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乡村与城镇建设
住建部《小城镇建设》杂志社官方新媒体平台,村镇第一科普平台!我国村镇建设领域权威政策宣传与学术交流平台!《小城镇建设》杂志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会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东北人的第二故乡,已经不是三亚了 ·  昨天  
广西市场监管  ·  一周市局动态(下) ·  2 天前  
广西市场监管  ·  一周市局动态(下)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乡村与城镇建设

冯奎:大规模的逆城镇化尚未到来,城镇化仍是主导趋势

乡村与城镇建设  · 公众号  ·  · 2018-05-23 20:59

正文

------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冯奎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出现农民工返乡现象,还有些企业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赴农村投资。有些研究者或者观察家把这些迹象归结为逆城镇化。对于这些新迹象,有必要认真观察。但是 把它归结为“逆城镇化”,甚至认为这会是一股趋势,则有待商榷。


从制度设计上,中国其实没有逆城镇化的“大路”可走。农村人可以进城,特别是随着新型城镇化措施的不断推进,相当数量的中小城市对于农民工进城已经没有了门槛。但反过来, 城里人要想获得农村户籍,成为农村人,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参照城镇化的定义,能算作逆城镇化的人口其实并不是很多。进城生活就业6个月以上,才可以统计为城镇化人口。按这样的定义推理下来,逆城镇化就应该是城市人口到农村生活、就业一定时间(比如半年)。这样来看,偶尔到农村去度假,或者到农村投资并且在农村生活一段时间的企业家,都根本称不上是逆城镇化。


城镇化下一步发展方向是城市群化, 更多的人口将集中到都市圈、城市带等城市群里来,核心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获得了不同意义上的发展机会。随着行政壁垒与要素流动障碍的消除,核心特大城市在更大的范围内吸引人口;其他各类中小城市依据特色发展的定位也能吸引到一定人口。在此过程中,各类城市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实质上属于城镇空间的优化,属于深度城镇化的内容。


美国1920年的城镇化率超过50%,开始迈向城市型社会。此后多年,美国发展的趋势就是向都市圈化发展。中国的城镇化率不到60%,远未达到高度城镇化的状态。但随着交通、通信等条件的改变,一些城市人口的生产与消费行为有离开城市、特别是城市中心区的迹象,这需要重视与研究。但 大规模的逆城镇化没有到来,城镇化仍然是发展的主导性趋势。


当前讨论逆城镇化,有两个现象要特别注意。第一个是一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承载力有限,农民工及其他外来人口难以立足。这时候逆城镇化的理论,刚好为这些城市的决策做了一个支撑。


另外一个现象也要引起特别重视。近年来,三四五线城市出现了房地产过度开发的现象;一些乡村也有各类开发热,特别是房地产热的苗头。有些机构说,未来大城市与乡村之间将会展现出一条人口流动的趋势线。他们的理论支撑,主要就是所谓的中国出现了逆城镇化。


总之,中国的区域与城市分化已经非常严重,在一些大都市区域,逆城镇化的迹象值得关注。但是 中国的制度设计以及发展现状都表明,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逆城镇化潮流。 我们要高度重视的是有些逆城镇化假象,避免误判形势导致损失。


作者:冯奎,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

来源:环球时报


电话 :18810502639(微信) Q群 :256034089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