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菜可以预制,那人呢?丨睡前聊一会儿 ·  7 小时前  
CHINADAILY  ·  Life丨Staging a ... ·  3 天前  
CHINADAILY  ·  Top News丨200 telecom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官出数字

维舟  · 公众号  ·  · 2020-11-15 12:02

正文


1


近几年来,所谓“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盛行于坊间,很多东北人也用脚投票,带着技术和资金南下。再加上近年经济普查的“挤水分”,2019年东北三省的GDP比上年全面下挫,其中黑龙江跌幅达到16.8%,在全国只比吉林(-22.2%)、天津(-25.0%)略好;省会哈尔滨的经济总量在1990年还曾跻身全国城市十强之列,而如今已滑落到第47,还比沂蒙山区的临沂略低。

可是日前国家统计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一份专项调研显示,省内各商户目前对营商环境现状的总体评价满意度高达99.4%,仅有1.2%的企业表示对在当地继续经营“不太有信心”,无人表示“完全没信心”。


这无疑违背我们的直觉。当然,或许你也注意到了, 报道的最后一句才是重点: 这意味着,虽然乍看“满意度”那么高,但矛盾的是,却有高达三分之二的企业曾考虑搬离当地。

通常在我们的认知中,数字是中立客观的,但 所有数字都有待解释 。特别是在中国社会,数字的呈现往往嵌入在一个微妙的权力关系语境中,而人们也都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如何绕过数字去另寻真相。

在这里,且不论这些受访企业的样本(国企、民企各占多少)如何,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调查者的官方身份,人们或许本能地把这看作是忠诚度测试。这就像誓师动员大会上,领导问:“有没有信心?”下面必须异口同声回答:“有!”回答得慢了、不够整齐和响亮,都还不能让领导满意,要重来一遍。

当然,另一种可能性是:不满意的已经走了,留下的都是不敢不满意的,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搬走的,至少是在当地还能活下来,持续经营的。这就像央视记者在高铁上问乘客:“高铁票好买吗?”

反过来说,只要你还在当地,那么“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最好别给自己惹麻烦——只有等你离开了,才能无所顾忌地说出不满。在这一意义上, 这里值得惊诧的还不是高达99.4%的人满意,而是居然还有0.6%公开表达了不满意。

2



在我们解读这些数字时,必须小心。这还不仅仅是因为数字本身的作假(这是很低级的手段),还在于市场调研的抽样理论早已证明,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一定说真话;而 最隐蔽、也最误导人的是:数字确实是真的,但它呈现的方式却让人导向某个错误的结论

《统计数字会撒谎》一书早就曾指出,图形表示的视觉效果可能误导人(如数字是2:1,但由于坐标设置,视觉效果看起来像是4:1)。更关键的是抽样,“ 采用严重有偏的样本几乎能够产生任何人需要的任何结果 ”——这我十多年前就在工作中领受过,凤凰卫视当时在全国的渗透率很低,但其调研显示它最受中国观众喜爱,因为它的样本是“已安装凤凰卫视的观众”。

的确, 统计数字要绝对客观、真实,可能本身也无法做到,但利用统计资料传递错误信息来误导他人,那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行话称之为“统计操纵”。

在黑龙江的这次调查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满意”设置了三个梯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而“不满意”却只有一个梯度。这样的问卷设计本身就无法问出人们的真实想法(可能它也不想),因为它本身在问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引导受访者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这种具有强烈引导性的设问在中国社会不时可见,其结果就是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 假选择——表面上给你选择,其实你却根本没得选择 ,而只能在对方给你限定的范围内挑选。就像有人调侃的,“请问你是满意呢,还是非常满意?”

讽刺的是,双方微妙博弈的结果,又使得这样的梯度设置丧失了意义: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 “基本满意”其实就是“不满意”,而只有“非常满意”才表示原本“满意”的意思, 这就像现在要说“哈哈哈哈哈”才表示原先“哈哈”的意思。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样数字倒是对上了:71%的商家未给出最高满意,66%曾考虑搬离当地。

如果是这样,那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早已习惯的场景:表面上的数字是不可信的,必须要很费劲才能揣测到一点自己想要了解的真相。确切地说, 虽然“统计数字会撒谎”,但它也很可能包含着部分真实,只是你需要耗费不少本来没必要耗费的力气 ,并且你也无法保证自己揣测的是否一定就是对的

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