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8
日,日本内阁通过了新版《防卫计划大纲》和未来五年《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首次公开、明确提及要把现役的“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改造为“多用途母舰”,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第一枪系由日本航母打响,此次是二战结束后日本第一次宣布将拥有真正的航母(此前被“中文系”媒体和自媒体热炒的“准航母”其实都不是航母,且除了“出云”级外均缺乏改造为航母的潜力。
“出云”级先天不足
“改改改”势在必行
“出云”级标准排水量
19500
吨,满载排水量
26000
吨,拥有
248
米长、
38
米宽的庞大舰体,和“怎么看怎么像航母”的全通甲板、岛式舰桥,因此自首艘“出云”号
2015
年
3
月服役起就动辄被好事者称作“准航母”。
但实际上“长得像”并不意味着具备航母功能:“出云”级飞行甲板不论长度、附属设备,都不足以支持固定翼舰载机弹射或滑跃起飞,而其甲板强度和耐热度又不能支持垂直起降的固定翼飞机反复起降,加上其机库、升降机尺寸都有限,因此如果不“改改改”,那还是一艘直升机平台,算不得航母。
为此日本政府和防卫省已下了狠心,尽管单价和改造方案尚未曝出,但未来五年防卫费已飙升至历史新高
27.47
万亿日元,约合
2420
亿美元。
改造项目一目了然:机库必须加高加宽;升降机必须改成更大尺寸和承重;飞行甲板的强度和耐热性都要增强;如果可能,还要设法扩大一下飞行甲板面积。
这样改过之后“出云”级能搭载多少
F-35B
垂直起降飞机?一些军迷称“
20
架”甚至“
24
架”,显然过于夸大了:目前“出云”级只能容纳
28
架直升机(还是大小都有且从机库到甲板都塞满的极限状态),稍加改装后的机库能塞下
6
架
F-35B
,甲板上照惯例再停机库容量
2/3
的话也就能搭载
10
架,即便再“轻装”一下,
12-14
架顶天了——而且这样一来直升机和其它配套飞机就没地方放了。尽管许多消息人士称,“出云”号在建造时就刻意留下了方便改造为航母的“空子”,但伤筋动骨仍然是免不了的。
因此有人吐槽“这样改改改还不如造个新的省钱省事”——从钱和技术角度上讲的确如此,但“改改改”有独特的好处:毕竟日本航母是有“前科”的,动静闹太大不太好(虽然此前日本内阁和防卫省人士多次暗示要“改改改”为“真正航母”,但
12
月
18
日当天迫于压力,防卫相岩屋毅却大谈“不会改造为‘攻击性航母’”、“不常态化搭载战机”、“将用于医疗等多用途,仍在专守防卫范畴”。
“改改改”早有先例
日航母习惯“变形”
其实日本航母史就是一段横亘百年的“改改改”历史——从第一艘航母起,日本“经典”航母就没几艘没有“改改改”或“变形”的。
日本的第一艘航母叫“凤翔”号,下水是世界第二,但下水更早的英国航母“竞技神”号建造工期更长,
1922
年
12
月
27
日服役的“凤翔”号称为世界上第一艘服役的、从建造起就是航母的军舰。
照理说,“凤翔”号根红苗正,完全没必要“变形”,但日本人习惯性“拆拆改改”:前面提到当代航母的“标配”之一,是歪在舰体一边的岛型舰桥(也叫舰岛),“凤翔”号本是第一艘有舰岛的航母,算是“原创”,但缺乏自信的日本工程师见随后服役的各国航母都“光秃秃”的,竟然在航母服役两年后把“凤翔”号拉回厂里,硬是铲成了“小平顶”。等各国新造航母一个个神气活现顶着舰岛亮相,日本人傻眼了,可“凤翔”号早已过时,再改划不来,它只能落寞地以“小平顶”造型熬到谢幕——值得一提的是这么折腾一番后它的命倒很硬,二战结束时日本只剩下两艘还能勉强开动的航母,它就是其中之一。
