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时评
《广电时评》杂志官方公众号,权威声音、专业评论、行业风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年轻人玩的“抽象”,其实挺“具象” 丨 ... ·  3 天前  
CHINADAILY  ·  Business丨Revved-up ... ·  3 天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88(元),一份好礼送爸妈。俱乐部新年第一茶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时评

《2017中国记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

广电时评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6-17 00:27

正文


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

文化和自然遗产作为中华文明和历史的载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基因,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需要我们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伴随着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开播的特别节目《中国记忆》,为观众提供了一种了解身边文化遗产的独特方式,让文化遗产活了起来,更帮助文化遗产继续传下去。

2017年恰逢中国申遗成功30周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也是第十二个文化遗产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科教频道播出大型融媒体文化特别节目《2017中国记忆》,聚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对30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回顾和展望。节目以诠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为主旨,突出了中华文化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儿女应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时代主题。



回顾首次申遗故事,展现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独特魅力

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到北京故宫,从承德避暑山庄到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从孔庙、孔府、孔林到莫高窟,从曲折多变的苏州园林到轮廓起伏的平遥古城,从蕴含着民族精神的长城到沟通中西商贸的丝绸之路,以及这片广袤大地上的山川河流,奇石险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目通过特制短片、情景访谈、嘉宾演讲等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申遗的过程和成就。曾经参加申遗的前辈和主持人娓娓动听地向人们讲述了第一次申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文保前辈付出的心血、国家给予的支持以及申遗成功后的骄傲。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动提出周口店文化遗址可以成为申遗项目,中国紧急将其列入申遗名单。时间紧,任务重,当时有关周口店的介绍材料仅有七页作文纸、几张照片和一张测绘地图。但参加申遗的前辈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还是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此后,泰山壮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开创了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先河。30年后,故宫再次迈出申遗的步伐并获得成功。目前,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位居第二,与第一名意大利仅有一处之差。节目通过今夕对比,深入挖掘了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动人魅力,更充分展现了世界对我国悠久文化和大美自然的充分认可。节目邀请中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会长郭旃先生,以演讲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申遗的重要意义。申请世界遗产,是对本国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自豪,自豪能够产生自信,自信就会焕发新的创造力。申请世界遗产,更可以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去认识我们的先祖文化,去界定我们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致敬文保工作者,求解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新内涵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申请与保护是无数文保人默默耕耘的结果。节目在讲述文化和自然遗产千年历史的同时,从文保人的事迹出发,饱含深情地追忆了30年的申遗历史。节目设置了缅怀中国“申遗”的第一人侯仁之及阳含熙、郑孝燮、罗哲文四位先贤的环节,诵读“长城第一人”罗哲文先生为长城写下的壮美诗篇。节目通过短片让观众了解到长城边上有一群长城人,他们祖辈子孙的生命里融入了守护长城的使命,他们护卫长城的心从未懈怠,长城的历史就是他们的家族史。节目分享考古工作者许卫红的故事更是增加了观众对文物挖掘、修复工作的了解,让观众看到了她为考古发现转化成公众成果、做好文化科普工作所付出的努力。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朴实的演讲,回顾了三代敦煌人走进大漠、守护敦煌的故事,敦煌人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和汗水铸就了莫高精神:坚守大漠,甘于奉献。是伟大的敦煌艺术吸引着他们,是莫高精神激励、感染着他们。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是多方并举的长期工程,节目唤醒观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呼唤全社会共同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共同履行保护中华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融媒体传播理念,增容媒体的创新力与文化传播力

将文化遗产的传播诉诸到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互联网,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首档采用融媒体理念的文化节目,《2017中国记忆》联合27家主流媒体和直播平台对节目进行同步直播,设置观众互动答题、参与现场提问环节,线上线下互动。为了让观众以新的视角领略文化遗产的风采,制作前期节目组终于得到文物部门的层层批复,通过大量的准备工作,制定详细的计划,借助VR手段在坑内近距离拍摄秦始皇兵马俑的画面,这些经过专家评估、精细到每一点运动轨迹和景别的镜头,让观众拥有了一次难得的视觉体验。节目专门开发的故宫社区APP,能够邀请观众入住故宫虚拟社区,倾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故宫大修和“平安故宫”工程。节目还通过数字敦煌系统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参观了敦煌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220窟。伴随着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讲解,观众不仅能够真切地看到洞窟壁画的美妙细节,更能够深入理解敦煌壁画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展示方式,拉近了观众与文化遗产的距离,更使得观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显著增加。截至6月11日,全网视频收看次数超过1400万,收看人数超过970万,发出了《中国记忆》传播中国文化的强音。



节目采用互联网技术,全方位展现了中国文化遗产的风采,加深了观众对文化遗产艺术价值内涵的感受和理解,让观众借助新技术新方法在理解其文化背景和内涵的基础上走近我们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激发了观众的兴趣和情感投入,让文化精髓深入观众内心,让文化遗产在观众中活了起来。同时,节目展现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新的理念,即利用互联网技术让文化遗产信息化,实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全社会共享,让文化遗产流传下去。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文化和自然遗产作为中华文明和历史的载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伴随着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开播的文化遗产日特别节目《中国记忆》,12年来坚守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播的主阵地,为观众提供了一种了解身边文化遗产的独特方式,让文化遗产活了起来,更帮助文化遗产继续传下去。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