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合商业研选
六合咨询立足新经济,挖掘明日之星,发现价值,传播价值;国际化视野、多角度观察、深度思考、体系化研究,持续提升研究广度与深度,全面覆盖一级、新三板、二级(A股+美股+港股);深度剖析优质企业商业模式与投资价值,前瞻性洞察行业本质与发展趋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每日电讯  ·  对着镜头说“12345”,义乌老板用Deep ... ·  昨天  
新华每日电讯  ·  对着镜头说“12345”,义乌老板用Deep ... ·  昨天  
新北方  ·  都“八九”了,为啥还是这么冷? ·  昨天  
新北方  ·  刚刚,江苏泰州兴化市发生地震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六合商业研选

《建约车评》余建约:智能电动车是下一个十年最大时代浪潮|GBAT 2020 大湾区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峰会

六合商业研选  · 公众号  ·  · 2020-12-21 07:04

正文


第二届 GBAT 系列峰会“ GBAT 2020 大湾区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峰会”,采用线上专题形式发布。我们邀请行业领军人物、优秀企业家、产业前沿洞察者等,围绕全球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发表其最前沿的观察、思考、预测,自 2020 12 21 日起,通过“六合商业研选”微信公众号发布,将是一场干货满满的盛宴, 欢迎关注。
本期我们带来“ GBAT 2020 大湾区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峰会”第一篇文章《智能电动车是下一个十年最大时代浪潮》,作者余建约(欢迎关注其微信公众号“建约车评”),分享给大家, enjoy
精彩观点:
汽车产业变革,首先会基于电动化,如果没有电动化就不会有数字化,也不会有自动驾驶,只有在真正的电动车上,才会有自动驾驶,只能在真正的纯电动车上,你才会有非常好的数字化体验,或者叫汽车互联网体验。
汽车电动化后,会让动力电池产业化,使电化学储能成为现实,并让人类进入循环能源时代,解决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问题。 现在是化石能源时代,化石能源时代衍生的问题是地缘政治问题。为了控制化石能源,美国做了很多的军事部署,包括东南亚的基地、中东的基地等。但如果进入循环能源时代,意味着在中国国土内部就可解决所有的能源问题。现在风能、太阳能产生的多余电能,无法经济高效储存,电动车的规模化会让动力电池的价格大幅度降低,使得电化学储能成为现实,并带动整个循环能源产业发展。
智能汽车对世界的改变,接下来会远超任何终端产品。
过去十年,在对人类贡献最大的产品排行榜中,汽车几乎被边缘化。任何产品、产业想获得高市值,获得别人尊重,一定要改变世界、定义世界、要在世界的中心来改变人们的生活。在下一个十年,智能汽车将会成为人类社会继 PC 、智能手机之后的第三个智能终端,将会引领新一代计算、通信和交互。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说,下个十年,人类最大的浪潮就是智能汽车,如果你错过智能汽车,就相当于错过这个时代。
汽车企业在未来的强势程度远超想象,会是未来的科技和创新中心。 人类最关键的几项创新科技,包括 5G AI 芯片、 AR/VR IOT 、材料、新能源,都会在汽车上集中体现,而且汽车会是最重要的应用场景。
电动车在静止时的使用场景会越来越多,燃油车没有静止使用场景。 在静止时,燃油车没法开空调,因为发动机怠速时,排放非常差。未来的电动车会是舒适的空调房,而且隐私保护也会越来越好,人会乐意在车里多待会。事实上,这不是未来,这个事情已经在发生了。人们在车上的静止使用时间会越来越长,意味着车的空间职能会得到极大发挥。
下一代汽车,是数码产品,而不是机械产品。 汽车会有非常完整先进的操作系统,支持下一代互联网交互方式,而且交互会跟智能座舱整合。汽车未来不仅是智能终端,还是智能场景、智能空间。汽车作为未来的智能空间与智能场景,一定会有新的应用生态,看好车联网应用生态发展。
汽车产品要被重新定义,从出行工具到计算终端、能源终端、再变成消费者的智能移动生活空间、企业级的智能移动商用空间。 汽车现在属于生活资料也属于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就是私人用车,生产资料就是卡车、大巴。在未来,汽车作为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属性都会大幅增强。作为生活资料,是私人空间,会部分替代房子的需求。汽车上的移动空间也可以商用,成为写字楼、旅馆、商铺等,未来会有更多可能性。
自动驾驶出来后,出行行业会被完全颠覆,人和车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密切。 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放到车上,出行时会有移动空间跟着你,让你的能力会变得非常强,办公效率会非常高。你可以到车里办公,因为车上算力非常强,又支持 5G ,车可能成为智能移动生活空间,所以影响会非常大。
