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钛媒体(ID:taimeiti)
作者: 谢康玉
1993年3月,在上海开出了我国内地第一家初具现代特征的便利店——“百式”便利店(1999年被良友收购),1995年,第一家国营便利店——可的出现,之后各式便利店品牌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7-Eleven、罗森、全家三大日系便利店也先后在中国开店。
而除了这些“正规军”,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还零散的生长的一波“杂牌军”,他们中的很多比这些“洋便利”资历更老,常年占据着社区的中心地带,在胡同弄堂不起眼的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杂货铺。
而这些“杂牌军”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在广东一带被称为士多店、福建一带叫甘仔店、上海叫烟纸店、在北方叫小卖部、夫妻店。
从第一家现代化便利店出现到现在已有24年,这24年间“洋便利”们四处开疆破土扩大领地。
7-Eleven在 2016 年末称,要以每一到两年在开拓一个新城市的速度增长,主要城市每年保持新增门店 30至40 家;罗森在2016年中表示,到2020年店铺数量要争取翻两番,从目前的约750家扩张至3000家左右;全家也曾宣布将在 2024年实现1万家门店的开店目标。
在零售业整体下滑的当下,便利店却仍保持逆势增长,这让很多人从中看到了机会,“互联网er”也纷纷将手伸向线下,先是便利蜂在中关村5店连开,又有消息称刚被中商惠民控股的爱鲜蜂也要尝试自己开便利店。
杂货铺这个10万亿的大市场
然而在“洋便利”这样的强势扩张下,“土便利”们依然生命力顽强。据不完全统计:
当前,国内有大约680万家杂货铺,一年的销售额在10万亿左右,其中有3万亿是烟草销售,还有7万个亿是非烟销售。
680万家杂货铺中,有约30%分布在乡镇、农村市场;21%分布在县级市、县;25%分布在三线城市;还有16%、7%开在二线和一线城市。
另据进货比价工具“货圈全”统计的数据显示,华南地区的终端零售店铺中,无品牌的普通小卖部甚至占到了四成,远多于连锁便利店24.1的占比。
市场够大、天花板够高,使得快消品B2B聚集起众多玩家,中商惠民、店商互联、掌合天下、订货宝都是其中的代表,这一领域也获得了资本的看好,2016年9月,中商惠民获得13亿人民币B轮融资,据说本轮融资前就已估值20亿美元;继中商惠民之后,2016年底,店商互联也拿到了7亿元B轮融资。
而这样一个大市场也让巨头为之侧目,2015 年底,京东宣布成立新通路事业部。2016年初,阿里巴巴也推出了阿里零售通平台。
日前,刘强东通过微头条宣布,未来五年要在全国开设超过一百万家京东便利店,其中一半将开在农村。从刘强东发出的配图可以看到,京东便利店主要是通过收编夫妻店的形式。
京东相关人士也向钛媒体证实了这一点,目前这个项目由京东新通路事业部承接展开,京东便利店主要采取加盟的形式,京东输出品牌、模式、管理以及供货渠道,没有加盟费和管理费,京东只向加盟店收取一定保证金。店主可以选择全部或部分从京东进货,在京东掌柜宝下单后,会由京东负责物流配送到店。
其实早在上一波O2O大战时,巨头们就已经试水过社区便利店,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当时阿里、京东、一号店都曾尝试牵手便利店,发展包裹自提服务。
2014年线上线下进一步融合,阿里和京东加码O2O布局。2014年3月,京东宣布与15个城市的1万家便利店展开O2O合作,紧接着阿里53.7亿港币战略投资银泰商业。
线上线下各有自己的利益考虑,松散的合作方式作用始终有限,京东的万家便利店计划最终和大多数O2O的结局一样,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而此次的百万家便利店计划算是对B2B和B2C的一个打通:一方面可以盘活自己的前端供应链资源,直接拓展掌柜宝的覆盖范围;另一方面可以获取夫妻店的线下流量入口和消费数据,同时还可以将夫妻店的“最后一公里”配送能力利用起来。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100万家便利店由一半将开在农村,他们还承担着京东渠道下沉的使命。今年2月,京东宣布2017年要在全国开设10000家以上家电专卖店,实现“一镇一店”和“一县一店”,所以收编夫妻店也可以对专卖店覆盖不到的区域做进一步补充。
为什么胡同弄堂依然是杂货铺的天下?
