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无人驾驶产业在25天之内遭到轮番轰炸。这次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完整的无人驾驶生态系统的横空出世,这个系统有极大的可能颠覆现有的共享出行、整车制造和无人驾驶三大产业固有格局。
放出大招的是谷歌,这家全球市值第二高的科技公司,在无人驾驶领域憋了8年之后,终于按捺不住,释放出了杀手锏。
这是对此前百度“apollo”计划的回应,也是对数以百计试图挑战谷歌在无人驾驶领域霸主地位的新兴市场参与者的示威。同时,意味着无人驾驶产业竞争进入快速“淘汰赛”。数以几百亿美金计的研发费用,或将打了水漂。
美国时间2017年5月14日(周日)晚上8点左右,传媒行业著名的“灰色贵妇”——纽约时报爆出猛料:谷歌无人驾驶公司waymo与美国第二大打车软件Lyft秘密签署协议,共同研发无人驾驶汽车。
美国各大主流媒体记者随即结束休假,跟进这一爆炸性新闻的报道,消息顷刻间被带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
对这个新闻没感觉?那我们先来了解下这两家公司。
Waymo的前身,是谷歌X实验室孵化的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在去年12月13日,谷歌宣布将自动驾驶汽车项目拆分出来,成立了一个单独的公司,这家公司叫做Waymo。 “Waymo”这个公司名所代表的是“A new way forward in mobility”(未来新的机动方式)。
Lyft是美国第二大的打车软件,仅次于Uber,之前被Uber按着往死里揍,差点被揍死...在2015年年底,Lyft与滴滴达成合作协议,并获得了滴滴1亿美元的投资,现在滴滴在美国的业务“滴滴海外”实际上就是Lyft在运营。今年4月份,Lyft又获得了一轮6亿美元的融资。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先求一下眼睁睁的看着快被自己揍死的竞争对手Lyft满血复活的Uber的心理阴影面积。
为什么这两家公司可以走在一起?
2016年,对谷歌无人驾驶项目而言是糟糕的一年。多名核心成员陆续离职,7年积累树立起来的汽车界“无人驾驶技术颜值担当”的地位被特斯拉蛮横夺走。特斯拉的Auto Pilot功能几乎成了无人驾驶新代名词。
而谷歌很早就押注并巨额投资了Uber,然而在2016年,Uber已开始在匹兹堡试运营无人驾驶出租车队了,使用的却不是谷歌的无人驾驶技术!
Uber的这个行为让谷歌直接懵逼了:敢情这么多年养了个白眼狼,吃我的用我的,长大了就把我一脚踹了...
于是,谷歌震怒!
今年2月份,谷歌开始和Uber就无人驾驶的专利技术开始打官司。紧接着,谷歌选择和Uber最直接的竞争对手Lyft开始合作。
为什么这种打车软件公司,对无人驾驶技术提供方这么重要?
原因很简单,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最可能的三大核心领域是共享出行、货运物流和销售给私家车。
从时间进度上看,无人驾驶技术在共享出行和货物物流上的应用一定会比应用于在私家车上早。这么看来,谷歌可是在抢“未来新的机动方式”的第一张门票啊!所以,谷歌才会早早地投资Uber,才会在Uber劈腿后显得特别震怒!
但是单单如此,谷歌并不至于心急的与Lyft合作。毕竟谷歌的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是绝对领先的地位了。
特斯拉、沃尔沃、奔驰、宝马的无人驾驶技术,实现的是对车辆的自动控制,系统通过识别其他车辆、行人、路牌、道路线等信息,通过计算机运算后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判断,发出指令让汽车的机械和电子设备做出反应。
而谷歌的无人驾驶技术,已经进入到了另一个维度。
Waymo CEO 约翰·克拉夫西克
Waymo是谷歌的整个人工智能项目中的一环。在Waymo的技术负责人Dmitri Dolgov看来驾驶是一种社会行为,所以谷歌的无人驾驶技术除了能检测到行人、车辆、车道线、路牌障碍物等之外,还要能与行人、车辆产生互动:Waymo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能够理解路人、车辆的行为,然后做出反馈。
比如,当车前的骑车人伸出左手时,Waymo的无人驾驶汽车就能够明白他要左转,然后减速给他留出空间。
这是一部懂得交流沟通的机器,行为举止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谷歌的无人驾驶技术已经达到了可以在社会上大规模应用的临界点。
对于已经拥有这样技术水平的谷歌,即便Uber劈腿,它大可以慢慢的去物色下一个合作伙伴。促使谷歌加速与Lyft合作的,其实是另外一家公司。
这家公司就是咱们的大百度。
4月20日,上海车展上,中国搜索引擎巨头百度发布了无人驾驶领域的“阿波罗”开源计划。百度总裁陆奇宣布将已投入200亿人民币打造的汽车无人驾驶系统,免费开放给汽车制造商以及其他有需求的合作伙伴。
百度陆奇
百度这个计划的目标,是通过大规模降低无人驾驶应用门槛,让自己的技术快速应用和普及,同时获取大量数据反馈不断优化自己的系统,并加快占领市场的步伐,进而成为全球无人驾驶产业的霸主。
百度开放的内容包括:车辆平台、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云端平台。百度将开放环境感知、路径规划、车辆控制、车载操作系统等功能的代码或能力,并提供完整的开发测试工具。
这意味着在百度的帮助下,即便0基础的汽车制造商或技术服务商,也可以快速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自动驾驶系统。