不仅出行行业会被改变,物流配送行业会被改变,地产、能源产业的业态都会发生很大改变。 未来,汽车就是移动商店,用户需要服务时,商店可以直接移动上门,用户不用花时间去到商店,可以直接通过美团预定。到时,美团可能会运营非常庞大的 车队 ,从而替代商业地产。
人类出行总里程会随着人类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会持续变大。 尤其是轿车出行总里程一定不会降低,哪怕共享出行总里程不断增加,也不会影响私家车销量,影响更多的是公交车与地铁的搭乘。因为人们消费总是升级,不是降级,网约车价格降低,打车增多是因为挤地铁的人变少,而不是拥有私家车的人变少,人在 1 年之内只要有几次在雨天打不到车,就会买车。
市场格局新陈代谢,传统车企面临双重打击。 首先,整个燃油车市场快速下挫,其次,技术不断变革。企业要想穿越周期,要有好的 CEO 、好的战略、好的股东、好的产品、好的组织。好的组织非常重要,看任何企业要看他的组织,特别是在变革时期,组织会变得极其重要,企业文化极其重要。决策速度是否足够快,是否足够敏捷,是否足够高效,是否足够创新,会变得非常重要,这些都是由组织决定的。
正文:
全文 11,641
预计阅读 23 分钟

智能汽车是接下来最大的时代浪潮
首先,想问下,在座有多少人是跟汽车行业相关的?你们谁有电动车?在 1~2 年内,你们会考虑买电动车吗?你们不考虑买电动车的原因是什么?
智能电动汽车种子选手特斯拉
汽车产业变革,首先会基于电动化,如果没有电动化就不会有数字化,也不会有自动驾驶,只有在真正的电动车上,才会有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只能在真正的纯电动车上,才会有好的数字化体验,或者叫汽车互联网体验。
现在,整体汽车市场形势严峻,燃油车市场充满着失败的情绪。但智能电动车崛起的势头已经不可遏制,未来汽车产业会非常的伟大。
现在的汽车产业是什么概念呢,整个汽车制造业产值规模在 8 万亿左右,房地产整个产值在 12 万亿左右。
但是在未来,汽车产业的产值能到多少呢?可能是几十万亿,因为未来汽车产业的产品属性变了。原来汽车主要是出行工具,是制造业,未来的汽车将不仅是出现工具,还将会出行、物流、能源、互联网、计算、房地产的产业整合在一起。
汽车产业起来后,对 GDP 的拉动是非常大的。 有了汽车后,我们才有整个交通运输产业,交通运输产业非常大。
为了支持交通运输产业,中国要大量修路,修路的钱怎么来,是过路费,还燃油附加税,都是汽车使用费里出来的,都是每年 1 辆车 2~3 万的使用成本里出来的,它可以带动中国整个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中国每年要进口约 4.5 亿吨燃油,主要被交通行业吃掉,支持了大量的配套加油站、维修保养服务、二手车交易、停车场、金融保险、洗车美容等服务。
汽车产业对 GDP 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每年大概 8 万亿左右的制造业产值,现在汽车保有量大概 2 亿辆,如果平均每辆车每年支出 2 万元,这里又是 4 万亿元的消费。
现在中国进口的所有石油被汽车产业吃掉了,中国原油进口率(依存度) 71% 左右。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产业电动化,就是把对进口原油的依赖全部干掉。
中国的原油供给主要靠几条管线,和一条航线。
管线是俄罗斯在东北搭根管、西北搭根管,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油气来源之一,被俄罗斯所掌控。
航线是从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到印度洋,再到太平洋,再到马六甲海峡,又是一条重要的生命线,这条生命线所经之处都是美国的势力范围。
中东乱局的一个根源也是石油。
2018 11 月,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石油生产国,页岩油出来后,日产量已经超过俄罗斯与沙特。美国把它所有的原油释放出来,因为原油在接下来新能源的冲击下会贬值,美国要尽快把原油价值释放出来,这时候搞乱中东对它是有好处的。
谁是最大的受害者呢,中国是最大的受害者,欧洲是最大的受害者。欧洲 88% 的原油来自进口,基本没有本地供应能力,中国 71% 的石油需要进口。
所以欧洲与中国是现在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推动力。
在欧洲,大众、宝马、奔驰,已经全面开始电动化转型,中国也在全面推进电动化转型。
大众 ID.3 在欧洲市场表现亮眼
汽车电动化后,会让动力电池产业化,使电化学储能成为现实,并让人类进入循环能源时代,解决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问题。
现在是化石能源时代,化石能源时代衍生的问题是地缘政治问题。为了控制化石能源,美国做了很多的军事部署,包括东南亚的基地、中东的基地等。但如果进入循环能源时代,意味着在中国国土内部就可解决所有的能源问题。现在风能、太阳能产生的多余电能,无法经济高效储存,电动车的规模化会让动力电池的价格大幅度降低,使得电化学储能成为现实,并带动整个循环能源产业发展。
电动化会给电网带来很大的冲击吗?
