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
大行德广 伴您成长 使命:面向“三农”,服务城乡,回报股东,成就员工。 愿景:建设国际一流商业银行集团。 核心价值观:诚信立业,稳健行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Grok3仅8分钟破解美本科生最难数赛题 ... ·  16 小时前  
IT之家  ·  你家里敢装摄像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

以文化人 以廉润心 —— 陕西廉洁文化系列宣传之七

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  · 公众号  ·  · 2024-12-03 17:51

正文


初心不改 付此一生

——时代楷模张富清


家风是一面镜子,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家风建设。党员领导干部要从我做起、从修身齐家做起,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从小事小节上、一点一滴中培育和建设良好家风。本期我们将通过张富清的家风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良好家风,真正把家庭建设成家教好、家规严、家风正和家味浓的健康细胞,从而为社会注入正能量,涵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张富清,1924年12月出生,陕西洋县人,194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1985年1月在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副行长岗位上离休。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他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他尘封功绩60多年,直到2018年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他的事迹才被发现。2019年6月,先后获得“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9月,获得“共和国勋章”。






党叫他往哪走,他就往哪走


(图片来源:新华网)

“是党培育了我,把我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培养成了一个享受革命荣光的共产党员。”95岁高龄的张富清,他的名字是2018年底才进入人们视线的。若不是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人们或许还无法得知,在大山环绕的小县城里,竟“藏”着一位共和国的“人民功臣”。

1955年,张富清面临转业。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干部,尤其是偏僻艰苦的湖北恩施来凤,“那里又苦又累,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张富清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满怀当年突击战斗时的豪情,偕妻子来到了“一脚踏三省”的来凤,这一待就是64年,也把曾经的峥嵘岁月收进了一口暗红的皮箱内,只字不提。

张富清的第一任职务是城关镇粮油所主任。在那个粮食短缺的年代,为了提高碾米量,他先是发动社员帮忙加工,又想方设法买来几台打米机,基本解决了供应难题。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业绩突出,张富清调任三胡区副区长,这是出了名的穷地方。张富清每天同大家一起上山干农活,手上的血泡从没断过。即使再累再苦,张富清也从未想过放弃,他只有一个念头:困难面前,共产党员不冲,谁冲?

心中无我,深藏功名。张富清考虑的从来不是“我需要什么”,而是“党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在他眼中,从始至终,自己只是一名忠于组织、忠于人民的普通共产党员。如今,张富清和妻子仍住在一套老房子里,生活简朴的他内心充满知足和感恩。走过95年的风雨人生,即使往事尘封,他也从未忘记过那些并肩奋战的战友,“和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已经很幸福了。我还要为党和人民多做一些,一辈子跟党走”。从老英雄的眼神中,流露出一名曾为共和国流血奋斗的战士,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前人不搭“捷径”


后辈莫求 “沾光”


“多为公少为私,看重工作看淡名利,好家风是父亲给我们子女最好的馈赠。”张富清的儿子张健全这样说。这样的馈赠,张富清是通过一件件小事传给子女的。

张富清每次吃完药后都会把药锁起来,从不让同样患病的家人碰自己的药,在他看来,药是国家报销的,每一粒都要“专药专用”,不能假公济私。靠自己,莫求“沾光”,是张富清给全家立下的规矩。有人劝张富清“灵活点儿”,他却正色道:“我是国家干部,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如果我给自己的家属行方便,这不就是以权谋私吗?这是对党不廉洁,对人民不廉洁,我坚决不能做。”

(图片来源:新华网)


六十年代初,张富清的妻子孙玉兰已经按照国家政策被招录为公职人员。然而,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张富清选择动员妻子辞去公职,从供销社下岗。孙玉兰回忆:“他对我说,要完成任务,领导自己要过硬,勇于从自己开刀,才能开展好工作。”

七十年代,一家国企在招工,大儿子张建国符合条件。作为领导干部,张富清最先得知这一信息,却主动替大儿子放弃了这一难得机遇,并动员张建国去做一名知青。他宽慰儿子:“我虽是你的父亲,但更是党的干部,如果我照顾亲属,群众对我怎么看?对党怎么想?”公与私的分别,在他眼中看得比什么都重。

1979年,张建国从师范学校毕业,希望父亲能帮忙让自己分到镇上的学校教书,又一次被父亲拒绝了。“村里更需要老师,我帮不了你,就算能我也不会帮你”最后,张建国被分配到了一所村小学教书。一家四代人,6名党员,后辈们都兢兢业业、本本分分工作,为国家和社会作着贡献。张富清老人欣慰地说,这是他最高兴的事。


(视频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比一比就会知足感恩”


(图片来源:新华网)

张富清老两口的家在建行宿舍楼2楼。近40年过去了,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已翻修一新,老两口的家还是老样子。墙腰上淡黄色的油漆斑驳脱落,水磨石地板被磕出不少小坑,客厅里依旧摆着那张磨损的沙发,厨房里,厚实的铁锅架在简易的煤气灶上,窗户一开就是天然的“抽油烟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