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养身参考
点击下方“关注”,每天就能免费获得专业、实用、可靠、全面的保健信息和养生指南,权威专家打造,健康一手掌握!
51好读  ›  专栏  ›  养身参考

被忽视的一个古方,退烧、预防流感等,简单高效!

养身参考  · 公众号  · 养生  · 2020-02-09 06:30

正文




[养身参考] 微信
每天早7点,推送养生妙招!
关注


这个古方就是扁鹊三豆饮,它所用药都是常见食材,简单便捷、疗效又好,口耳相传、百世流芳。今天一起来学习它的用法、加减方及临床案例吧!




三豆汤的加减以及临床应用


三豆汤的药性


《本草纲目》记载扁鹊三豆饮由绿豆、赤小豆、黑豆、甘草节组成。


治疮毒初起,又治“天行痘疹,预服此饮,疏解热毒,纵出亦少”。故历代医家多将此方用治痘疹、疮毒之症。


根据多年实践验证,本方药性平和,味甘而淡,不伤胃气,而有清热解毒,活血祛风,养肝润肺,滋燥生津诸作用。


具有滋养之功,但滋而无滞;虽清热解毒,但清而不伐。


全方清中寓补,补中寓清,若能灵活加减,除疮毒、痘疹之外;还可用于因风、热、燥、火等阳邪为患,导致伤津耗液之燥热等证。


更适用于脏腑功能失调如内脏津亏,或脏腑燥热伤阴之证。如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肺虚燥热、肺胃郁热、肝虚不眠等方面。


经多年广泛运用于临床,灵活加减,疗效颇佳。



基础方及加减药味


1、 基础方:黑豆、绿豆、赤小豆。


2、 替换用药方:淡豆豉、扁豆。


3、 加减法:


疏风解表,加桑叶、薄荷;清热解毒,加金银花、连翘;泻火解毒,加黄芩、栀子、生石膏;


破滞去癖,加枳实、焦山楂;清咽利膈,加牛蒡子、桔梗;宣肺止咳,加杏仁、贝母、枳壳;


宣透痘疹,加蝉蜕、芫荽、香菌脚;祛风止痒,加僵蚕、蝉蜕、刺蒺藜;清热消肿,加玄参、夏枯草;


清心除烦,加竹茹、灯心草、栀子;养阴润燥,加麦冬、沙参、枸杞子、五味子;


养肝润燥,加乌梅、冰糖;补益脾肺,加山药、莲子、薏苡仁;补脾养阴,加太子参、乌梅、山药。


上列各组药物,视病情需要可选择一二组加入。


各豆的功能


1、 黑豆:性味甘、平,入肝、肾二经,功能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本品尚有润肾燥而止盗汗,补肾虚而止遗尿之功。


2 绿豆:性味甘、平、入心、胃二经,功能清热解毒、消暑、利水。


《药性三字经》谓本品“通行十二经”、“解一切药草、牛、马、金石消毒"。


3、 赤小豆:又名赤豆、红饭豆。本品性味甘、酸、平,入心、小肠二经。功能利水除湿、止痒、和血排脓、消肿解毒,古人有“久食瘦人”之说。


4、 淡豆豉:由黑豆经加工发酵而成,性味辛而微苦,入肺、胃二经有解毒除烦之功。


但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性味各异。用青蒿、桑叶同制者,则药性偏寒;用麻黄、紫苏叶等同制者,则药性偏温。