如果中国 2 亿辆的保有的小轿车全部转化电动车, 1 辆车 1 年用电 2,000 度,意味着 4,000 亿度电就可满足 2 亿辆汽车 1 年需求,中国现在年发电量约 7 万亿度,电动车的用电辆大概占整体发电量的 6% ,电力供给不是问题,而且中国现在有大量风能、太阳能产生的多余电能,因为没有高效储能设施,夜间的低谷电几乎全浪费了。
电动车将会带动动力电池大幅度降价,使得动力电池未来会成为家庭、厂房、发电单位的夜间储能解决方案。
中国将会不断提升可循环能源使用比例,目前火电占比 73% 左右,未来火电能源只会占非常低的比例。未来电动车的发展,会带动整个可循环能源产业发展。
自动驾驶技术会彻底改变出行行业与运输行业。 据阿里预测,未来 5~10 年内,快递单量会翻 10 倍,现在大概是 1.5 亿单 / 天, 1 500 亿单左右,意味着未来 5~10 年,快递量会到每年 5,000 亿单。
现在每天有 500 万快递小哥在路上,因为不都是全职的,所以整个从业人员大概 1,200 万人,如果订单量翻 10 倍,意味着人员需求到 1.2 亿人,在中国恐怕无法通过扩张人力来满足这样的需求,所以美团、菜鸟、亚马逊都在发展 robodeliver (机器人配送)。
亚马逊 robodeliver
有家初创公司 Nuro ,前不久,以 25 亿美金的估值融到了 9.4 个亿美金,软银愿景基金投的,做 robodeliver ,这个赛道备受关注。
王兴为何投理想,理想为何投新石器?这个赛道太大了。
新石器无人车
未来,汽车还会是移动空间、移动商店。用户需要服务时,商店可以直接开上门,用户不用再花时间去商店,可以直接通过美团预定。那个时候,美团未来可能会运营非常庞大的 车队 ,从而替代商业地产,这是非常具有想象力的事情。
不仅出行行业会被改变,物流配送行业会被改变,地产、能源产业的业态都会发生很大改变。
互联网行业也会被深刻改变,任何一代互联网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终端问题、通信问题,后面才是互联网生态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首先要有 3G ,只有跑在 3G 上,在移动端才能解决上行下行的信息传输问题。同时,必须解决智能终端问题,搞定了 3G ,但是没有 iPhone ,也不行。
iPhone 意味着要有新的计算芯片,所以有了 ARM 、有了高通。这是新一代的计算。
iPhone 意味着要有 iOS ,基于屏幕的输入输出设备,要有触控式的专利。这是新一代的交互。
有了基于新一代计算、新一代交互的智能终端,有了 3G 通信基础设施,有了 APP Store 这种好的生产关系,才有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生态,才有过去十年的移动互联网浪潮,养活了很多人,彻底地改变了整个世界。
下一代的通信是 5G 通信。下一代的计算是 AI 计算。下一代的交互是视频、自然语音,是 AR VR
设想一下,如果交互形式变了,整个互联网会发生什么?
比如,现在的在线教育,如 VIPKID ,整个交互流程是对着屏幕跟老外聊。如果是通过 VR ,戴上 VR 头显设备之后,然后外教直接来到你旁边,带你进入具体的生活场景进行教学。比如,要认识动物,可以直接到动物园教学,整个场景全部模拟出来,这样的学习效率是颠覆性的。
VR 教育
微软 CEO 萨提亚 · 纳德拉,是这么评价现在的计算能力的,他说现在是计算的石器时代,现在的计算效率实在太差。 未来计算是 AI 计算, AI 计算下面是量子计算,计算靠的是计算芯片、新算法、新的框架。
未来在汽车上,会有世界上最强大的 AI 芯片,其算力也许会是一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的算力。在单台车上, AI 芯片的投入成本是 500 美金,为什么不把计算能力用起来呢。
在通信领域,中国正在投大概 10 万亿人民币建设 5G 网络,它的应用到底在哪里?
