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哲学研究
以现实问题带动理论研究,用哲学方式引领时代发展,推动中国哲学重建,走向世界学术中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药经理人  ·  完整版回放重磅上线 | ... ·  昨天  
医脉通临床指南  ·  2024年,冠心病领域重点指南、共识汇总~ ·  昨天  
赛柏蓝  ·  医药营销,很多医药人都错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2024年第1-12期分类总目录

哲学研究  · 公众号  ·  · 2025-01-27 15:27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

2024年第1-12期分类总目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研究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质、根脉与精神动力——以德性与理性的关系为视角

杨柳新(2·5)

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及其构建——基于发展哲学的视角

邱耕田(11·5)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阐释(专题)

中华文明核心智慧的现代更新——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

钟君(1·5)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

李毅(9·5)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理内蕴与文化话语权建构

鲁品越(10·5)

“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意蕴、内在机理和原创性贡献

黄凯锋(12·5)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阐释(专题)

现代文明的西方逻辑与中国重撰——现代化的视角

陈曙光(3·5)

“家国天下”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秩序精神

何青翰(4·5)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探析

商志晓(5·5)

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思想特点及其当代呈现

刘丰(5·15)

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与巩固

赵剑英(6·5)

从“两个和解”思想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指向与实践逻辑

张凤莲(8·14)

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哲学与叙事创新

孙代尧(8·5)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新民主主义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陈卫平(1·15)

建构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辩证方法

曹建文(4·14)

文明互鉴研究

从和谐与差异视角看中西文明交流互鉴

韩震(7·5)

马克思主义哲学

无形经济:一个值得深究的经济哲学问题

张雄(1·23)

论作为科学建构逻辑的《资本论》辩证法

王南湜(1·34)

辩证法对象的嬗变: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陈士聪(1·47)

对于“事物本身的逻辑”之追问——《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表现”问题

吴猛(2·16)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物自体与“历史先验”:康德与索恩-雷特尔的复合性关联

王榕(2·27)

“马克思-皮凯蒂之问”: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路径澄明及当代回应

包炜杰(2·36)

形式分析何以把握现实问题中的本质关系——《资本论》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探析

杨洪源(3·18)

论“群众的共产主义”中人的解放思想及其意义

任帅军(3·26)

“第二个结合”视域中的“精神”研究

王海滨(3·36)

回到马克思:一种方法论上的学术历练——列斐伏尔《马克思主义的当前问题》研究

张一兵(4·22)

马克思国家观出场的总体面相——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探讨

程丙(4·31)

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哲学批判

耿仁杰(4·42)

关于西方“马克思学”的当代中国省思

张亮(5·24)

《资本论》中的辩证法结构与特征——基于李嘉图学派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批判

吴旭平(5·35)

马克思实践观的逻辑转换——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

付天睿(5·46)

探寻批判施蒂纳的另一条线索——施蒂纳与晚期谢林的思想关联

刘森林(6·16)

《资本论》中空间批判的四重路径

张欣然(6·26)

马克思生命政治理论的可能性向度

张海满(6·36)

反形而上学:马克思与现象学

郁欣(6·44)

何以文明:研究进路与“行为”视角

陈忠(7·12)

青年马克思的“斯宾诺莎”问题研究

宋一帆(7·24)

马克思双重批判视角下的道德客观性问题

卢俊豪(7·36)

金融资本主义的幻相逻辑批判

宁殿霞(7·46)

技术实践视野中的话语转换与唯物史观生成

于春玲(8·24)

发达资本主义的人口生产压抑批判

刘恩至(8·35)

《资本论》对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的批判

李慧娟(9·14)

重解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概念

韩蒙(9·22)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建构及其与经济科学的一般差异

牛子牛(9·32)

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性质和职能研究:概述与反思

杨耕(10·14)

劳动与财产权:马克思重构社会关系的现代叙事

解丽霞(10·34)

价值增殖与欲望逻辑

仰海峰(11·14)

资产阶级社会认识的逻辑深化与共产主义的“理论阐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释

袁立国(11·22)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成中的黑格尔“不法”命题

杨军(11·31)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资产阶级知识财产权批判——基于无形物和作者权平等的分析

张文喜(12·14)

毛泽东与延安学者关于“中国哲学”的学术互动

周良书(12·23)

国外马克思主义

黑格尔辩证法在《启蒙辩证法》中的三重运用

张严(12·30)