事实上,京东采取收编而非直接吞并或自己开店,也与杂货铺的生存现状有很大关系。零散生长在各处的杂货铺,不论是藏在胡同弄堂里的,还是深入社区中心位置的,他们都有一个共性——无限近的接近消费者。
现在在大城市或是城市核心区域开便利店,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开对位置了就赚钱,但是店铺太难找了。便利店们何尝不想把这些杂货铺都拿下,但为什么没能得偿所愿呢?
进货比价工具“货圈全”曾对平台上的店主们进行过调研,87.95%的老板是高中以下学历,男性老板占到63.86%。不过店主大多数并非我们想象中的中年人,42.17%店主年龄在30岁以下,是50岁以上占比的6倍。
这些杂货铺中有六成是夫妻店,之所以选择自己开店,有近30%的人是因为“不想给别人打工”;“孩子在这边上学”与“孩子太小,开店可以一边看孩子一边赚钱的”共占到25%;“开店比较稳定”与风险小“的总百分比为17.14%。
另外,小店的收入也还算可观。在经营方面,店铺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超过半数,占比53.01%,10万~20万的在33.73%;20~30万的占比6.02%;超过30万的不到8%。
现在的大多数杂货铺仍然和过去一样,前面做生意,后面住着一家人。一家店既能住人,又能基本覆盖生活成本,还不用给人打工,所以大多数杂货铺店主是不愿意把店卖出的。
而如果要加盟连锁便利店,还得面临严苛的加盟条件,除了加盟费还要将一部分利润分给公司,拿到自己手里所剩无几。7-Eleven这种连锁便利店为了保证品牌复制不变形,还会要求加盟者先去7-Eleven上几个月班,从企业文化到店面经营逐一学习后,再从一个区域挑一家店给加盟者经营。
7-Eleven等连锁便利店目前主要覆盖的是一线城市,一方面受代理区域限制覆盖范围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开店成本很高,所以对覆盖区域的消费能力也要求较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便利店大多数位于核心商圈、写字楼的原因,尤其是在北京,下班后往远离市中心的地方走几乎看不到24小时便利店。
货圈全创始人张泽告诉钛媒体,一般每家杂货铺都有50个左右固定的客户,这部分固定人群就可以养活一家杂货铺,而24小时便利店则可能需要200个固定客户才能覆盖成本,但有些区域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
比如说一些写字楼周边就几乎没有固定客户,都是以路过的人群为主,到了晚上这些地方就几乎没有人了,周末的人流也大不如工作日,在这种地方开一家24小时的便利店,就只能赚白天和工作日的钱。
杂货铺在营业时间相对机动,醒了营业,没顾客了就关门,有的时候晚上需要买什么也可以敲开小店的门,也算是半个24小时便利店了,不需要按24小时连锁便利店那样8小时工时三班倒,夫妻两个人就可以顾的过来,人员成本也要比便利店低不少。
另外,“杂牌军”们还有一个公开的秘密——无证经营。事实上,很多社区、胡同里的小店都是资质不全的。
在北方很多城市的住宅都底商较少,所以很多小店就索性租下一楼改成店铺,而住改商其实是需要办理一套相关手续的,不过大多数杂货铺们都在“民不举官不究”的掩护下相安无事。
不要说无证经营,日系便利店们连香烟都卖不了。在我国外企是不能售卖香烟的,而香烟一方面有很大需求,另一方面毛利也是很客观的。过去几年北京的便利店还被一张许可证给难住,因为无法经营便当等鲜食而扩张缓慢,不过一些杂货铺倒是顺便做起了餐饮生意,还会出售自制盒饭。从这两个例子就可以一窥“地头蛇”们的地盘优势。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杂货铺们做的都是熟人生意。
杂货铺老板没事就和你唠唠嗑,有时候帮你收个快递,你好意思不消费点吗?而这种唠嗑的方式在推广上也是低成本且高效的,很快就可以收获一批忠实顾客。
电商、O2O发展到现在仍然不能满足你立马就想喝一瓶水的需求,而在很多社区只要一个电话,杂货铺就推着购物车5分钟给你送货上门,还没有配送费限制,而这做的全是人情生意。
无限近的接近消费者,这也是巨头们纷纷把眼光瞄向杂货铺们的原因,但目前整个市场过于零散杂乱,直接整合难度太大也不经济,所以把它们收编旗下就成了一个不错的权宜之策。(文中图片均由货圈全拍摄)
原标题:二十几年了,“夫妻店”为何依旧雄霸线下
联系编辑:[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