5G 网络出来后,最直接拉动的是 AI 产业化和 VR AR 的产业化。
对于 AI 而言,最需要的是数据。
5G 网络,将云和端之间的同道扩宽了 2 个数量级,数据主要产生于应用端,意味着在 5G 之下,总数据产生量可以增加 2 个数量级。
这对 AI 计算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结合终端的 AR 算力,大量云端数据大规模下行时,可以带来更好的终端交互方式,比如 VR 交互。 5G 和终端 AI 芯片为 VR 交互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未来,车在静止时的使用场景会越来越多,燃油车没有静止使用场景。 在静止时,燃油车没法开空调,因为发动机怠速时,排放非常差。未来的车肯定是舒适的电动车空调房,而且隐私保护也会越来越好,人都乐意在车里多待会。事实上,这不是未来,这个事情已经在发生了。人们在车上的静止使用时间会越来越长,意味着车的空间职能会得到极大发挥。
人在车上时长的增加,会促进 VR 互联网的发展,并反过来再次促进人们在车上的时长。
VR 互联网形成,会根本性的颠覆现在的社交、电商、教育、新闻等,所有的 APP 都会被颠覆,游戏会全部被颠覆是毫无疑问的。
电影《头号玩家》讲的就是这个事,在虚拟世界里的资产,比人类现实世界的资产会更大,以后人类的创意会在虚拟空间得到更大发挥。当然你在虚拟空间里,无论学习、社交、做生意,还是工作,全部通通可以实现,车就会是这样重要的场景,里面涉及和带动的产业是巨大的。
电影《头号玩家》
汽车丧失原有的荣光。几十年前,汽车产业代表着整个人类制造的巅峰、现代化工业的巅峰。
此外,人类社会的白领阶层首先也是来自汽车产业,是亨利 - 福特推动了把那些蓝领变成白领。福特为什么创造白领呢,他希望这些白领能够购买汽车,使汽车能够进入普通家庭,所以发高工资。
亨利 - 福特对人类的贡献不仅仅是 T 型车,让汽车得以走进千家万户,改变人类在城市间的沟通方式,扩大城市规模。
福特还贡献了流水线生产方式,也是大幅度变革了工业时代的生产服饰,并带来了人类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
过去十年,对人类贡献最大的产品的排行榜中,汽车产品已彻底被边缘化,汽车没有在定义世界、没有在改变世界。过去十年,对世界改变最大的是智能手机,是移动互联网。任何的产品、产业、企业,想获得高市值,获得别人尊重,首先要改变世界、定义世界,要在世界的中心来改变人们的生活。
接下来,智能汽车对世界的改变,会远超任何终端。 在下一个十年,智能汽车将会成为人类社会继 PC 、智能手机之后的第三个智能终端,将会引领新一代计算、通信和交互。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说,在下一个十年,人类最大的浪潮就是智能汽车,如果你错过智能汽车,就相当于错过这个时代。
只有汽车能够跟人类息息相关的基础产业整合到一起,从出行,到物流、空间、汽车制造、互联网、机器人。
接下来的 Robot Taxi 、自动驾驶汽车会是人类历史真正意义上大规模量产的机器人。以后的机器人产业,一定是从汽车产业开始,以后汽车会是所有的移动数据采集中心,摄像头、激光雷达,及所有汽车传感器,会把世界上所有的信息收集起来。收集起来可以给 AI 公司用,所有的 AI 公司将会跟汽车公司发生关系,需要他们提供数据,基于 5G 信号传输的大量传感器带回的数据。
Waymo Robot Taxi
在未来,汽车产品对人们生活的改变、对工作的改变、对社会的改变、对所有一切的改变都会非常大,这也注定了这个产业会迎来下一次的辉煌。
接下来,我会讲这种改变为什么会发生和可能会有的趋势。

驱动汽车变动的 3 股力量
汽车产业发生变革,主要依托 3 项技术,包括新能源的技术,核心是动力电池;自动驾驶,基于 AI 计算;数字化,即汽车互联网,软件会给汽车带来新生态,也是基于 5G AI 技术。
我会介绍一下这些技术现在的进展,大家可以通过这些节点,来判断整个产业会处于怎样的一个状态。很多传统车企,包括新兴车企,需要根据新技术产业链的成熟程度来制定战略。
接着我会介绍汽车产品属性的演进,供应链会发生什么变化,商业模式会有哪些改变,然后是市场格局会怎样,然后传统车企会怎样 ……
动力电池发展速度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2017 年,当时 1 公斤的动力电池容量可能就 160Wh ,那时候,电动车续航里程大概也就 200~300km ;但是到 2019 年, 1 公斤电动车动力电池容量已经到 260Wh
