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根据一位读者的亲身经历写了一篇文章。
这位生活在德国的王女士和她的丈夫,在服用了一种含朱砂的常用OTC药物——仁丹后,
被诊断出严重的汞中毒,检测发现,该药物的汞含量超过欧盟规定最大含量的近9.7万倍
。
除了这种药物之外,
我在文章中还列举了
含有朱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的其他部分药物。
常用含朱砂中药
朱砂安神丸、安神定志丸、紫雪散、牛黄清心丸、补心丸、牛黄抱龙丸、活络丸、磁朱丸、安宫牛黄丸、参茸卫生丸、牛黄镇惊丸、辰砂丸、益元散、牛黄千金散、冠心苏合丸、柏子养心丸、再造丸、跌打丸、天王补心丹、七厘散、补肾益脑片、紫雪丹、至宝丹、再造丸、六神丸等。
常用含朱砂儿童用中药
小儿百寿丹、小儿太极丸、小儿回春丸、小儿至宝丸、小儿牛黄散、小儿惊风散、小儿祛痰定晾丸、小儿保安丸、婴儿乐等。
文章发出后,很多网友留言表示被警醒:原来自己经常服用的药物中,居然有那么多含有朱砂。
同时也有一些反驳和疑问,最典型的是:
朱砂作为药物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这起朱砂导致的汞中毒事件只有两个案例,是否能够说明朱砂不安全?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
对于传统药物或食物的急毒性,古人尚且可以凭借观察和经验的积累有所了解(但不全面),
但对于药物或食物中可能存在的慢毒性,
在分析化学传入中国前的几千年时间里,没有任何检测手段能够分析出传统药物或食物中,过量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慢毒性。
以今年3月底的小林制药红曲产品致死事件为例。
在
传统的认识中,红曲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食材及药材
。
然而小林制药红曲致死事件却告诉我们,
事实并非如此
。
据最新报道,小林制药的红曲保健品除了造成5人死亡,还有226人住院,根据日本肾脏学会4月9日公布的调查结果,多数患者出现了同样的病症:
范可尼综合征
。
而导致这一悲剧的元凶,是在生产红曲时产生的副产物:
软毛青霉酸
。
红曲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不止软毛青霉酸,
还包括黄曲霉素和
桔霉素
等
,
黄曲霉素
大家比较熟悉,不但具
有很强的肝毒性,过量摄入可能致癌
,而
桔霉素则具有很强的肾脏毒性
,摄入过量会导致肾的损伤。在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
致癌物清单中,桔霉素赫然在列
。
红曲发酵过程中会产生这些有害副产物,是刚刚被发现的吗?
不是,早在近30年前,就有研究者指出了红曲霉菌衍生物中含有毒性物质。
1995年10月,法国科学家PJ布兰克团队在《国际食品微生物学杂志》发表了名为《红曲霉中红曲菌素A的桔霉素特征》的研究。研究表明:
两个红曲霉菌菌株能够产生一种叫作桔霉素的化学物质,
桔霉素具有很强的肾毒性
,在使用红曲菌作为食物添加剂时,
应尽量避免桔霉素的产生
。
[1]
也就是说,
红曲产品中存在有害副产物,并不仅仅是偶然性事件,而是有一定概率会发生的必然性事件
。
那么,为什么在小林制药事件发生前,并没有出现过红曲安全性事件呢?
原因可能有两点:
首先,在缺乏科学检验条件的过去几千年中,
红曲副产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一直没有被发现。
在我国明代药学著作《本草纲目》中有关于红曲的记载:
“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治妇女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
《本草纲目》并未提到红曲潜在的毒副作用
。
在其他提到红曲的传统医学著作中,同样没有关于红曲毒性的记载。
其次,根据我的推测,红曲副产物对人体的伤害一直存在,但在大规模中毒及致死事件发生之前,一直为大多数人所不知。
由于红曲有害副产物的产生极不稳定,既可能在某次生产中大量产生,也可能少量产生,甚至不产生。
在有害副产物少量产生的情况下,即便对人体产生了毒副作用,由于不到致死量,也可能不会被受害者发现,甚至即使被受害者发现了,也会被药企所掩盖。
这个推论是有依据的。
还是以小林制药红曲事件为例,实际上,
小林制药最早收到第一份病例报告的时间是去年12月到今年1月,然而在事发之后,小林制药一直试图掩盖此事
,
日本媒体也没有任何报道
,直到近两个半月后出现致死案例,小林制药不得不才承认此事,并宣布召回产品。
对此,厚生劳动大臣武见批评说:“花了两个多月才宣布这一消息。我不得不说,这实在令人遗憾。”
显然,
如果没有后续的致死以及患者大规模住院事件,而是只有零星几位患者中毒,小林制药红曲产品存在有害副产物这件事,可能就这样被小林制药所掩盖,永远不为人所知。
回到王女士及其丈夫因仁丹中的朱砂成分导致汞中毒事件,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
虽然目前因仁丹中的朱砂导致汞中毒的案例只有两例,但潜在的受害者,可能并不仅有这两位。
按照王女士的说法,自己当初因为
长期腹痛
到医院检查,在德国
医生的建议下做了重金属检测,才被发现严重汞中毒
,而之前王女士在国内时,同样因腹痛去看中医,往往被几服药就打发掉了。
也就是说,
如果王女士当时没有在德国并进行科学检测,这次汞中毒事件很可能就不会被发现。
试问那些生活在国内的朋友们,如果您和您的家人服用过仁丹或其它含朱砂药物时,
你们会去做重金属检测吗?
