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得福学盟
致力于为中国年轻父母传播华德福教育理念,将更多有价值的教育故事分享给大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镇江发布  ·  2025年研考国家线发布! ·  10 小时前  
镇江发布  ·  2025年研考国家线发布! ·  10 小时前  
福建教育微言  ·  福建省启动高校毕业生培训直通车 ·  19 小时前  
福建教育微言  ·  福建省启动高校毕业生培训直通车 ·  19 小时前  
黑龙江省教育厅  ·  解码《纲要》⑩ | ... ·  2 天前  
黑龙江省教育厅  ·  解码《纲要》⑩ | ... ·  2 天前  
魁北客传媒  ·  魁北克公立CEGEP男生毕业率比女生低13% ... ·  3 天前  
魁北客传媒  ·  魁北克公立CEGEP男生毕业率比女生低13%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得福学盟

了解孩子如何从模仿到自律

华得福学盟  · 公众号  · 教育  · 2019-03-18 15:35

正文

什么是纪律?它与我们所说的“孩子的天性是模仿”有何联系?孩子热爱模仿,他们看见成人做什么,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做什么。他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周遭的生活中,重复成人的话,模仿成人的行为,唱大人唱给他们的歌。在鲁道夫·斯坦纳看来,这种模仿绝不是单纯地学习各种行为,它们进入孩子更深的内在,影响孩子的消化过程,影响他们内在器官的发育和功能。


模仿和自律

处于模仿阶段的孩子会吸收周遭环境的每个方面,变成自己内心深处意志的萌芽,所有这些都发生在意识层面之下。
自出生以来,孩子就受到父母以及周围其他成人的强烈影响。成人在孩子面前所做的事情决定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如果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有一些事情定期重复,这些事情就会变成习惯。孩子本能地去模仿大人,模仿他们所看到的一切,就像我们大人看见别人打哈欠自己也会情不自禁跟着打哈欠一样。
这告诉我们,要让孩子遵守纪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孩子周围的成人要进行自我教育。埃里希·嘉伯特(Erich Gabert)在《教育与青春期》(Education and Adolescence)一书中对老师们说:
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暗暗跟随着老师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老师自己能取得多大进步,学生就能取得多大进步,教育就是这样发生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是一体的,认识到这一点,老师就不会觉得难以胜任自己的工作。问题不在于我们已经走了多远,可以取得多大成就,而在于我们是否在不断努力。我自己能够收获多少,就能给予孩子多少。
在《童年的王国》(The Kingdom of Childhood)一书中,鲁道夫·斯坦纳指出,孩子在七岁前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者。如果有人对着孩子或当着孩子的面发脾气或暴怒,这个暴怒的图景会深深进入孩子的内心,由此产生的内在图景会进入孩子的血液循环、呼吸和新陈代谢,所有这些结果——在斯坦纳看来——会一辈子留在孩子身上。我们在孩子面前所做的一切都会深深植入孩子的内心。责骂、威胁和喊叫不能帮助幼儿建立规矩,实际上,这些方法会减弱他们以后面对生活的能力。这些体验带给他们轻微的害怕,如果害怕经常发生,孩子们就会树立起屏障来保护自己。他们的心灵变得坚硬起来,我们会发现似乎很难进入他们的内心。
如果我们对孩子说教,他是不可能听进去的,因为他一定会树立起一道屏障来对抗我们传递出来的怒气。这道屏障使他无法思考我们传达给她的信息。他学到的是表达怒气,远离他人,并对那些让他不高兴的人说教。