260Wh 是什么概念,宝马刚推出的 iX3 ,电池用的是宁德时代的三元 811 (三元锂电池,目前是镍含量最高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最大),电池能量密度是 260Wh ,电动车续航里程基本在 500km
2023 年,电芯能量密度可能达到 400Wh/kg ,这几乎会在根本上解决电动车的续航里程问题。
然后看价格。
2017 年的时候,动力电池度电成本为 1,600 元, 10 度电是 1.6 万, 60 度电就需要 9.6 万,那时候电池成本太贵,燃油车发动机加变速箱 2 万元就能搞定。
到了 2019 年,动力电池的度电成本已经降到 1,000 元, 50 度电 5 万就可以了;到 2023 年,动力电池的度电成本将会降到 400 元, 50 度电 2 万就能搞定,这是关键拐点。
一旦电动车和燃油车实现了平价,意味着电动车绝大部分劣势将消失,优势凸显。 电动车对自动驾驶、数字化的支持优势,驾控、 NVH 的优势,结构简单带来的布置优势、更安全的优势将开始显现。
设想下,燃油车要把每分钟转 4,000 转的发动机挂起来,再连接变速箱,悬在里面,然后输出传到轮子,让车安静行驶,难度非常大。
电动车没有任何这种问题,电池在底盘平铺,用电能驱动电机可线性输出扭矩,汽车底盘简单重心低。所以特斯拉的碰撞安全测试都是最好的,远优于燃油车的竞对,原因就是结构简单、重心低。
动力电池面临的挑战在于, 一些上游原材料如高品位的锂矿、镍矿和钴矿主要需要依赖进口。当然,这些也可以依赖化学体系的改变降低贵金属的含量。
动力电池制程本身很重要,高精密制造难度不低。 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在 6 微米左右的铜箔上,铜箔越薄,意味着单位体积内塞入的浆料越多,在这么薄的铜箔上高速旋转,涂动力电池浆料,过程中要保持浆料厚度一致且均匀,这对制造的挑战非常大,整个制造需要完全无尘空间、对湿度、温度要求严格,跟芯片制造技术非常像,是极精密的高精密制造产业。
当然了,好消息是,中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蜂巢能源等企业均以突破了研发和制造的瓶颈,优质供给逐步不是问题。此外,海外的 LG 化学、松下、三星 SDI SKI 都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一些车企,包括特斯拉、大众、 PSA 等企业也已经决定进入动力电池制造产业。
这些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促进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速度。
2020 年,比亚迪推出了刀片电池,同时,特斯拉推出了铁锂版国产 Model 3 ,使得磷酸铁锂开始进入到了新能源乘用车的供应链,大幅降低了动力电池的成本和提升了安全性。
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足够大时,电动车供应链未来会复用到飞行汽车供应链。
目前来看,飞行汽车在低空不可能用柴油发动机,首先是噪音污染,然后是排放污染,在低空这些都不会被允许。动力电池如果能量密度足够到 400Wh/kg ,完全可以支撑飞行汽车的产业化。
在天上飞自重要轻,电机功率密度要足够强,功率密度足够强,意味着相同质量的电机能产生更大的转力来起飞,这样的话,飞行汽车、轮船、飞机都有可能使用。
动力电池还可用作储能,关键在于盈亏平衡点。 比如现在 5 毛钱 1 度电,这是光伏的盈亏平衡点,目前储能成本很高,就会导致这个事情不划算。但是磷酸铁锂价格的不断下滑,正在让电化学储能变成可行。
一旦实现了电化学储能问题,就能解决中国大量夜间谷电的弃电问题,让我们的能源开始逐步向循环能源时代过渡。
此外,包括家庭储能、工厂储能、发电机构储能和电动车,都将会是发电端、电网和需求端最重要的能源蓄水池和调节阀,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也将会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的制造成本。
动力电池还会有更多运用,包括未来的机器人。
动力电池的发展,是整个汽车产业从内燃机向电动车切换的重要基础。 如果发生切换,意味着整个发动机变速箱围绕发动机维修保养的体系,包括油箱、油路、冷却系统、润滑系统、排放、进气都会受到影响。整个汽车会少 1/3 的零部件,整个汽车的复杂性都在发动机里,这些都去掉后,汽车维修保养会变得非常简单,大量维修保养行业都会消失。
