很强的病人,有些病人经过合理的治疗可以得到很好的生存,甚至可以长期生存。1995年Hellman等提出“寡转移”的概念受到进一步重视。寡转移状态是肿瘤生物侵袭性较温和的一段时期,存在于局限性原发灶与广泛性转移之间的过渡阶段,转移瘤数目有限且具有器官特异性。寡转移状态特殊性决定了局部治疗的临床意义。
IASLC发布的第7版TNM分期已经将M分为了M1a(胸膜播散,对侧肺孤立癌结节),M1b(远处转移)。第8版更是进一步将M分为了M1a(胸膜播散,对侧肺孤立癌结节),M1b(单个器官单发转移)和M1c(远处单个或多个器官多发转移)。这说明自“寡转移”概念被提出迄今20年间,越来越多的医师意识到寡转移状态的特殊性与关键性,并且在不断摸索,并将其融入到治疗理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