要知道,为了获得无人驾驶技术,通用花了10亿美金收购Cruise;福特花了10亿美金收购Argo.AI;Uber花了6.8亿美金收购OTTO同时在匹兹堡投10亿美元;大众、丰田、宝马、奔驰在这方面的投入都是以几十亿美金计算。滴滴最新一轮55亿美元融资中会有很大一块用在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谷歌在无人驾驶技术上的投入,仅工程师的薪资这一项就已经达到了1.2亿美金。
百度的阿波罗开源计划一旦落地,则意味着上述公司在无人驾驶技术上的资金都打了水漂。
不得不说,百度这招确实很腹黑。于是把谷歌给逼急了。
25天后,谷歌与Lyft合作,除了谷歌需要寻找Uber劈腿后的另一个在共享出行领域的合作伙伴外,更是对百度阿波罗开源计划的回应。
而且,谷歌这一招很可能会要了百度的命。
一套完整的无人驾驶商业模式,技术提供+整车制造,只是完成了基础的产品准备,最终的竞争还是要落到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营和应用上来,要将产品大规模地卖出去,并持续产生大量的数据反馈。
百度的阿波罗开源计划一公布,百度立刻获得了包括北汽、奇瑞、比亚迪、一汽解放、福田等大量整车制造商的合作合同。
而谷歌所在的欧美市场,主要的整车制造商都在投巨资自己研发无人驾驶技术。所以,你看谷歌折腾了这么多年,只与菲亚特克莱斯勒达成了战略合作。
那既然主机厂不愿意合作,不如绕开主机厂,直接与共享出行运营商合作。
于是,Waymo现在与Lyft的合作,就像当初的Android拥有了HTC,快速打开了智能手机市场。只要这次能够将Lyft扶持起来,谷歌将会拥有整个共享出行市场。
按照Waymo的原计划,由克莱斯勒生产的无人驾驶汽车将会在2018年正式实现大规模的应用!如果按照这个时间点预估,那么Lyft的无人驾驶出租车队正式商业运营的时间点,很可能会在2018年,这个进度会比Uber的计划提前了3年,比刚刚与百度签了合作协议的一大票主机厂不知提前了多少,更不用提才拿到融资干这事儿的滴滴。
而且,在百度开源无人驾驶技术的背景下,谷歌这次和Lyft的合作也是免费提供技术,并且很可能会倒贴资源。这也是谷歌和Lyft如此快速的确立合作的原因:天上掉馅饼,并且是真正的皮薄馅儿大的馅饼啊!谁会拒绝?
而且,谷歌除了可以为Lyft提供无人驾驶汽车之外,还控制着Android操作系统,全球最大的地图系统谷歌地图,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
谷歌的这一招,很可能直接把百度砸了200亿人民币并且重磅推出的阿波罗计划打残。因为在共享出行领域前期的无人驾驶汽车使用的都将是谷歌的系统,同时为谷歌贡献大量的数据,提升谷歌系统的能力,并帮助谷歌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未来新的机动方式”的第一张门票,谷歌已经唾手可得。
于百度而言,唯一的机会就只有中国市场了,政策保护应该让百度还有些喘息之机,再加上大天朝确实钱多,但是绝对不会像阿波罗开源计划构想的那么宏大。
百度把自己的未来押注在人工智能,而无人驾驶是人工智应用里的第一个核心战场,因为这个战场离钱最近,如果百度的无人驾驶技术最终竞争失败,那么就真的很危险了。
谷歌这只老鸭,偷偷摸摸的把无人驾驶技术憋了八年,憋出了一枚咸鸭蛋,可能会一下子炸残一票公司。
正是因为无人驾驶技术未来无与伦比的可能性,导致了百度包括谷歌,在面向未来制定战略时,极其具有侵略性。同时让竞争变得异常残酷。
当有人有勇气将一个投入200亿元研发出来的东西免费开放出来的时候,就意味着这必然是一场重注之豪赌。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如果不能感受到如此凌厉的杀机和巨大的决心,显然不适合继续参与这场竞争。
任何一个领域当有大量的资本汹涌而入时,产业被快速催熟的概率将会大幅度提升。耳熟能详的领域包括,打车O2O,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新能源汽车,接下来就是无人驾驶。
在2016年,汽车企业的CEO们对未来进行畅想,针对无人驾驶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计划,他们认为将在2021年实现L4级别以上的完全无人驾驶能力,并投入共享运营。有的老总们壮了壮胆,提出了2025年实现无人驾驶的目标。
为此,全球范围内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已声称将在无人驾驶领域投入巨资。招募数以千计的软件工程师,AI科学家,去攻占汽车新兴科技的战略制高点。单个车企的投资数以几十亿美金计。中国的本土品牌长安汽车,也提出了一个面向2025年的200亿元的无人驾驶研发预算。
然而,当时间进入2017年的时候,全球无人驾驶研发进程表已经遭到了巨大的修改。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率先宣布,无论如何,将会在2019年实现L4级别的完全无人驾驶能力。
谷歌是潜行在水面下的怪兽,当人们都被他的技术天才离职的新闻所吸引时,他已在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投入了100辆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克莱斯勒大捷龙,进行共享出行服务的测试。随后,他们宣布将继续投入500辆大捷龙到无人驾驶的共享出行里运营。一共600辆的车队,已经相当于北京的一家中小型出租汽车公司的规模了。
按照waymo目前的进度,2018年无人驾驶汽车在共享出行领域投入正式的大规模的运营将成大概率事件。在此之前,唯一能够阻止谷歌的是政策和法规。但不要忘了,共享出行运营和货运不同,不需要跨州协调政策,搞定几个州或若干个城市对谷歌而言不算挑战。
