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出生长大,家里是很普通的人家,城市贫民。我小时候住的那个地方叫西安门。在李连杰演的黄飞鸿电影《狮王争霸》里面就提到西安门。熊欣欣饰演鬼脚七,他说:我是西安门大街车夫头儿!我一听激动坏了。又听梁宽说吃十二海鲜饺子,北京哪有海鲜饺子啊,我小时候从没听说海鲜。
西安门就在府右街那儿,我住的那条胡同叫惜薪司,你听这名儿,就是给皇上家管柴火的部门儿,所以我们那个地方也叫皇城根儿。惜薪司马路对过儿就是著名的西什库教堂,经常就看见一个红脸红鼻子的神父出来了。所以夏天吃完晚饭,我们可以遛达到北海,也可以遛达到天安门,或者逛西单、西四。我们家的那个后墙,跟国务院的后墙是一堵墙,墙那边就是国务院。现在整个儿惜薪司那片儿都不存在了,都变成国务院了。
我四、五年级之前最喜欢干的事儿是跳皮筋儿,也包括跳绳儿。我自认为我跳绳儿还是相当行的,可以一直连续跳双摇编花儿。编花儿就是双手交叉跳过绳子。双摇是跳起一下绳子绕两周,带编花儿就是一下儿是正常绕,一下儿是交叉的。我跳得最好的是皮筋儿。任何最高难度的花样儿我都精通,那是绝对的大拿,北方话就手拿把掐。分拨儿的时候两边儿人都抢着要我,或者我和其他的好手儿当成种子,安置在两拨儿里。跳皮筋儿一般是两个人在两头抻着皮筋儿。那时候我们有一种跳法,两个人把皮筋儿举过头还多一个胳膊,得把腿抬到最高还得蹦着才能勉强勾到皮筋儿。我个子并不高,但是我那个劲头儿足得啊,都能飞起来咬人。我听我妈说,怎么我睡着了腿还一动一动的,一琢磨,敢情是做梦跳皮筋儿呢!
三、四年级,自从我有了竖笛、口琴、小钢琴、电子琴后,就迷上音乐了。当然后来也有了音乐的书籍,大大小小的歌本啊、乐谱啊、音乐故事、音乐辞典什么的。无论是唱歌、跳舞、乐器,我都爱。上初中的时候,第一节音乐课,我感觉我遇到了一个特葛的音乐老师,就像是文革时受到迫害的小知识分子,心怀理想,满腔热忱,但是狰狞的脸上又写满了愤懑,穿一件蓝布褂子,又旧又破,戴一副旧文人的黑框眼镜,说话一板一眼,较真儿,自信。于是我觉得,他肯定是有水平的。他一上来就问,喜欢音乐也有不同的程度,咱们班有没有特别特别热爱音乐,就是那种没有音乐我就不能活的同学,请举手!我就举手了。然后环顾一周,就我一个人。他说:噢你,你这么热爱音乐,那你就是课代表。于是我当了音乐课代表了。哈哈。
我从小到大没上过兴趣班、培训班、学习班。厚朴是唯一一个。我小时候那会儿这种班还很少,我都没听说过。一直到高三,我才清晰的意识到,我真的喜欢音乐。后来上大学、出社会,走进了更大的世界,接触了更多的音乐类型,比如京剧、昆曲、评剧、广东粤剧,曲艺啊,比如单弦岔曲儿啊、大鼓啊、南音啊,各个流派的吟诵啊,我都喜欢。其实我就是对声音感兴趣,对声音敏感。带声音的我就喜欢,不带声音的,就差点儿。其实我爸妈都特别爱好音乐,年纪越大越喜欢。我爸喜欢古典音乐,我是跟着他听歌剧长大的;我妈什么音乐都喜欢,我喜欢京剧,喜欢时代曲,喜欢宫廷舞曲,多少受了她的一点儿影响。
人是靠希望活着的,是靠兴趣活着的,是靠回忆活着的。我以前在公司有个小组长,也是我们学校的,比我小五岁。她说:如果一个人什么爱好都没有,那你跟他交往就要悠着点儿了。我后来才知道,这是学的张岱。张岱在《陶庵梦忆》里说的: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话说得挺对。没有任何爱好的人,要么就是一心往钱眼儿、仕途里钻,要么就是活得没神了、木头人。我爸妈虽然也爱,但是我不跟他们住一起,交流很少,而且我爸一向认为只有读书高,我妈认为啥挣钱学啥。所以我就跟我爷爷说了。哈哈。我记得特清楚,有一天吃完晚饭,我们爷俩去遛弯儿,到西四一家冷饮店去吃冰霜。说到这里,我意识到,我的身体就是这么完蛋的。那时候这种店刚刚出现。过去都是很讲究的,冰霜是淡淡的草莓味儿,里面有少许牛奶,绵密细腻,一球一球的,㧟出来放在瓷碟子里,用小勺一点儿一点儿细品,我觉得比冰激凌好吃。我就跟他说:高考报名我想学音乐,我以后想唱歌。他说:那不行,唱歌首先得长得漂亮,你行吗?于是,我后面的人生就成了一个被考学耽误的音乐爱好者。哈哈哈哈。
我上大学就读的是国际经济学专业。那之前我一直住奶奶家,家里的书是我两个叔叔的,一个偏文史哲,一个偏文艺虚构。因为他们经历过现在网上叫文化大改变,整个社会没有文化,没有书念,没有学上,甚至他们都无事可做,人就是没有什么就想要什么,所以他们对书有一种溶入在血液里的执着。他们俩所有的钱都用来买书了。尤其是赶上80年代文艺大复兴的时候。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我每天睡觉的地方就在书柜前面,我躺下就只能看见里面的书,准确的说是书脊。所以我最熟悉的其实是书名、作者、出版社。有好多作家学者,虽然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但在我这儿,都先混了个脸儿熟。哈哈哈哈。
书非借不能读也。我小时候有大把同学,家里没有书,所以每天很积极的去图书馆借书,或者想方设法从各种渠道搞书来看。当然咱不管是什么书了,看小说也好,看闲书也好,总之越没有越起劲。可是问题是,他们想找的书,我们家都有。有个同学说,羡慕我两点,一个是什么书都有,一个是太自由没人管,想干嘛干嘛。什么金庸古龙,我们家都是全套儿的。其他人文类的书,文艺类的书,都很全。所以我看书就没有那么那么多。
我小的时候,每天跟我叔叔在一起,他是社科院的研究员,不用上班。所以他每天教我背古诗、背古文,一天必须一篇。我记得有一天,那一篇怎么也背不下来,他就说,吃完饭咱上北海遛弯儿吧。然后这一路上就一句一句的跟着念,回来就会了。后来长大了工作了,遇到了挫折,又去看古人的著述,真的获得了力量,慢慢走出人生的低谷。
我个人觉得读书本身和是否有助于你的工作没有太多必然的关系,或者说,起码也得看什么工作。如果是学术研究类的工作,那有可能有一点儿帮助。绝大多数的工作,能否成功,或者能否做得好,我认为读书本身起不到什么作用,是否有“副作用”,那就不好说了。当然那些能直接帮助到工作的书并不是我们这里说的读书。我们这里说的读书是让你本身变得更美好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