接下来日本的两艘航母都是重型航母——在偷袭珍珠港中大出风头的“赤城”号和“加贺”号,前者还是旗舰,但这两艘名舰却是“改改改”、“变变变”的典型:首先,这两艘舰在建造时都是如假包换的战列巡洋舰,造到一半《华盛顿海军条约》签字,世界进入对战列舰严格限制的“海军假期”,这两艘舰如果服役日本就“超标”了,于是灵机一动给改成了大型航母;其次,一开始计划改的不是“赤城”和“加贺”,而是“赤城”和“天城”,“加贺”是一艘建到一半的战列舰,更慢、更笨重,原本是计划拆掉的。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
1923
年
9
月
1
日关东大地震,把正在船台上“改改改”的“天城”号给弄坏了,没奈何,日本人只好拆了“天城”,用“加贺”顶缸,这样做的直接效果,是建成后的“赤城”、“加贺”外观相近(但两艘舰的舰岛不在同一侧),速度却是一快一慢;第三,建成时两艘航母都是“小平顶”,飞行甲板分为上下三层,
1935
年“改头换面”,变成了我们熟悉的“航母标配”——舰岛
+
单层直通甲板(有趣的是它们是从“小平顶”改舰岛,和“凤翔”号完全相反);第四,建成时“加贺”号烟囱是竖着的,但
35
年“改改改”成和“赤城”号一样卧着的(烟囱口平伸向海面)——这种日本独家发明的烟囱很快也被证明是画蛇添足,但再也改不回来了。
在那之后日本正规航母的建造“规矩”了很多,但“改改改”、“变变变”的习惯却不那么好改:他们在建造水上飞机母舰时偷偷留下“空子”,这些水上飞机母舰在二战时都“秒变”成轻型航母;他们还在战时征用了多艘商船,改造成凑合用的辅助航母
5
艘。
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改改改”,是参加过多次大海战的“飞鹰”级航母。
1939
年,已经嗅到硝烟味的日本突然高调上马了两艘大型豪华邮轮“出云丸”号和“橿原丸”号,就在人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际太平洋战争爆发,两艘建造了半截的邮轮此前即低调“应征入伍”,并先后在中途岛海战前后以“隼鹰”和“飞鹰”号中型航母的崭新形象出现。看到没有?“飞鹰”号航母的前身是豪华邮轮“出云丸”,也就是说即将“变身”航母的“出云”好直升机母舰,已经不是第一艘“变变变”为航母的“出云”了,而“橿原丸”号改成的“隼鹰”号,正是另一艘幸存到战后的日本航母。
日本还把两艘已经服役多年的战列舰“伊势”、“日向”改造成“航母战列舰”,也就是前半截是战列舰、后半截是航母的怪物。只可惜这种“四不像”比战列舰少了一半主炮,比航母又短半截飞行甲板,结果自然是一场悲剧收场。
接下来是日本航母“改改改”的终极之作和最大悲剧——“信浓”号。它下水时是世界最大战列舰“大和”级的三号舰,建造到一半,日本遭遇中途岛海战惨败,航母损失严重,就匆忙把它改成了世界最大的航母(满排
71890
吨,比现代美国“尼米兹”级核航母也只小一点点),但由于改得太糙,舰员素质太差,
1944
年
11
月
19
日匆匆服役后仅
10
天,就在第一次“出远门”时被美国潜艇“射水鱼”号用鱼雷击沉,成为迄今世界海军史上最短命的航母。
接下来还“改改改”么
按照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报道,日本订购了
42
架
F-35B
,而如前所述,“出云”级“改改改”后最多能装
12-14
架,该级就两艘舰,就算加上备份也未免太多,难道“出云”号还要再“改改改”?
恐怕不一定:“出云”级就这么个小身板儿,历史上日本航母“改改改”太激进的结果也多半不佳,如果日本继续发展航母,多半会另起炉灶建全新的,即便暂时不建,多买的
F-35B
对于日本这样幅员小、平地少的岛国,也未必一定要放到舰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