中石油、中石化也意识到这对他们未来的人员冲击非常大,这对传统产业影响是非常大的。 但是中国坚定不移地在切换,不仅是能源问题、环保问题,也是产业竞争的问题,因为中国在燃油车领域是没有可能竞争过丰田、大众的,只有在新赛道才可以做得比他们更好,做得更早。 所以现在丰田准备用比亚迪的底盘,丰田旗下的一些车型会采用比亚迪 e 平台。
第二个很重要的驱动力是自动驾驶技术,现在 L2 级自动驾驶已经成熟, 2020 年开始了大规模的产业化; L4 (在特定的场景下,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现在还在试运营。
自动驾驶有两条技术中心,一条是私家车技术路线,用到的是 L2 级别的自动驾驶,还有些商用场景,比如卡车、物流、大巴、出租车这类叫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直接替代司机。
无论是 L2 L3 L4 ,自动驾驶都要实现一个功能,在特定场景里,能够解放人,即 在高速路场景,或者在城市拥堵场景,可以解放人类驾驶。区别在于, L2 在这两个场景里,出事司机自己担责任, L3 级别,出了事情之后需要 司机、厂家共同担责, L4 则有车企来承担责任。
一旦厂家需要担责任,研发技术时就会非常谨慎,会给技术加更多冗余,所谓冗余就是加多安全系数。
比如, L2 的感知用单目摄像头就可以了, L3 就需要加固态激光雷达;比如算力, L2 级别芯片算力大概 2.5TOPS 就行, L3 级别就需要 200TOP L2 级自动驾驶不需要高精地图, L3 级别就要加高精地图。
L4 级别,责任完全由厂家承担,在高速上可以到后排睡觉,出事责任全部由厂家承担。 这个时候,厂家会继续加冗余,加激光雷达,算力要再翻更多倍,会加成 400TOPS 甚至跟高。
除此之外还不够,万一系统失效怎么办, L3 系统失效的时候,有人来接管。在 L4 失效时,没人来接管,人在睡觉,这时候要第 2 套系统顶上。 L4 级别需要有 2 个自动驾驶 司机 1 个是在执行任务的 司机 ,另 1 个就是看着执行系统是否失效,所以又叫备份。这样成本会上去。
2014 年,特斯拉开始第一次在 Model S 上面用 Autopilot 系统就属于 L2 级别。但是传统汽车世界,第一辆车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真正能够在路上号称即将实现 L2 的是宝马 X5 ,是在 2019 1 月。这就是传统汽车制造业与造车新势力的差距,大概落后别人 5 年时间。
2019 年、 2020 年是 L2 自动驾驶系统,大量进入汽车领域装配的年份。不仅仅是新势力,包括大量的传统燃油车都推出了 L2 级自动驾驶系统,包括宝马的 Pro 、通用的 Super Cruise 等。
当然了,在燃油车难以实现高级别的自动驾驶。
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电能不够,燃油车的小蓄电池难以对大型自动驾驶系统的计算平台提供稳定的供电。
还有一个挑战是,传统燃油车的核心动力系统为发动机和变速箱,控制的线性程度不如电驱动系统。
发展自动系统,目前看来,大概率不会有 “L3” 阶段。
从乘用车角度来讲,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分清楚到底谁来承担事故责任,或者各承担一半,在法规上也不完善。所以现在的车企,做自动驾驶,要么直接上 L4 ,有些科技公司就直接这么来干,包括苹果、 Waymo 这些,还有其他的初创公司。另一种方式是先上 L2 ,然后向上迭代推出 NOA FSD 的替代自动驾驶系统,特斯拉和造车新势力就是这样的策略。
特斯拉自动驾驶算法一直在学习人类,每时每刻都在学习。 马斯克希望通过大量数据训练、大量驾驶里程的 测试 ,在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竞争中超过谷歌的无人驾驶。
马斯克计划在 2020 年真正实现自动驾驶,被打脸了。
我认为特斯拉的自动驾驶会延迟,但一定会实现这件事。此外,在小规模的特定场景的 L4 落定运营方面, Waymo 等科技公司会胜出,但整体的大规模的 L4 级自动驾驶商业落地,造车新势力大概率会胜出
自动驾驶要看头部公司,现在有大量 长尾公司 在喊自动驾驶寒冬。 寒冬是这些 长尾公司 的寒冬,不是头部公司的寒冬,要看标杆到底做的怎么样,这很重要。标杆企业现在制定了非常雄心勃勃的计划,我相信到 2021 年,会有小规模的 L4 级自动驾驶商业化的部署,特斯拉也会带来一些震撼的东西。
