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信研究
“一号在手,投资无忧!”此微信公众号为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权威发布平台,力求信息及时、准确,是您投资好帮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  最新汇总!三季度有这些出口信用保险相关政策 ... ·  19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信研究

【银行业】金融科技——蚂蚁金服之融资业务:无“微”不至,共赢前行

中信研究  · 公众号  ·  · 2017-08-01 08:10

正文

——肖斐斐冉宇航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互联网融资行业:步入快速扩张期。互联网融资行业按照融资客户类型可以粗略划分为:互联网消费性融资(To C端)和互联网经营性融资(To B)。互联网融资呈现如下新特征:(1)市场竞争格局加剧,线上端互联网企业积极布局金融领域开展融资业务,线下端传统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加速线上化;(2)业务模式趋于成熟,以小额高频为定位、以大数据为风控基础的业务模式已成为行业通行做法;(3)监管强化助推机构合规经营,行业各类经营主体基本实现持牌准入(P2P为备案监管),业务边界不断明晰。我们认为,网络融资步入黄金发展期,其中互联网消费性融资(狭义,不含银行)2017年底有望跨入万亿规模量级,未来3-5年年化复合增速有望在98%以上(艾瑞咨询预测);互联网经营性融资继续保持规范中成长,新兴主体直销银行/民营银行依托负债成本和风控优势,业务规模有望快速扩张。

 

蚂蚁消费融资业务:受益客户大数据,挖潜长尾用户群。蚂蚁C端消费融资业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场景、风控和资金三方面优势:(1)大场景——封闭到开放,线上到线下全布局。体内场景依托阿里全年3.77万亿的GMV以及5.07亿的月活客户;线下借助花呗植入收钱码功能,商户数量有望达400万。(2)大风控——大数据为支撑,信用风险、欺诈风险防控并重。得益于海量客户大数据、全流程信用风险管控和多维度欺诈风险管控,17M4花呗、借呗不良率为1.39%0.48%,逾期率仅为1.96%0.67%。(3)大资金:资产证券化锁定低成本、批发性资金来源。176月末,花呗/借呗资产证券化产品余额为753亿/509亿,ABS产品市场份额占比达10.5%。花呗、借呗ABS优先级产品利率分别为5.16%5.33%,保持互金公司最低水平。基于量价险的优异表现,蚂蚁消费融资业务规模高居行业榜首,174月末花呗、借呗余额分别达710亿元和1351亿元,体量已达到全国股份制银行的个人非住房抵押贷款规模。

 

蚂蚁经营融资业务:依托网商银行,掘金普惠金融。网商银行作为蚂蚁金服B端经营性融资业务的经营主体,主要面向小微企业和农户开展随借随还的信用贷款,业务具有金额小(户均余额1.5万)、期限短(户均贷款周期7天)特点。(1)产品:聚焦小微涉农,专注小额高频经营性贷款。网商贷主要面向淘宝、天猫、1688商家及阿里国际站会员,其依托芝麻信用与商户经营大数据进行授信与风控。截至16年末,累计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879亿元,服务小微企业客户277万户。旺农贷创新性采用线下村淘人员推荐+线上大数据审核的模式,16年末涉农贷款余额37.6亿元,客户数26.8万户。(2)平台:依托银行平台,贷款定价优势向息差优势转化。互联网银行模式既确保了资产端互联网贷款的高收益,同时也保持了负债端与线下商业银行相匹配的成本水平。我们测算,网商银行16年净息差约5.38%,远高于线下传统银行的息差水平。

 

蚂蚁融资业务前瞻:由FinTech,锁定价值输出。融资业务作为蚂蚁金服数据、风控、技术的顶层应用,其价值对于内部生态圈和外部开放平台都至关重要。(1)内部生态圈作用于业务协同与数据闭环。融资业务直接提升C端客户的购买能力和B端商户的生产销售能力,有助于阿里GMV和支付宝支付量的增长。同时,信贷数据的积累实现了对征信数据的有效补充。(2)外部发展由金融输出向数据技术输出跃迁。随着蚂蚁金服定位从FinTech转型,融资业务价值输出作用更为关键,其模式也将由金融输出模式(自己做金融),向数据与技术输出模式跃迁(帮助金融机构做金融)。

 

风险因素:相关金融创新监管趋严风险。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当日发布的《晨会》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晨会》报告。


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特别提示: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仅供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在新媒体背景下观点的及时交流。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


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所提供的卖方研究服务主要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其他类型的投资者在分类结果和分类结果和评级结果评级结果与卖方研究服务风险等级相匹配的前提下,在接受卖方研究服务前,还应当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对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


关于本资料的性质。本资料的性质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该项服务通常是根据专业机构投资者的需求或特点,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和研究方法所提供的中长期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而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投资操作性意见:(1)该项服务所提供的分析意见仅代表中信证券研究部在相关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因此,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2)该项服务是一项“标准化服务”,侧重于提供中长期的投资价值判断和相对指数表现。其所包含的观点及建议并未考虑每一位使用者的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目标、需求等个性化情况,也不涉及每一项具体投资决策的“选股”和“择时”判断,因此,不能够将其视为针对特定投资者的、关于特定证券或金融工具的投资操作建议,也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


关于使用本资料的注意事项以及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在关键假设条件下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如:给予个股“买入”投资评级,并不等同于建议在当前时点/当前价位执行买入的投资操作)。(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性。中信证券对本资料提供的分析意见并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担保或保证。以往的表现不能够作为日后表现的佐证或担保。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情况并配合其他分析手段。投资者在使用该项服务辅助进行具体投资决策时,还需要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中信证券并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4)为避免对本资料及其对应的证券研究报告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逻辑及其关键假设、投资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


需要明确的是,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使用相关服务。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中信研究(原始ID:gh_294e097afc75)是由中信证券研究部建立并维护的官方订阅号。若未经中信证券官方核准,其他任何明示或暗示以中信证券名义建立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官方订阅号,订阅人在阅读、使用相关订阅号信息前还请务必向中信证券销售人员或客户经理进行核实。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订阅人及其他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中信证券事先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者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中信证券未曾对任何网络、平面媒体做出过“允许报道相关内容”的日常授权。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媒体约稿等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如因侵权行为给中信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中信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