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翕张。
法律读库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最近这几天,不断看到各地的同学、朋友在朋友圈发出作为入额检察官进行宪法宣誓的照片,还有入额后写的所思所想。
作为一个已经在业务部门从事检察工作六年多、担任助理检察员也五年多、有不少“职业荣誉”在身、怀揣不少“业务干货”在手的人,经历了三级检察院锤炼,办理了几百个案子,其中不乏大案要案的未来“准司法辅助人员”,看到曾经和自己一同入学、入职,甚至比自己晚入学、入职的人,纷纷都入额了,而我在两次入额选拨考试中都因为工作年限不够,任正科的时间达不到规定年限,被狠狠地挡在“准入门槛”之外,连参加入额考试选拨的资格都没有,我当然有“羡慕嫉妒恨”的理由,内心不免泛起“一阵阵酸葡萄”。
实际上,对于这一轮司法改革,我是全程深度参与的。作为全国的首批试点省市,我从业务部门被抽调参加检察改革工作,在省级检察改革机关,至今已经两年多时间。在这轮改革过程中,我们在只有一份框架意见的基础上,开展了很多调研、研究了很多问题、组织了很多论证、进行了很多探索。我们也努力去争取很多政策,去积极表达我们的诉求,去用翔实、真切的数据和案例去论证我们的请求,去不断说服大家理解改革中的政策,面对大家对具体工作方案存在的一些不理解,自己被动承受的一些“委屈”,只能默默的留存在心底,相信总有理解的一天。
实际上,我们没有理由不全心全意、真心实意的去干好这份工作,因为我们今天改革,不仅改革别人,更是改革自己。今天制定的这一整套规则、制度,最终都是要用在自己身上的,我们既是改革的主体,更是改革的客体,我今年才三十岁,或许未来三十年,都要在这些“成果”的约束之下开展工作。如果能够更有利于职业尊荣感的建立,更有利于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更符合司法规律的运转,有更能保障司法人员的政治、经济、人身的利益诉求,没有理由不去探索、不去争取。
不过,真刀真枪的司法改革,毕竟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简单的学术探讨,也不是所谓的“笔者认为就应该怎么干”。改革是必须立足于现有工作的实际,立足于司法规律,立足于队伍的稳定,立足于整体的改革节奏步伐,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等的各项政策,不偏不倚。换言之,这不是在“一张白纸上随意作画”,而是在“在一张老油画上按照要求描绘新的篇章”。岂能随心随意,岂能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改革初期,在全国的实务界、理论界对于改革的政策还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面对因为员额、终身负责、改革政策不够公开等各种质疑和压力所带来的不理解,在调研中,我们不断地努力说服大家,要对改革充满信心,要相信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实际上,对于改革的探索,本身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不仅实务界、理论界不了解,我们自己也不是很了解,也有政策我们自己当时也不太理解。我们所做的,也是在方针政策、在司法实践、司法规律的指引下,不断探索、不断推进,进行一种“抬头看路下的摸着石头过河”,进行一种“仰望星空下的脚踏实地”,努力做到既要“通天线”又要“接地气”。
在改革初期,对于一些理论界人士的质疑,甚至包括曾经言传身教的老师,总是耐心解释,虚心听取意见。那时候,觉得参与这次改革是人生之中的一次伟大机遇,一次实现自身价值的伟大实践,一次可以诉说给子孙后代聆听的人生故事,一个可以让自己不计劳苦、不计得失、不计荣辱的伟大工作。那时候,全身像打了“鸡血”一般的工作,在工作之中,常恨自己学识还不够、视野还不宽、政策领会还不深,巴不得知识可以像注射液一般,打一针就可以注入自己的大脑,自己要是一本百科全书就好了,在改革中,就可以“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了。
在改革初期,对于能否顺利入员额,自己心里也没有底。不过我始终在说服自己。第一、我公务员的身份没有改变;第二、我的工资收入没有降低;第三、根据现有的政策,工资收入不仅不会降低,还可能会升高,虽然不是全涨,但有涨总比不涨要好。有此三点,就完全不必担心改革,而是应该对改革满怀期待。除此之外,我还在说服自己,第一、改革不是“定格”,改革不是改了就不变,如果改革中有些地方还不适合,未来肯定会纠正的,实事求是就应当是我们改革的品质,历史会说话,时间会说话的;第二、我们这个时代的旋律就是改革创新,我们每天都处于改革之中,适应改革就应当跟习惯“一日三餐”一般;第三、任何时候,强大自己,增强本领,都可以处于以不变应万变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