清晰的信息和有限的选择

我们和孩子的交流要简单明了。如果我们以提问的方式要求他们,就造成了混乱。“把你的衣服挂起来怎么样?”或者,“现在,你能把衣服穿上吗?”或者,“你愿意把鞋子穿上吗?”这种说话的方式实际上是在暗示,他们可以选择服从我们的要求或不服从。当我的儿子大约6岁的时候,我体验到这种不明确的说话方式的后果。一天我对他说:“难道你不愿意打扫你的房间吗?”他变得非常烦躁:“如果我说不,你会对我生气。”
几年前,在学校放假的时候,我听到了另一种类型的含糊问话。一位妈妈对大约两岁的女儿说:“你想在这里吃饭呢,还是回家吃饭?”小女孩没有回答,妈妈再说一遍,“你想在这里吃饭呢,还是回家吃饭?”小女孩仍然没有回答。父亲询问怎么回事,妈妈告诉了爸爸。爸爸接着问:“你想在这里吃饭呢,还是回家吃饭?”小女孩开始哭泣。妈妈说:“她累了。我们回家吧!”很明显,要求孩子为全家做出决定,使她感到负担太重。
同样,当我们问小孩子想吃什么,他们的感受就像我们走进一家餐馆,面对琳琅满目的菜单。这种时候做决定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甚至对成人也是一样。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住在宾夕法尼亚的匹兹堡市,每次路过宾夕法尼亚的付费公路时,我们习惯把车停在霍华德餐馆门口。孩子们通常要吃冰淇淋,尤其天热的时候。我问他们想要哪种口味的。餐馆的广告上写有28种不同的冰淇淋,每次进餐馆后,儿子保罗都要听我念28种冰淇淋的名字。那么多的选择一定把他弄晕了,最后他总是说:“我想要香草味的。”
询问孩子想穿什么或想做什么,在孩子内心会产生一种类似的感觉。我们过早地呼唤出孩子个性中“我要”的部分。他们越来越意识到他们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当他们吃饭、穿衣、上床或和妈妈一起去商店时,“我要”变成了他们词汇的一部分。一些社会问题就是由此而来的。在超市,我们都亲眼看到过或亲身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我要”饼干;“我要”糖果;“我要”那种赠送玩具的麦片。
长远来看,给予孩子选择孕育了自我主义:他们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需要不敏感。给幼儿提供过多的选择,就像给他们的心灵投放了一剂毒药。孩子们长大以后也许就不想做生活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作业、家务劳动,或花园里的杂活。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冲突,有很多都是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养育模式直接导致的。这种投其所好的方式,只会令孩子没有安全感和永不满足。


有魔力的词:可以

有一个魔法词,不专制不纵容,对孩子很有效。这个词就是“可以”。“你可以把外套挂起来。”它不包含任何需要孩子回答或可能被孩子忽略的问题。“可以”这个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拥有特权。“你可以把靴子放在垫子上。”
我也曾听家长对孩子说“你可以把外套挂起来”,可接着又加上一句“好吗?”,一下子力量就减弱了。这是为了让一个似乎很苛刻的要求听起来柔和一些吗? “好吗”是什么意思?如果不好,是否意味着孩子不必去做了?孩子到底是可以选择,还是不可以?这会给孩子造成混乱和不安全感。当孩子知道父母、老师和看护人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他会觉得安全。
我们幼儿园里的一个女孩的妈妈给我讲了下面的故事。一个深秋的早晨,她正准备带着两个孩子去学校,和往常一样忙乱地用早餐、打包午餐、提醒孩子们需要快点走,不然会迟到。因为夜里明显降温,妈妈告诉女儿要穿上毛裤。女儿抗拒并开始争吵。由于感觉时间紧迫,妈妈让步了,但把毛裤夹在胳膊下带着。
很快汽车从家开出去了,妈妈听到女儿在后座上轻声抽泣,就问怎么了,小女孩说:“我冷。”
可以想到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我告诉过你外面冷,你要穿上毛裤,”妈妈回答道,“你就是不听我的!”
小女孩刚开始没吭声,过了一会儿她说:“可你是我妈妈,你应该知道怎么做对我最好。”妈妈把车开到路旁,帮女儿穿上了毛裤。
斯坦纳在这一点上说得更深入,他说对孩子伤害最大的,莫过于给孩子一个指令,告诉他必须做什么,然后又改变这些指令。他指出,成人不清晰的思想会给孩子造成混乱,现代文明社会有这么多成人患所谓的神经疾病,其根源就在于此。斯坦纳说这些话是在1923年!
如果我们告诉孩子可以做某事,或不可以做某事,孩子却大发脾气,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如何回应对孩子最好呢?如果我们保持平静、安静而自信,孩子会吸收这种态度,再次恢复稳定。如果我们努力做到自律,孩子会吸收我们的态度,一切会恢复和谐。如果我们对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们我们为什么要他们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就会过早地唤醒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智力,将他们过早地从童年的梦幻世界中拉出来。通过模仿,他们开始反过来和我们讲道理,而且会非常擅长此道。鲁道夫·斯坦纳认为,只有在孩子将近五岁的时候,才可以唤醒他的是非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