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家有没有发现,“娘炮”这个词本身,就蕴含了对女性的不尊重和歧视,形容一些有阴柔气质的男孩子,会说这个人很“娘”。部分官媒对“娘炮”的公开指责,实质上仍是男权的倾轧,主观上将这个世界分成了直男和其他人。
李银河说:“人性是丰富多彩的,应该让每一个人随心所欲地落在极度男性化与极度女性化这两个极端点之间的任何一点上,而不是强求每个人都必须落在极端点上。”
坦白地讲,我不粉任何小鲜肉,所以只站在客观角度分析这个群体的存在。
存在即合理。小鲜肉的出现,一定是有合适的土壤滋养,说白了就是市场的需求。小鲜肉最早是源自中国粉丝对韩国男明星的称呼,是指一些年轻帅气的男性,他们长相俊俏,感情经历单纯,看起来纯良可爱,天生能让人生出保护欲。
为小鲜肉明星买单的人群绝大部分为女性,年龄跨度从十几岁到六十多岁,她们几乎可以做到不求回报地供养男神。将自己爱慕的男性形象全部投射在了这些男明星身上,从而失去理智般地大笔消费,为偶像要死要活的女人大有人在。从根本来说,仍旧是自幼被教育出来的服侍丈夫、供养弟弟的心理模式在起作用。
为何这批女性不喜欢阳刚气十足的型男而喜欢小鲜肉呢?一则和审美趋势的变化有关,二则也跟对直男群体的失望有关。普遍大男子主义,不尊重女性,对外在形象不重视,忽视社交礼仪等等问题都让女性群体所仰慕的男性形象发生了很大转变。
小鲜肉们更懂得形象管理,他们十分在意容貌与穿着,天天敷面膜,坚持健康饮食,出门用香水,懂得服装搭配,这些特点都与女性的喜好不谋而合,再加上温和可爱的个性,天然与女性拉近了距离。
“我虽然触不到你,可是听你的歌看你演的剧就感觉你在我身边陪伴。”情感的依存建立起来后,粉丝为偶像割肉在所不辞。
与女性相比,男性追星更为理性,别说追星,男人追女人其实都颇为理性,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因此男性群体要是追星的话绝对不会胡乱烧钱的,他们务实的特点决定了不会大笔投入。
所以,小鲜肉的市场实质上是由女性催生的。
而喜欢小鲜肉也不是现在才有的事儿,古已有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美男子的风头就盖过了女色,男人纷纷粉镜不离手;西汉时的汉哀帝宠爱董贤;唐朝的武则天身边有张易之和张昌宗相伴;贾宝玉和薛蟠则为蒋玉菡争风吃醋。
从古至今,小鲜肉似乎都活在“男色”的囚笼中,“以色侍人”的男子,套用一句现在当红宫斗剧里的语言形容:都是可怜人。
以色侍人者,色衰而爱驰。对小鲜肉这种“男色”的消费,是把双刃剑,年轻貌美的时候有无数人追捧,一上了年纪就不得不退出梦幻炫彩的舞台,更年轻的人一茬一茬赶上来,再闪光的日子也无非就是那几年。
说到这里,小鲜肉为演艺圈老腊肉们和挑剔的观众所嫌弃鄙夷的原因还有一个,除了“色”再无其他,无演技无自我无灵魂的俊美躯壳,终是无法赢得尊重,颜值和流量只是暂时的。
以取悦他人作为自己的生存之道,很危险,命运始终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批判所有柔美精致的男孩缺乏男子气概也是非常武断的,男子气是什么呢?不是只有英雄气概是男子气,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同样是男子气,要是把男子气简单理解为五大三粗和不修边幅,那就不是历史的进步了,勇气、担当、风度、教养这些品质,比阳刚更重要。
中山大学社会学教授丁瑜解释,“性格刻板印象”让一些人容纳不了跟固有观念不同的东西,一个男孩子就应该怎么样,一个女孩子就应该怎么样。
性别审美若被天然地套上了枷锁,只会造成病态审美,整洁、精致、细腻、温柔这些品质应该同时存在于女性和男性身上。
“审美多元尊重为先,涵养气质莫缺包容。”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人民日报与参考消息网)
愿你的每一天都和美好有关
长按上面二维码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