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摸摸艺术书
摄影师的失乐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色影无忌  ·  无忌评图第140期|myxsara:宁静致远 ·  2 天前  
摸摸艺术书  ·  《斯蒂芬·肖尔:钢铁城》4x5大画幅照相机拍 ... ·  3 天前  
胶卷迷俱乐部  ·  我为什么不使用专业胶卷拍照? ·  5 天前  
摸摸艺术书  ·  《autophoto》摄影与汽车之间自诞生以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摸摸艺术书

全面解读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

摸摸艺术书  · 公众号  · 摄影  · 2024-09-19 17:59

正文



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

作者:[英] 乔纳森·戴 著     林大江 译 

出版:浙江摄影出版社,2023年4月

丛书:“感光度”摄影书系

书号:978-7-5514-3995-4

规格:16开(17×24cm)

页数:192

装帧:平装



*友情提示:在阅读这本书时,您需要拥有一本《美国人》摄影集,方便对照阅读。因为版权原因,本书没有包含《美国人》中的任何照片。




 内容简介 

20世纪50年代,罗伯特·弗兰克穿越美国旅行拍摄,结集出版的《美国人》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画册之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摄影师的创作。《美国人》的照片常常是有内在关联的系列影像,如考察人类之爱的本质的影像系列等。本书作者对这本重要的摄影画册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他将罗伯特·弗兰克的创作置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进行考察,结合了当时的文学、绘画、音乐、广告等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介绍了这本书的来龙去脉,并分析了书中的摄影主题。

 作者简介 

乔纳森·戴(Jonathan Day),英国人,伯明翰大学视觉传达学院跨媒体艺术专业准教授,大学肆业后曾做过流浪歌手,后来回到大学完成学业,获得艺术史硕士和音乐创作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在于融合摄影、旅行、冥想与音乐,罗伯特·弗兰克的摄影之旅成为他理想的研究对象。

 译者简介 

林大江,文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语诗歌、法律与文学研究。

译著《尤金·阿杰》于2016 年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获首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年度摄影译本”奖。