2021 年,在电动车领域,没有 L2 级别自动驾驶,在市场竞争中将会很被动。
2019 年, L4 级别自动驾驶,在美国已经有几千辆车队在测试。 2021 年,应该会有小规模部署,大概部署几千辆。 2023 年,会出现 L4 级或支持向 L4 级升级的量产车型。有很多公司像理想汽车、蔚来、小鹏等,其计划的时间节点都是在 2023 年左右。
自动驾驶产业链最核心的瓶颈是算法。
在此之前,人们认为激光雷达是个瓶颈,这个瓶颈现在看起来突破会更加容易,另外一个瓶颈是计算芯片,随着量产车杀进来之后也被突破了。
更难的是 AI 算法,这是新势力们之间终极要解决的问题。
自动驾驶出来后,整个出行行业会被完全颠覆,我们跟车的关系会变得非常密切。 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放到车上,出行时会有一个移动空间跟着你,让你的能力会变得非常强,办公效率会非常高。你可以到车里办公,因为车上算力非常强,又有 5G ,车会成为智能移动生活空间。
智能汽车可以自主接送小孩,现在大人们因为上、下班时间不匹配接送小孩是很大的痛点,自动驾驶或者可以是一个解决。小孩通过人脸识别直接上车,在车上可以直接通过 VR 系统学习,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和传统的在线视频相比,效率完全不一样。
以后的汽车悬挂系统都会是空气悬挂,没有任何震动。空气式底盘因为规模和算法提升,成本会大规模下降,让座舱的驾乘感受会完全不一样。
第三,数字化技术很重要,会让汽车的功能变成由软件来定义。 原来汽车是机械产品,造车是制造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悬挂、 NVH 、外观内饰、碰撞安全等功能,这些几乎就是汽车的全部。在未来,这些部分全加起来也就占 30% ,剩下的是整个软件和智能部分。
数字化技术会经历两个阶段,现在车联网生态完全把安卓生态平移过来,是第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 4G 通信加高通芯片,再加安卓 OS ,其他的输入输出设备包括大屏、加语音麦克风阵列、摄像头、传感器等。
在中短期,智能汽车会把灯、座椅控制加进去,形成以座仓为中心的一体化智能座仓系统。 汽车 OS 控制的不仅仅是中控,而是整个座舱,把座舱变成一体化,同时控制灯、音乐、空气净化器等相关系统,整合车内摄像头、车上所有屏幕。
第二个阶段的汽车互联网,会有全新的计算平台、操作系统和应用生态。
在算力方面,现在的座舱芯片算力不够,比如高通骁龙 820A ,相对而言要落后于手机的处理器 2 代。
这就造成比较尴尬的局面,下面自动驾驶芯片算力很强,上面娱乐系统芯片算力很弱。现在特斯拉准备把下面与上面的算力整合。
特斯拉 Model 3 ADAS 控制器、车座舱控制器、通讯控制器整合到一起,被命名为 CCM ,这是未来汽车发展趋势,更激进的解决方案是,不仅是主板级的集成,而是芯片级的集成。
原来的汽车需要一堆芯片,每个芯片都是独立的计算机,就需要独立的操作系统,有专门的应用程序。车里面可能有 100 台计算机,通过每秒通信带宽速度大约为 1M 字节的 CAN 总线组成一个 内部局域网 ,内部通信效率太低。甚至于连 360 度环视,都有可能因为内部通讯很差,屏幕影像出现卡顿。
在未来,会把这些芯整合在一起,进行算力的集中,由中央处理器集中处理计算任务,由汽车操作系统来分配优先级的计算资源。
汽车互联网在迭代,造车新势力,包括特斯拉、华为等,正在努力把汽车里这么多芯片整合到一起,这是趋势。整合后,汽车需要新的 OS AI 芯片算力非常强, OS 负责定义交互,安卓系统的交互是触控交互,不可能让它成为 AI 交互。
汽车一定会拥有自己的 OS 系统。
下一代汽车 OS 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可能苹果自己在做,特斯拉会做, 2023 年,我们有机会看到下一代汽车 OS 的雏形。
下一代汽车,是个数码产品,而不是现在的机械产品。 汽车会有完整先进的操作系统,支持下一代互联网交互的方式,而且交互会跟智能座舱整合。汽车未来不仅是智能终端,还是智能移动空间和重要的场景。
汽车作为未来的智能移动空间,一定会有新的应用生态。 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生态很大概率会在智能汽车上出现。汽车的数字化,使得汽车由纯粹的机械产品,逐步变成软件定义的数码产品,这会是很重要的趋势。

