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在沉寂三年多之后,近日携作品正式回归。其首条视频聚焦非遗漆器,上线20分钟便攀升至多个平台热榜首位,发布5小时播放量破亿,并在海外平台收获如潮好评。阔别多日,归来仍是顶流。李子柒在海内外的影响,再度引发了有关传统文化短视频的相关讨论。
当下,越来越多短视频创作者将目光投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创新的方式唤醒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2024年6月,抖音发布的《2024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累计分享量同比增长
36%
,国家级濒危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
33%
,00后和60后最爱看国家级非遗相关内容。非遗视频和直播带动用户种草、打卡及消费,过去一年,共有
1379万
名网友在抖音分享非遗体验,其中漆扇打卡视频增速超
318倍
,购买非遗团购商品的用户数同比增长
328%
。
传统文化短视频之所以深入人心,尤其在年轻人中备受追捧,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各民族礼仪的文化美学到非遗技艺的匠心传承,每一个文化符号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智慧与精神内涵。这些文化符号不仅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情感的延续,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情感深处。无论是春节的年味,还是吟诵诗词歌赋时的家国情怀,正是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赋予传统文化感召人心的力量,也为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内容创作提供了丰厚土壤。
其次,传统文化短视频的流行,反映出一种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青年以对本土文化符号的认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主动输出等形式,充分展现了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不仅是国家实力提升的外化体现,更是新时代青年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融入世界的内在驱动力。汉服走向日常、国潮品牌崛起、文创产品大热,许多青年主动充当文化使者,向全球展示中国文化艺术。比如音乐博主彭静旋“碰碰彭碰彭”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埃菲尔铁塔、波尔多大剧院、卢浮宫等诸多法国地标建筑前。她身着汉服,头戴朱钗,抬手拨弦,以古筝奏响东方旋律,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人魅力。一曲动人的《红颜旧》,让法国老人湿了眼眶,还让非洲小伙赞叹不已,忍不住通过手机分享给远方的母亲,让世界感受到一个充满创意、活力与魅力的中国。
第三,短视频颇具感染力的表达,为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打开方式。
文化传承离不开媒介的推动。文字如同基石,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深厚而持久的依托;广播电视以声画并茂的形式,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千家万户;互联网突破时空限制,极大拓展了传播维度;短视频则凭借短小精悍、直观生动和高度互动的特性,为传统文化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刺绣、剪纸、印染等传统手工艺,通过创意化呈现和现代表达,在短视频中焕发了新生。视频制作日益精良,从场景设计的细腻到镜头运用的巧妙,再到音乐剪辑
的精准,每一个环节都旨在呈现传统文化的美学内涵。与此同时,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通过点赞、评论、弹幕、AR互动等参与传播,推动传统文化从经典符号转变为潮流热点,实现了从单一传承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跃升。
此外,优秀的短视频作品不仅仅是展示,更擅长以引人入胜的故事传递深厚情感。
传统文化短视频往往以小见大,通过细腻描绘人、事、物来铺展情节,引发观众对故事背后
所隐含的文化的兴趣。例如2023年备受瞩目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讲述了化为人形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离开大英博物馆,回归故土的故事。该剧将家国情怀的宏大主题与拟人化的艺术手法相融合,其穿越时空的叙事技巧借鉴了《国家宝藏》《如果文物会说话》等节目。视频中,小玉壶带回的一封封家书,把文物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唤起公众对“国宝归家”的情感共鸣。
在探索传统文化短视频繁荣发展之路时,有几个问题不容忽视,它们既是当前发展的挑战,也是未来突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