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博物馆举行了
“金石筼筜——金西厓竹刻艺术特展”
开幕仪式,在金西厓先生后人的见证下,这一倍受竹刻与文玩爱好者关注的展览正式揭开了序幕。
金西厓
出生于南浔望族,毕业于上海圣芳济学院。其竹刻作品继承了清代中期以来杭嘉湖地区浙派文人竹刻的优良传统,堪称
浙派竹刻
的殿军;长年寓居沪上,与海派书画篆印诸大家时相过从,沾溉极深,又使他成为
海派竹刻
的中流砥柱。正是
江南文化
一例丰富生动的体现。
2019
12.7
→ 2020
2.23
9:00 – 17:00,16:00后停止入场
免费开放(每周一闭馆,国定假日除外)
每日限流8000人(额满为止)
上海博物馆四楼第三展厅
今年是金西厓先生去世四十周年,明年则是其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为纪念这位杰出的竹刻艺术家、理论家,上海博物馆特别举办了这次跨年展览“金石筼筜——金西厓竹刻艺术特展”。
展览包含展品共计163件(套),以竹刻作品为主,还包括木雕、绘画、印章、拓本、名家题跋、档案资料等与其艺术生涯有关的文物。
本次展览是建国后首次举行的金西厓竹刻艺术专题展,通过系统展出金西厓的作品,全面展示一代竹刻大家的创作面貌和艺术成就,也为弘扬
当代江南工艺文化
提供重要的实物范例,并推动今天对竹刻这门独具中国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特色之艺术的学术研究与传承实践。本次展览以
上海博物馆馆藏
为主,另向
湖州市南浔区档案馆
借展了珍贵的档案资料。
金西厓(1890—1979),名绍坊,字季言,西厓(一作西崖)其号,以号行。
出生于南浔望族,毕业于上海圣芳济学院,后任土木和桥梁工程师。受兄长名画家金城和竹刻家金东溪的影响,金西厓在从事社会工作和打理家族事务之余,致力于竹刻的创作和研究,青年时期便在竹刻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功。他精通竹刻工艺中几乎全部的平面雕刻技法,也能雕刻木、牙、石等材质。
在竹刻艺术史上,金西厓可称后期文人竹刻集大成的人物,他继承了清代中期以来杭嘉湖地区
浙派文人竹刻
的优良传统,十分重视作品格调的书卷气和讲求刀法上的金石味,堪称浙派竹刻的殿军;长年寓居沪上,与海派书画篆印诸大家时相过从,沾溉极深,又使他成为
海派竹刻
的中流砥柱。
在金西厓的作品中,有很多是与其长兄、著名书画家
金城
(1878—1926)合作而成的,
“拱北画,西厓刻”
已成为其竹刻创作中最具特色的作品。
他除了留下数百件竹刻精品供后人欣赏、观摩和学习外,还深入进行
理论探索
,撰写了有史以来第一部对竹刻进行全面论述的著作
《刻竹小言》
,奠定了今天研究竹刻艺术及其历史的学科基础,在全面总结竹刻历史与工艺的基础上为竹刻艺术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真知灼见。他的艺术成就无论生前身后都广受赞誉,而足称盖棺之论的是启功先生
“于五百年来竹人之外独树一帜”
的评价,就理论建树而论,五百年来竹人中亦只此一人,堪称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竹刻艺术家和最重要的竹刻艺术理论家。
展览中,金西厓的作品分为两大板块展出。
第一板块名为
“清风珍一握:西厓所刻扇骨”
,共85件作品,扇骨材质以竹为主。金西厓的竹刻创作即以扇骨雕刻为主。据其自定刻竹目录手稿所载,总计436件作品中有扇骨383件,接近九成。早的创作于1920年,其年方过而立,晚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其年已过七旬。雕刻形式多样,无论阴文、阳文、留青,或则深刻、浅刻、毛雕,皆达到很高水平。他尤其擅长运思,灵活选择不同刻法表现书画墨稿的笔墨趣味和艺术意境,刻成之作往往较墨本更耐人寻味,是极为成功的二度创作。在名手辈出的民国艺坛上,金西厓以高华、清雅、朗润、平正的扇刻风格独树一帜,他在扇骨雕刻上取得的成就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竹刻艺术的代表人物。
第二板块名为
“与世相媚玩:西厓所镌文玩杂器”
,包括臂搁、笔筒、手杖、印规、印章和象生小件,共57件作品,材质涵盖竹、木、石等。在扇骨雕刻之外,镌饰各类竹制文玩器物如臂搁、笔筒、印规以致烟筒、手杖,也是金西厓竹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品或为自用自赏,或以馈赠友朋,虽然总数不多,但无不浸透着作者的心血。金西厓的雕刻技艺是多方面的,除了竹材,他也雕刻木、牙、石、陶,又能篆印、琢砚。在经其甥王世襄整理的《刻竹小言》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西厓对复兴我国竹刻艺术的思索与呼吁。
由金西厓家属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
《金西厓刻竹拓本》
原件与捐赠给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档案馆的
《金西厓刻竹目录》
,这两件重要的资料在展览中也首次得以公开。拓本一套十二册,收入金西厓自选作品四百余件,以扇骨为主,另有臂搁、笔筒、砚台及所刻印规、烟杆、手杖诸铭等,均为金氏手自毡拓。每册首尾有同时名家所题签、辞、诗、跋文等墨迹。该套拓本基本上囊括了金西厓的主要作品,是研究其艺术的重要资料,也是鉴定金氏作品的主要依据,弥足珍贵,不仅能从中查到金西厓竹刻作品的创作时间和去向,还可以了解到他的艺苑交往,是研究金西厓竹刻作品和创作生涯的第一手资料。
本次展览还展出上海博物馆所藏
《尹椿、潘振镛绘金绍坊先生二十八岁小像轴》
和
《吳徵绘西厓锲简图》
这两件反映金西厓交游的重要画作。《尹椿、潘振镛绘金绍坊先生二十八岁小像轴》作于丁巳(1917)春日,由尹伯荃画,潘振镛补景。图中所绘人物衫袍颀长,丰姿隽爽,目光如炬,意气风发,精致中不乏儒雅。其闲坐庭中,手展书卷,与翠竹、萱花为伴。褚礼堂《竹人续录》称其“擅书画,精鉴赏,并工竹刻,日夕奏刀,无间寒暑。三年中刻扇骨至三百余枋。”吴昌硕言其“精画刻,业业孜孜,无时或释。”画面所描绘的正是西厓早年日夜精研竹刻时的形象。《西厓锲简图》作于丙寅(1926)冬月,画家用理想化的手法表现金西厓开展竹刻竹刻创作的场景,笔墨滋润、设色雅致、气息清远。吴昌硕为题引首,卷后依次有陈三立、谭泽闿、袁思亮、周达、庞元济、朱孝臧、刘锦藻、章钰、金兆蕃、高振霄诸人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