百度的开源,以及谷歌在出行市场的跟进,其力度远大于当时滴滴与快的的补贴,必然的结果是大幅度降低人类拥有这项技术的成本,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这项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
在如此惨烈的竞争之下,更多的人一定是炮灰。
百度和谷歌在共享出行领域的重拳跟进,极大的可能将无人驾驶技术导入到“寡头竞争”时代。理由简述如下:
1、无人驾驶技术的盈利模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鉴于无人驾驶汽车研发成本非常高昂,原先硬件制造商设想的商业模式,增加硬件体验和附加值,再卖高价的可能已经非常低,唯一的不确定性是苹果。
鉴于无人驾驶软件拷贝已不能卖钱,这会让整车制造商的研发投入不能得到有效的补偿,后续的研发运维难以为继。整车制造商也不可能将自研的无人驾驶系统开源,提供给竞争对手使用,这将使得他们逐步被赶出市场。
像Android这样的平台运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研发投入极其高昂,而投资回报周期长,且羊毛出在猪身上。并不适合硬件制造商,或者小型公司参与。
2、AI和数据将大幅度抬升无人驾驶门槛。无人驾驶的突破是AI技术发展的结果。汽车硬件制造商,能够突破AI的门槛,在这个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可能性不高,也难以在这个领域培养出核心竞争力,树立起口碑。另外,鉴于百度以及谷歌的开源,他们将会获取更多的驾驶数据,进一步提升无人驾驶能力,与单一的汽车品牌在能力上拉开差距,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形成“马太效应”。
3、无人驾驶技术将会品牌化。因为无人驾驶不仅事关车辆本身以及车上人员的安全,且会影响到其他人员以及财产的安全,具有非常大的外部性。这种特征将使无人驾驶技术的品牌变得重要。任何公司或者个人,在采购的时候,一定会非常慎重地考虑该车的无人驾驶技术由谁提供。这将会使得出现“Intel Insider”这样的效应,进一步加剧集中。
如果这种趋势成立的话,就意味着全球范围内在无人驾驶产业几百亿美金的投资将会化作乌有。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2008年左右,形势就会看得更加清楚。那时,苹果刚刚推出IOS,全球范围内的科技企业都试图争夺智能手机OS的机会,大量有实力的公司,大量的科研人员,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这个领域,试图抓住千载难逢的市场机会。
这个市场上最终只有两家OS幸存了下来,一家是苹果的IOS,一家是谷歌的Android。截止上周五,苹果的市值为8130亿美金,谷歌市值达6500亿美金,分居全球市值排行榜的第一和第二位。
很难想象在15年以后,市面上还有15家无人驾驶技术品牌,如果还有3-5家,就属万幸了。
无人驾驶,已成为AI应用的第一个核心战略战场,同时也将是汽车、交通出行、互联网、通讯等重大产业的“天王山”,这里日益将成为一个竞争的“修罗场”和资本的“黑洞”……
来源:车叫兽、建约车评
编辑:Chaona
【 猜你想读】
▼
内部代号“NASA”,马云吹响中国互联网巨头进军高科技的号角 | 独家视角
推/荐/阅/读
▼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航天技术民用的新发展、新机遇》《新的社会形态将如何发生?》《浅结合、深结合与融合》《新常态下的“航天+”》《鼓励创新,也包容失败》《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商业航天倒逼航天商业化》《浅谈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概念》《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忧心》《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
大航天时代: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上)》《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下)》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社评文章:
《小卫星大跃进局面高烧不退 冲动背后深层原因剖析!》
《中国的商业航天怎么玩?软银+“一网”模式分析》
《产业观察:航天云网 荆棘路》
《混改,为商业航天和航天商业化打开的一扇窗》
《重磅!70亿的商业用户,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或可行?》
《伟大事业面前,唯年轻与狂热不可错过!》
《为航天设立远大目标!》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民用航天:航天梦想与现实的交汇》
《航天技术民用转化机制的两个范本:基于NASA和ESA的分析》
《构建中国航天技术转让机制的思考》
《航天技术改变人类生活:从肌肤保养到太空育种》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email protected]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dingyue@yinhexi.la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