5、 扁豆:性味甘、微温,入肺、脾二经,健脾养胃、消暑除湿,补阴而不滋腻,化湿而不燥烈,为缓和滋养之品。


用于麻疹


1、 麻疹初期,证偏阳热者:用淡豆豉、黑豆、绿豆,加桑叶、薄荷、蝉蜕、香菌脚。


若服后疹出顺畅,发热渐退,改用赤小豆、黑豆、绿豆加乌梅、冰糖,养肝润燥生津,以资调整。


2、 麻疹后期:热退、疹消,如出现视物不明,皮肤瘙痒者,若属热伤肺阴,肺阴受损,宜清肺热、补肝阴为主。


用黑豆、绿豆、扁豆、蝉蜕、关蒺藜、赤芍、枸杞子治之。


痒止后,仍用三豆加石决明、广木贼、关蒺藜、密蒙花、鸡肝,滋肝明目,以恢复视力。


3、 麻疹靥后:若肝肺余热不尽,症见低热持续,微咳不止,治宜养阴润燥兼清肺经余热。


用三豆汤合二仙汤(黑豆、绿豆、赤小豆、黄芩、杭白芍)治之。


如服后热退咳止,继用三豆汤加乌梅、冰糖,酸甘化阴调治为宜。


麻疹后期,变证颇多,如属有余之证,或余邪未尽,或肝肺津枯,均可采用三豆汤加减治之。


用于风热和火毒


1、 表邪外束,肺胃部热,发热,咳嗽,头身疼痛,舌红,苔薄黄或薄白少津,脉浮数,证属风热袭肺,肺气不降(如支周感染等)。


治宜疏散风热,降逆止咳,方用枳实三豆银翘散(枳实、黑豆、绿豆、淡豆豉、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桑叶、贝母、苇根)。


2、 外受表邪,肺胃郁热,咽痛较剧(如急性扁桃腺炎等),用枳实三豆银翘散加桔梗、甘草。


3、 大头瘟,风湿犯肺,三阳经郁热,致颜面漫肿发红,头痛寒热、脉数,舌红,治宜清热泻火,疏风解毒。


用三豆汤加味(黑豆、绿豆、赤小豆、淡豆豉、生石膏、桑叶、金银花、连翘、紫草、焦山楂、僵蚕、蝉蜕、淡竹叶)。


4、 痄腮一般由风温病毒所致者,症见发热,一侧或两侧腮腺肿胀疼痛,拒按,舌红,脉数。治宜疏风清热。


方用三豆饮加味(黑豆、绿豆、淡豆豉、金银花、荆芥、连翘、夏枯花、僵蚕、板蓝根)。

5、 风热所致其他疾患,如荨麻疹、急性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紫斑、天疱疮、漆疮、急性蜂窝织炎等,各病表现虽然不同。


但病因均多为风热、火毒阳邪外侵、肺胃郁热,病位反映均在皮肤、肌肉,小编提示 肺主皮毛,胃主肌肉,故均可用枳实三豆银翘散加减治之。


用于其他方面


1、 小儿高热惊风:症由高热伤津、肝失濡养、热极生风所致者,用黑豆、绿豆、淡豆豉加钩藤、僵蚕、蝉蜕、竹茹.


2、 酒渣鼻初起,多因肺胃郁热所致,可用枳实三豆银翘散治之。


3、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虚烦,自汗,低热,血压波动,脉弦或沉弦,证属肝肾阴虚,津液不足者.


可用黑豆、绿豆、淡豆豉加山茱萸、枸杞子、五味子、乌梅、橘络、竹茹、冰糖。


如属胆热痰滞,烦躁,失眠者,可用栀豉温胆汤加黑豆、绿豆、橘络、石菖蒲、远志。



如属肝阴虚较重者,用三豆汤与生脉散合方服用(黑豆、绿豆、赤小豆、太子参、麦冬、山茱萸、乌梅、冰糖)。


4、 小儿遗尿,属肝旺脾虚者:用黑豆、绿豆、扁豆、怀山药、莲子、乌梅、冰糖。


5、 小儿腹泻后,脾弱肝旺,饮食不为肌肤、形体消瘦,性怪喜哭。


证属肝脾失调,治宜调和肝脾,用黑豆、绿豆、扁豆、桑叶、乌梅、冰糖、竹茹、灯心草治之。


6、 多发性疖疮,属风火湿热者:治宜清热解毒,祛风利湿.


用黑豆、绿豆、赤小豆、桑叶、荆芥、金银花、连翘、僵蚕、牛蒡子、蝉蜕、甘草.


7、 预防流感:可用黑豆、绿豆、淡豆豉、桑叶、乌梅、金银花、连翘、冰糖。


8、 预防麻疹:可用黑豆、绿豆、赤小豆、紫草、金银花、甘草。


9、 食物过敏,周身发痒,奇痒难耐者,用枳实三豆银翘散治之。


10、 药物过敏,或药物中毒:用黑豆、绿豆、赤小豆、防风、甘草冶之。


三豆汤及其加减方的临床运用,范围甚广。总之,大凡急性、热性,津液亏损等疾患,均可在三豆汤的基础上加减使用。


病案举例


病案一:


张某,男,2岁。发热持续7日,心烦闷,唇焦燥。咳嗽流涕,小便短赤。舌红,脉数。耳前后疹出隐约。


脉症合参,显系风温束肺,阴液受损,致疹不外达。治以清热透疹,佐宣肺养液。用三豆饮加味。


处方:黑豆10克,绿豆15克,淡豆豉10克,桑叶10克,薄荷5克,香菌脚3克。公鸡冠血数滴为引。


上方服2剂,疹自胸背渐出达于手足,热亦减退,胸闷心烦消失。


凡治疗者须知,胸闷一分不减,痧出一分未透,此临证至关重要者。


二诊:疹出顺畅,但患儿夜间少寐,易惊,思水较多。此系疹出伤津,津虚不眠。用三豆饮加减。


处方:淡豆豉10克,黑豆15克,绿豆15克,桑叶10克,乌梅15克,竹茹6克,加冰糖少许为引。


服1剂,能安静入睡,此时疹子渐靥。


三诊:将原方淡豆豉易扁豆,增强健脾养肝和肺调治而愈。


病案二:


王某,男,7岁。麻疹靥后,两眼视物逐渐不明,且兼周身皮肤发痒,舌质红,微有薄白苔、脉弦兼细。


尿短少,胃纳不佳。形体消瘦,急躁不安。此为疹出热邪伤阴、肝肺阴液耗损。


治以润肺养肝,滋津复液。用三豆汤加味。


处方:赤小豆10克,黑豆15克,绿豆15克,蝉花15克(无蝉花可用蝉蜕),赤芍10克,枸杞子15克,乌梅15克。冰糖少量为引。


二诊:上方服3剂后,皮肤发痒已止。原方赤小豆易扁豆、加石决明、广木贼及鸡肝1个。


三诊:上方服12剂,视力逐渐恢复。


病案三:


李某,男,4岁。麻疹已靥,但发热持续(体温38℃左右)不退,且咳嗽,自汗,喘促。


脉弦数,舌红苔黄腻质干。诊为疹毒未尽,复受热邪、郁遏肺经。


治以清热解毒平喘。方用三豆汤合二仙汤。


处方:淡豆豉10克,黑豆15克,绿豆15克,桑叶10克,黄芩6克,杭白芍15克。


二诊:上方服2剂,热退喘咳止。


仍用三豆汤,淡豆豉易赤小豆,减黄芩、杭白芍,加乌梅15克,用冰糖少许为引,调理而愈.


病案四:


杨某,女,21岁。发热3日,头胀痛,继之头面漫肿,颜面灼热疼痛。舌红少津,苔薄白粉刺,脉数。口臭,便秘。


西医诊为颜面丹毒,转中医诊治。证系风温犯肺,三阳经部热、肺胃气机阻滞,表里俱热。


治以清热解毒,宜疏通气机为主。方用三豆汤合升降散。


处方:赤小豆15克,黑豆20克,绿豆30克,僵蚕15克,蝉蜕10克,姜黄10克,大黄6克,桑叶10克,紫草6克。


二诊:上方服2剂,便通,头面肿势渐消,热减退,方用三豆汤加味。


处方:赤小豆15克,黑豆20克,绿豆30克,紫草6克,焦山楂30克,生石膏30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僵蚕10克。


三诊:上方服2剂,颜面肿势全消,且脱皮屑。此时出现虚烦不眠,苔粉刺已退,转现舌红少津。


用三豆汤合温胆汤加山茱萸15克、乌梅15克、桑叶15克,调治而愈。


病案五:


张某,男,41岁。发热39℃,已3日,左下肢膝关节以下灼热疼痛。逐渐向下蔓延至足背,行走不便。


西医诊断为急性蜂窝织炎,转服中药治疗。察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


全身酸困,尿短赤。诊为风湿外束,肺胃湿热,治以清热、解毒、化湿为主,方用三豆汤加味。


处方:淡豆豉15克,黑豆20克,绿豆3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生石膏30克,枳实10克,焦山楂30克,僵蚕10克,紫草10克,桑叶15克,白茅根10克。


二诊:上方服3剂,热退,下肢红肿灼热疼痛大减,且能行走。继以三豆汤加驱风除湿剂。


处方:赤小豆15克,黑豆20克,绿豆30克,土茯苓15克,薏苡仁30克,蝉蜕10克,独活6克,赤芍15克,枳壳10克,牛膝10克,荆芥6克,连翘15克,川芎6克,柴胡6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