我相信绝大多数
答案
,应该
是
否定
的。
正如我所说,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国内对于朱砂这种药物的毒副作用了解甚少。
朱砂被广泛服用始于魏晋时期,当时在曹操女婿何晏的引领下,魏晋名士们热衷于服用一种由
“
丹砂(朱砂)、雄黄
、白矾、曾青、慈石”所炼制的丹药——五石散。
魏晋名士之所以热衷于服用此药,原因是
认为五石散有大补的效果
,能够使人“神明开朗,体力增强”。
巢元方在《诸病源侯论》中说:“近世尚书何晏,耽声好色,始服此药,
必加开朗,体力转强
,京师翕然,传以相授......晏死之后,
服者弥繁,于时不辍
,余亦豫焉。”
后来何晏本人在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事件中被杀,加上当时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较短,所以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五石散的毒性。
根据后世的分析,与何晏同时期的裴秀,后来的晋哀帝司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等人,都是因服用五石散而死。
作为古代炼丹的主要成分,朱砂并不仅用于配制五石散,在道家炼丹的体系中,朱砂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明代著名“道士皇帝”嘉靖,生前迷恋于修道、炼丹,其死因,也被后世认为是服用了含朱砂的丹药所导致。
对于朱砂是否有毒,古人的认识一直是
有争议
的,在较早记载朱砂的
《神农本草经》中,朱砂被认为是“无毒的上品”
。到了明代,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
开始有了朱砂有毒的记载:“丹砂性寒而无毒,
入火则热而有毒
”。
然而,到了科学昌明的今天,在很多以
朱砂为主要成分
的药物说明书上,其不良反应居然是“
尚不明确
”。
虽然《本草纲目》对于朱砂毒性的认识远不及现代科学,但既然古人已有“朱砂有毒”的认识,为什么后世仍以“不良反应尚不明确”为由,继续使用这些药物呢?
原因在于,
很多中医专家认为——
中药可以通过炮制和药材配伍最大限度地增加疗效和降低毒性
。
在2013年的一次采访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高思华说:
“中药可以通过炮制和药材配伍最大限度地增加疗效和降低毒性。朱砂很少被单独使用,中成药基本都是复方药品,并在适当时机停止用药,因此达不到人体中毒的积蓄量。”
[2]
然而我们从小林制药红曲事件中可以了解到,
就连本身毒副作用不强的红曲,都会在“炮制”过程中,产生含有强毒性的副产物,何况本身就是有毒物质的朱砂制品?
中药厂家经常宣称他们能够通过“
水飞工艺
”去除朱砂中的可溶性汞盐及游离汞,然而
根据WHO发布的数据,
人体对无机汞的吸收率可以达到10%
[3]
,
即便是
硫化汞这样的无机汞,照样会被人体吸收
。
此外,当硫化汞进入人体消化道后,可能会与其中的甲基物质生成
甲基汞
(一种有机汞),相比无机汞,
甲基汞的吸收率高达100%,会在被人体吸收后引起有机汞中毒
。
更可怕的是,除了大量服用后导致直接中毒,由于朱砂属于重金属化合物,在
人体内很难被代谢掉
,一项来自韩国首尔中央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系的研究表明:
无机汞的
生物半衰期约为60天
,在人体
大脑
中的半衰期更是可能
长达20年
。
[4]
由于这种特殊的属性,
少量长期服用
同样会使汞及其化合物在人体内累积而导致
慢性中毒
。
所以,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高思华所说的
“
在适当时机停止用药,因此达不到人体中毒的积蓄量
”并无科学根据
。
事实上,
这种“炮制无毒”“中毒量不会积蓄”的说法,早在20多年前就被轰动一时的“马兜铃酸事件”或“龙胆泻肝丸事件”所证伪。
1992年,比利时发生妇女服用香港进口的减肥中药,发生肾衰竭,其中含防己和厚朴,引起医学界注意。
1993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发表论文,认为这些发生肾脏纤维化的案例,与服用中药有关。随后多篇研究,将致病原因指向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材。
1999年,
英国在发现两例因治疗湿疹而服用马兜铃酸中药引起的肾功能衰竭病例后,宣布禁止使用和销售马兜铃属植物的药物和补充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