比较古典学研究

中西文化初期的碰撞与交汇——论柏应理等的《论语》翻译与诠释

孙宝山(12·43)

自然哲学与自然法:明清之际柏应理、卫方济等耶稣会士理解宋明理学的两种路径

王格(12·53)

中西哲学会通

“心”与“人格”——王阳明、康德、舍勒的主体概念之比较

陈清春(3·71)

东方哲学

主体性问题与“日本哲学史”探索转向——“日本哲学史”仅以近现代文本为对象探因

林美茂(4·71)

中国哲学

什么是存在?——再论《兰亭序》的经典化

陈少明(1·56)

关联思维与时令月令系统探论

丁四新(1·68)

关怀伦理视角下的《孟子》“孺子入井”章诠释

李明书(1·77)

作为“因是”的齐物——以《齐物论》之“是”为中心的阐释

王玉彬(2·46)

宋代儒佛之辩的逻辑演进

李春颖(2·56)

湛甘泉的万物一体思想——兼谈心学万物一体论的两种形态

魏鹤立(2·66)

理学“以公言仁”的理论实质及其现代价值

陈苏珍(2·76)

殷周之际天命转换对“德”的促成

冯晨(3·44)

论子产思想为黄老道家的先声——以清华简《子产》的面世为契机

袁青(3·52)

朱子“太极”的八重涵义及其逻辑

王锟(3·61)

马一浮经学-哲学系统的理论特色——从“解释学循环”的角度看

李景林(4·51)

从“超心性学”到“形而上学”:“Metaphysics”汉译的演变、影响及启示

韩立坤(4·60)

五行学说中的时空哲学

吴飞(5·56)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齐物论》中“以明”如何安顿是非之争

李健芸(5·67)

朱子“理先气后”说再审视与新思考

翟奎凤(5·76)

二十世纪中国的理学儒者——蒙文通的中期理学思想研究

陈来(6·53)

《管子》以“理”为核心的政治秩序建构途径及思想特征

荆雨(6·61)

从《德充符》看庄子德概念的道物二重性

徐莹(6·70)

朱子“尽心”章诠释中的知行问题

江佳凤(6·79)

论王弼《明卦适变通爻》的注经方法与理路

唐琳(7·55)

《大衍历》融通易学的文化阐释

黄黎星(7·64)

“舜能化得象的傲”:阳明心学视域下的公私之辨

龚晓康(7·74)

禄养与心安:陈白沙“以心为孝”思想的一种解读

龚礼茹(7·84)

“道法自然”:本原的两重分化及其统一

何益鑫(8·45)

道德与仁义之辩——《庄子》中的孔老关系再考察

黄燕强(8·56)

性恶、心伪与善治——荀子人性论的最大化一致解释

陈乔见(8·67)

“匪石之贞,不可与几”:由道德通向政治的“淮南格物”

盛珂(8·79)

船山晚期哲学的定位

杨立华(9·42)

乐是心之本体:阳明心学的美学向度

欧阳祯人(9·53)

老子“无身”思想新诠

罗祥相(9·60)

理学主体工夫的“静”“敬”之辨

赵正泰(9·71)

庄子“不得已”思想发微

孙明君(10·46)

中井履轩《孟子逢原》对心性论的诠释

张捷(10·53)

邵雍的易学新运思与生命主体精神凝练

王新春(10·63)

经史视域下西汉《周易》的经典化与经学化

胡士颍(10·73)

圣人制法与“孝理”的追寻——刘炫《孝经述议》中的义理与政治

刘增光(11·40)

“两极”与“一体”——理解朱子学与阳明学的一个视角

郑淑红(11·52)

“易道神”与“心理气”——再论朱子心说

黄永其(11·64)

唐君毅与中国哲学史的主体性书写

李卓(11·73)

常变之间:早期儒家损益观的多重维度

汪柔竹(12·64)

宋明理学“实谈心性”的三重努力——以朱熹、王阳明为中心的考察

李毅(12·74)

新科技的哲学思考

论人工认知实现的方法论策略

魏屹东(3·102)

交叉学科中的认识依赖与交叉着陆区

朱晶(3·114)

面向未来的科技伦理治理的认识论基础剖析

王伯鲁(4·83)

智能机器何以逻辑地“明辨是非”?——自动驾驶电车难题的一种缺省逻辑分析

阴昭晖(10·84)

对人类增强技术的建构主义辩护——以社会平等问题为考察中心

武小西(12·84)

外国哲学

论“一‘是’到底论”及其意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