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 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等。而且,与其他临床常用的心血管药物(例如 CCB、ARB/ACEI、SGLT2 抑制剂)相比,β 受体阻滞剂的用法、用量、剂量调整是心血管疾病相关科室医生一直关注的难题。
临床案例和诊疗经验分享在疾病学科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收集和解读典型临床案例,不仅可以为青年医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疾病知识的平台,而且能够充分激发医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学术热情;邀请领域专家对案例进行深度点评和分析,更可有效赋能青年医师诊疗思维体系的完善和诊疗技能的提升,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让患者充分获益。
2024 年 4 月,由丁香园主办的
临床「例」证「倍」护心声——「Beta 说」规范化诊疗教育项目
正式启动,我们特别邀请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
,就
高血压疾病规范化管理和治疗
相关的话题,为青年医生传道受业、答疑解惑。
Q1: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现状如何,主要面临哪些挑战?
王继光教授: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最主要的致死或致残疾病(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衰、肾功能不全等)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高血压防治对于提升心血管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1]
。
当前,我国高血压防治面临最严峻的形势是患病人数巨大,且在不断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正面临着迅速的老龄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
,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变化两大原因,共同导致我国高血压患病率的上升速度和严峻趋势。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临床医师最重要的是做好防治、控制工作。换言之,就是要精准找出高血压患者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当前,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有两个:
其一,提高高血压知晓率。
我国约有 1/4 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
[2]
,然而知晓率只有 50% 左右,一半的患者尚未得到诊断,也就无从进行治疗和管理。
其二,血压的治疗和控制问题。
尽管在国家医保的支持下,大部分患者可以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然而降压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约有 40% 的患者血压控制在 140/90 mmHg 以下
[3]
。因此,需要我们在这两个方面加强工作,一方面是要通过测量血压让每位患者及时得到诊断、治疗、管理和控制血压;另一方面是提升临床医生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从而让那些使用降压药物治疗的患者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Q2:与国外患者相比,我国高血压患者有哪些特点呢?
王继光教授:
我国高血压患者主要可以分为 3 种情况:第一,老年人由于年龄增加、长期盐摄入过多等因素,导致动脉硬化、大动脉弹性下降,从而导致血压明显升高,出现常见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同时由于我国老龄化现象的加剧,
老年高血压
患者人数也越来越多;第二,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
中青年
人群
由于工作、学习或生活原因,精神压力过大,往往更容易出现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问题,从而导致血压升高;第三,在
青少年
中,由于热量摄入过多,更多的是因为引起代谢紊乱所导致的血压升高。以上是我国高血压患者最突出的 3 个特点
[3-4]
。
Q3:高血压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临床上,该如何对血压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王继光教授:
高血压是很多种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长期以来,我们将高血压分为继发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其他系统或器官相关疾病所导致的血压升高,如肾上腺、甲状腺、垂体、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这类统称为继发性高血压。但是,
绝大多数高血压是原发于循环系统的,包括血管、血流和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
—大动脉硬化会导致血压升高;盐摄入过多会导致容量扩张引起血流问题,从而引发血压升高;交感神经和 RAS 异常调控血管,也会导致血压升高。这些情况共同构成了高血压临床管理的复杂性
[5]
。
对于大多数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而言,可以通过治疗原发疾病有效地治疗或治愈高血压;对于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而言,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血压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因此,我们需要对导致血压升高的机制进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效的药物和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尽管各国高血压指南中用药推荐有所差异,但我国高血压指南一直推荐 5 大类(或 6 大类)降压药物作为单药治疗,其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β 受体阻滞剂在临床中应用的问题。
β 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推荐,是充分考虑了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生活方式迅速变化的特点。
此外,在联合治疗方面,也强调选择合适或优化的治疗方案,如在大多数指南推荐的 A + C/A + D 的基础上,
可以考虑钙离子拮抗剂 + 噻嗪类利尿剂(C + D)和钙离子拮抗剂 + β 受体阻滞剂(C + B)
等,这也是充分考虑了我国高血压患者发病机制的突出特点而给出的合理建议。
Q4:高血压引发的并发症及合并症,该如何进行管理?
王继光教授:
高血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慢性疾病,在发病过程中具有 2 个重要特点——
第一,造成靶器官损害
(如脑、心、肾、眼底等),从而出现各种临床并发症;
第二,常与其他疾病同时存在
,如刚才提到的代谢紊乱,它包括了四个方面,我们所知的高血压往往与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同时存在。当有这些合并症时,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会进一步升高。
因此,针对这类患者,尤其要强化血压管理,对降压药物进行更合理的选择和搭配;同时控制好合并症。
Q5:如您所说,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能帮助高血压患者血压有效、长期达标。那么,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如何提升心内科医生诊疗逻辑思维能力,助力临床患者更好、更早实现血压达标呢?
王继光教授:
高血压管理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能力建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升:第一,贯彻指南。对高血压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要以临床试验和研究证据为依据,学习和贯彻指南,规范化管理患者,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第二,建设发展技术平台。在高血压管理和控制过程中,要利用好所有的技术和药物,这样才能管理和控制好每一位患者,技术要与时俱进,药物也要更加规范和合理化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的两个要点,我们要坚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创新要始终贯彻到日常工作中,不仅仅是新药、新技术的创新,更包括新理念和新思路的创新,这需要更多的学术交流和讨论,为患者制订更好的治疗方案,包括各类学术会议中安排的案例讨论环节,各年资医师积极参与讨论。其实,一个案例往往牵扯到临床工作的各个方面,这种案例讨论有助于提升诊疗能力和学术水平。因此,我希望能在更加广泛的层面开展这类学术交流活动,促进高血压规范化管理。
近期,丁香园即将启动的「Beta 说」规范化诊疗教育项目
,就是很不错的学习平台,有助于提升广大心内同道的诊疗思维能力。同时,不同心内疾病领域的医师可以积极分享优质临床案例,促进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升,用临床「例」证,来「倍」护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