 目 录 

致谢

前言:罗伯特 •弗兰克

引言

第一部分 美国和《美国人》

第1章 弗兰克和五十年代

第2章 美国人多的事合

第3章 分裂的世界:“艺术〞和“纪实”摄影

第4章 《美国人》影像的拍摄、筛选和编排:爵士美国 

第5章 影像和文本

第二部分 《美国人》的主题

第6章 国旗与人民

第7章 在路上

第8章 失去我的信仰:新文明的新偶像

第9章 《美国人》对“人类大家庭〞展览的回应

第10章《美国人》与标准石油公司宣传照

第11章 视觉至上

第三部分 作为影像序列的《美国人》

第12章 手纹寻踪

结论

《美国人》摄影作品名录

參考文献 

前言

我第一次遇见罗伯特·弗兰克是在2004年的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Modern),当时我出席了他的作品展开幕式。他没说太多话,而我则颇为紧张地尝试用自己的徕卡相机为这位大人物拍两张照片。我们两人挤在一个狭小的电梯空间里,一起上楼去看他的大型展览。
不过罗伯特·弗兰克也的确不是一个话多的人,在他影响深远的摄影集《美国人》中,他连一个字也没有说。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拿到了古根海姆奖金,拍摄整本摄影集仅仅花了两年时间。
你会得到这么一个印象:即便是书末稀少的照片说明文字,那也是某个可怜的馆藏负责人或编辑为了网罗与这套史上最jia摄影作品相关的哪怕一丁点信息,从原作者嘴里勉强拉拽出来的有限表述。
在这本书中,乔纳森·戴巧妙地化身弗兰克的讲解员,勇敢地对每一张照片进行描述,并将它放入《美国人》全部83张照片的情境中加以讨论。
你应该在阅读本书和观看弗兰克照片的同时,听一听约翰·科尔特兰(JohnColtrane)的萨克斯风,最好是用一台老旧的电唱机来播放,那样的话,背景音乐中还会带着一点噼噼啪啪的时光之声。
爵士乐中不存在什么规则,弗兰克用他的徕卡相机破坏了所有的摄影规则。在他的照片中,有些缺少了人的头像,但这种缺失反而让照片的效果更强烈。最靠近你的人脸常常失焦模糊,这反而令背景更鲜明动人。他的拍摄对象很少直视镜头,但这却将看照片的你牢牢吸引,让你不忍移开目光。美国的国旗元素无所不在,它贯穿全书,将整本书串联起来。
正如杰克·凯鲁亚克(JackKerouac)在《美国人》引言中所写:“对罗伯特·弗兰克,我要捎上一个口信:你拥有一双慧眼。”现在,
我们又拥有了文字。
—— 埃蒙·麦凯布1988年至2001年《卫报》图片编辑
 试 读 
第1章 弗兰克和五十年代
……
你能想象吗?在峡谷一般的纽约街头,临近黄昏时刻,长长的影子划过一辆福特双门商务轿车驾驶座上的一个年轻人。他的装备和孩子们散落在后座上,副驾驶座是一台徕卡相机与他的妻子。车外是那个巨大广袤的荒野美国,交通干线和州际公路令一切变得开放,一大片部分未知的、隐匿难解、惹人猜测的土地,正在等着他的车轮碾过、快门闪过。在他的四周,有作家在奋笔疾书,三周之内写出小说,有萨克斯风和小号的演 奏者在哀鸣,有诗人在嚎叫。他们都在拼命地捕捉这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刻,空气中的变化如此明显可感,一息之下,这个瞬间就将逝去,一切争论都将尘埃落定。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安然就坐,手里捧着他留下的美国之旅的纪念品。这个经过深思熟虑、 精心准备的物品是一部几乎不着一字却雄辩动人的书。在其中,他凭借自身理解力和想象力的指引,塑造并精选出他的影像,描述他所遭遇的世界。这个世界对今天的我们而言已不复存在,但它在我们的记忆中又那么近在咫尺,足以牵动我们的回忆之弦,揣摩我们各自对历史的直觉。我在《美国人》出版的那年出生:它的故事也正是我的故事。
我们怎样描述罗伯特·弗兰克?我们怎样理解在《美国人》中达到巅峰的那些状况? 是他性格、历史和经历中的什么因素指引他开车上路,纵横驰骋在那片广袤的国土?他的这个行为与杰克·凯鲁亚克完全相同,后者正在让世间的一切都与美国“公路”这个 被一代人视为时代标志的象征相关联。
罗伯特·弗兰克 1924 年出生于瑞士,身为一个富家犹太子弟成长于苏黎世。他的父亲是个商人,弗兰克被期望能子承父业:
我并不确切地知道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我知道我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瑞士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地方,人们期望你去从事你父亲从事的工作——沿着事先预 设好的方向前进。我父母被曾有的生活束缚,他们对于金钱、体面和所有的顾虑, 我都不想再有。我从事摄影,是把它当作走出他们为我规定的人生轨道的最初的一 小步。(Frank in Johnson 1989: 28)
他选择拒绝出演自己在父亲生意中早已被预设好的角色,转而研习摄影。他卖力地工作,在瑞士摄影圈里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喜爱。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混乱和悲剧,不可避免地对弗兰克产生了影响:
这场战争十分有趣——我在我父母眼里看到那种恐惧。如果希特勒入侵瑞 士——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那就意味着他们的末日来临了。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情境。我看着成年人为下一步做决定——什么时候给你改名字,诸如此类。这一切每天都在广播里上演。你听着那家伙(希特勒)说话——威胁——诅咒犹太人。它始终萦绕在你脑海中——像一种气味,那个人的声音——戈林的声音,戈培尔的声音——这些邪恶之徒。当然,你对这一切印象深刻...... 生为犹太人并生活在希特勒的威胁之中,这必定是我当时认知的一个重要构成......(Frank in Johnson 1989: 26-27)
弗兰克没有安于在他的瑞士犹太摄影世界里寻找一席之地,相反,他又一次违逆了人们的期许,移居巴黎,之后来到纽约:
战争结束了,我想离开瑞士。我不想在那里建构自己的未来。那个国家对我而言太 封闭,太狭小。当我来到美国,我立刻发现这里的一切都是开放的,我可以做任何事。你怎样获得认可取决于你有何作为。你可以通过工作来满足你内心的所想。我一来到美国,我就知道我不会再回去了。(Frank in Johnson 1989: 28-29)
他是个逃亡者,一个年轻爱冒险的摄影师,他和大多数人一样,被第二次世界大战 之破坏和种族灭绝引发的怀疑和厌恶的狂风席卷,来到那未知而激荡人心的美国海滨。

……


         
 友情提示 

在阅读这本书时,您需要知道或拥有一本《美国人》摄影集,方便对照阅读。因为版权原因,本书没有包含《美国人》中的任何照片。


👇 Robert Frank 现货摄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