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万有引力定律可以计算星系之间的引力。但人们却发现:星系之间实际的引力比计算结果大得多。后来科学意识到:有一种难以观测的物质在起作用,它存在却看不到。现在,人们把这种物质叫做
“暗物质”。
我们研究技术创新时,也有看不见的重要因素起着巨大的作用。如果不能洞察这些看不见的因素,就无法理解创新的规律。
一个晚辈不想读大学。他的理由是:比尔盖茨也没有读大学,照样成就了伟大的事业。我就对他说:比尔盖茨的母亲是
IBM的董事。他小时候,家里连着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在全世界,这样的家庭不会多于50家。所以,他对计算机的理解,远远胜过同龄人。而且,母亲的职务对他拿到PC DOS的合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可以拿到,别人不一定能拿到。比尔不读大学能成功,你就很难成功。
在这个故事中,比尔盖茨的家庭就是这样一种
“暗物质”:看不见,却在发挥作用。事实上,在创新的过程中,每个成功项目背后几乎都存在特殊的机缘,让创新者有更多的机会去完成创新。否则,失败的概率非常大、不值得去做。这种机会不一定是人脉关系,更多的是遇到问题的机会、解决问题的条件、相关的团队等。
创新过程的
“暗物质”很多。如果意识不到这些“暗物质”,创新理论很可能无效。打个比方:TRIZ是个非常好的创新理论。这个理论研究了几十万个发明创造总结出来的,可以解释所有的创造发明。但是,按照这些方法就能创新成功吗?如果这个方法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就应该先找到治疗癌症的方法。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TRIZ总结的所有案例,其实都是成功的案例。而大多数的创新工作其实是失败的!但人们很少去研究这些失败。TRIZ是根据专利(成功的创新)研究创新理论的,
失败的案例就跑到了视野之外,就成了“暗物
质”。
认识到
这些“暗物质”之后才会意识到:
原始的创新创意往往是“无解的”!
再比如,在我国颁布的科技奖中,几乎都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但在实践中却经常发现:先进的方法往往不实用,实用的方法则往往不先进。这又是为什么呢?做实际项目时,人们一般选择简单的原理和方法,因为简单的方法和原理比较容易操作。但是,评奖时有一种
“潜规则”(暗物质):如果没有采用较为先进的理论,评委会觉得水平不高、就难以得奖。所以,项目评奖时,要包装上一些先进(但无用)的理论。这种潜规则往往会使得年轻人对科技创新的规律产生误解、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理解了创新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