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最近,美国商务部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出口芯片的消息引发了国人极大关注和热烈讨论,习总说: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有自力更生。那么,同为高精尖技术的卫星技术,在我国又如何呢?
人造卫星按用途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应用卫星是目前商业领域发展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在轨运行卫星约170 颗,数目已超过俄罗斯,但仍远低于美国。
2016全年中国实现航天发射22次,与美国并列世界第一,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
预计到2020年,我国在轨卫星数量将超过200颗,约占全球在轨卫星总数20%,年均发射数量30次,占全球发射数量30%。此外,我国已为国际用户实施了国际发射39次,发射卫星46颗,对委内瑞拉、泰国等国实现了整星、整平台出口。
我国已基本形成全方位应用卫星体系
我国已拥有对地观测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卫星、新技术试验卫星和空间探测卫星等多种类型的卫星,基本构成了全方位的应用卫星体系,为卫星应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5年,中国还将发射约120颗卫星,包括通信卫星20颗(占比17%)、遥感卫星70颗(占比58%)、导航卫星30颗(占比25%)。
1
、对地观测卫星
“风云”、“海洋”、“资源”、“高分”、“遥感”、“天绘”等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进一步完善。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已形成极轨卫星上/下午星组网观测,静止卫星“多星在轨、统筹运行、互为备份、适时加密”的业务格局;“海洋二号”卫星实现对海面高度、海浪和海面风场等海洋动力参数的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综合观测;“高分三号”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分辨率可达到1米,“高分四号”是中国首颗地球同步轨道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此外,采用星箭一体化设计的“快舟一号”、“快舟二号”成功发射,提升了空间应急响应能力。
2
、通信广播卫星
全面推进固定通信、移动通信、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建设。
“亚太”、“中星”等系列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固定业务卫星通信保障体系基本建成,覆盖中国国土及全球重点地区。
高通量通信卫星(HTS, High Throughput Satellite)发展迅猛。
随着高通量有效载荷的逐步成熟,以及新型通信卫星公用平台研制进程的加快,单星容量更大、承载比更高的HTS将得到进一步应用。相关项目正结合国家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工程、“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工程等积极推进。系统建成后可实现面向重点区域、兼顾全球的宽带卫星信息系统,助力“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
3
、导航卫星
北斗二号系统全面建成,完成14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组网,正式向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同时,北斗全球系统建设也在顺利推进。
4
、新技术试验卫星
“实践九号”系列等技术试验卫星成功发射,为新技术验证提供了重要手段。
5
、航天发射场
2016年6月,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执行航天发射任务,标志着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绿色生态环保、技术创新跨越的新一代航天发射场正式投入使用。酒泉、太原、西昌三个发射场进行适应性改造,基本形成沿海内陆相结合、高低纬度相结合、各种射向范围相结合的航天发射场布局,能够满足载人飞船、空间站核心舱、深空探测器及各类卫星的发射需求。
制约我国卫星发展的主要矛盾
中国卫星的结构性缺失明显:
科研型卫星比美国略多,应用型卫星数量远远不够
,特别是在通信、导航和遥感监测方面,分别只有美国的7.6%、50%和33%。
我国在航天商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
、资金短板
作为“高精尖”技术产业,航天产业的直接/间接回报都十分丰厚。但面对数千亿美元体量的市场,巨额的投入对于民营航天创业型企业来说,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2
、技术短板
航天产业以科技为支撑,技术的先进与否决定着企业市场份额的大小。
目前我国在火箭运载能力、卫星系统寿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相较国外航天市场的蓬勃,无论是国内航天领域的传统巨头,还是新兴的民营企业,在设计、制造、运营等方面都缺乏竞争优势。
卫星及应用产业的发展依然受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制约,更广泛的应用需要建立在关键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与创新之上
,包括电推进技术、多功能结构、微机电系统、一体化设计、先进存储器、计算机软件技术以及轨道控制技术等。随着技术的不断攻克,卫星在军事国防、国民经济各领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3
、其他短板
航天商业化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竞争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我国卫星产业聚焦转型发展
经过六十年的建设,我国空间基础设施发展已基本建成完整配套的航天工业体系,卫星研制与发射能力步入世界先进行列,资源、海洋、气象、环境减灾等遥感卫星已具备一定的业务化服务能力,固定通信广播等卫星通信基本保障体系已建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提供区域服务,卫星应用成为国家创新管理、保护资源环境、提升减灾能力、提供普遍信息服务以及培育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手段。
我国空间基础设施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技术能力从追赶世界先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服务模式从试验应用型为主向业务服务型为主转变,行业应用从主要依靠国外数据和手段向主要依靠自主数据转变,发展机制从政府投资为主向多元化、商业化发展转变。
统筹建设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刻不容缓。无论是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的广域精细化应用,还是满足民生领域的高品质普遍信息服务和信息消费的迫切需求,都高度依赖于持续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发展。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加快统筹建设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提升我国航天产业竞争新优势的要求日益紧迫。
健全完善航天多元化投入体系。《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在保持政府对航天活动经费持续稳定支持的同时,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通过市场化、商业化、企业化的运作方式,用好我国的170 颗在轨卫星。对私营资本、社会资本、多元资本包括境外资本,持支持鼓励的态度。并特别提出,商业火箭和卫星的研制、设计以及关键材料、单机,都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
责任编辑:雷蓉
王依凡,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战略咨询部,行业研究员。
齐莹菲,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战略咨询部,行业研究员。
卫星制造业发展概况及产业链分析
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业产值破20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