一些可以预期的趋势
汽车供应链肯定会发生变化,数字化供应链会崛起。目前, 汽车 BOM 成本的 70%~80% 主要是传统供应链覆盖;未来,数字化供应链会上涨到占比 70%~80% 。动力电池现在占比 50% ,未来降到 25% ;自动驾驶供应链未来可能会占比 25% ,因为要有冗余要有 double 系统;数字化供应链,未来会占到 25%
在动力电池领域,现在可能全球就 5 家公司,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松下、三星、 LG 。车企自己也会做,特斯拉、大众、 PSA 、长城、丰田已经在做,苹果也会做。
在自动驾驶供应链领域,自动驾驶方案提供商包括 Waymo 、百度、华为等。
但是,强势的汽车制造商都会做。特斯拉,苹果在做,通用 Cruise 在做。然后福特和大众的合作公司 Argo 在做,中国的头部造车新势力理想、小鹏和蔚来都在做,长城也在做。
最重要的芯片,现在美国基本处于垄断地位,局面有所改观。
L4 级别芯片基本上是英伟达在做, L2 级别芯片是英特尔收购的 Mobileye 在做。华为现在已经切入自动驾驶芯片领域,地平线也在做。
特斯拉会自研,苹果也会自研。在未来,一些强势的车企也将会自研。 现在看来,芯片设计的门槛没有那么高,反而瓶颈出现在了芯片的制程上。
激光雷达领域国外有 Waymo Velodyne Innoviz 等,中国有速腾与禾赛做的不错,速腾是深圳的,禾赛是上海的,华为和大疆也将会杀入这个赛道。
车联网供应链,包括 5G 通信和 EEA (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巨头肯定是华为,然后是诺基亚。
OS 领域,目前主要是安卓、阿里的机会,在未来可能是苹果、特斯拉的机会。在中国,阿里、华为都已经杀进这个赛道,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也在打造 LiOS
屏幕领域有京东方、三星等。
云计算也会是很大的市场,中国云计算市场,阿里竞争力比较强,然后是华为、腾讯也都在往里面冲,包括百度。微软现在在汽车云计算的竞争力很强,大众的汽车云计算也用的微软的方案,雷诺日产用的也是微软的方案,亚马逊、谷歌显然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应用开发领域可能是中国人的机会,中国人做应用还是非常的强。
汽车产品肯定要被重新定义,从出行工具变成计算终端、智能移动空间、机器人、移动能源终端等。
汽车现在属于生活资料,也属于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就是私人用车,生产资料就是卡车、大巴,在未来,汽车无论是作为生活资料还是生产资料,属性都会大幅度增强。
作为生活资料,汽车作为智能移动生活空间,未来会部分替代房子的需求。未来的年轻人,购买房子的必要性会大幅度降低,只用买台车,车里面带有睡觉的功能、计算的功能、工作的功能、学习的功能、移动的功能,而且车能随着人走,车上所需生活物资,大部分可以通过外卖等上门服务解决,及新的补给供应链解决。
这种情况下,人在车里面的时间一定会大幅度增加,在车里学习,在车里工作,在车里娱乐,使用全新一代的汽车互联网,体验会非常好。
讲个最简单的应用场景,以约朋友到星巴克谈事情为例,首先要停车、在星巴克排队点单,找座位,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是痛点。
未来的汽车可以全部解决上述痛点,首先,车就是一个洽谈空间,可以让星巴克把咖啡送到车上,直接在车里聊。车顶是全景天窗,放着音乐,整体氛围会非常好,开着空气净化器,也不用停车,这是非常好的应用场景。
未来汽车的使用时间会大幅度提升。 现在可能每天使用时间大概 1~2 小时,未来做为智能移动空间、计算终端,人一定会更多地呆在车里,星巴克里找不到充电的位置,在车里面,手机可以随时充电,车里可以找到需要的补给。车的后备箱会被设计为接受外卖、速递的空间。
因为车有自动驾驶功能,可以捎人,可以接活,就能成为生产工具。 可以养个车队,跑各种各样的活,收集数据也行,捎人也行,运货也行,生产资料的属性也会大幅增加,每天都可以去跑滴滴,根本就不用停歇。
汽车的应用场景肯定会被重新定义,以空间为主要应用场景的汽车,将会给整个人类带来很大影响。汽车上的移动空间可以私用也可以商用,可以成为写字楼、旅馆、商铺等,未来会有更多可能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