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美女主播的新闻播报↓↓
以下内容来自品玩(PingWest)
最近几天,中文互联网上最专业的影评网站“豆瓣电影”成为电影界激烈讨论的对象。
在美国,也有这么几个和豆瓣类似,跟电影有关,主流网民经常访问的网站:
专业存储电影信息兼职打分的IMDb(Internet Movie Database互联网电影数据库)、创立快二十年几经易手的烂番茄(Rotten Tomatoes)、专业网络购票副业打分的“美国版猫眼”Fandango,以及专门聚合书籍和视听出版产品批评意见的Metacritic。
那么,它们是怎样工作的呢?
现在市面上有一个比较流行的IMDb加权分计算公式,大概长这个样子:
v=投票人数,实际上是经常投票的人数,也即IMDb活跃用户投票数
m=进入IMDb Top250榜单所需的最小票数
R=该电影的平均分(分数相加除以人数)
C=IMDb数据库所有电影的平均分
这是在统计学上公认比较科学的贝叶斯算法实例。但需要明确的是,
这个公式只是维护Top250电影榜单的时候使用,并不是每一部新的电影打分都使用这个方法。
平常,IMDb的用户可以用1-10颗星来打分,最后IMDb会计算出一个加权平均星数作为得分。
但是,为维护评分的公正,这个日常评分的计算公式仍然是无法公开的秘密——可知的是,结果依然是加权分,使用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但是由于算数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IMDb也设计相应的过滤机制。
很明显,
IMDb得分是一个普通观众打分的结果。
和美国总统大选有全民投票和选举人票一样,IMDb在公正和全面的同时,还想追求专业,体现电影人的意见。于是在“Ratings”的 后面,还有一个百分制的“Metascore”。
这第二个得分又是怎么来的呢?这要提到Metascore的来源Metacritic。
Metacritic是一个出版物专业批评聚合网站,1999年成立。
最早从书评起家,现在的Metacritic的批评对象涵盖音乐专辑、电影、电视剧、电子游戏等视听出版物。注意,重点在于“专业”二字。
首先,
Metacritic为电影打出的Metascore是从主流媒体和专业影评机构的影评人聚合而来,这是它和IMDb评分最主要的不同。
影评人和他们供职的机构,大多在影评方面有公信力,比如《卫报》、《纽约时报》、《滚石》、《好莱坞记者》,《时代周刊》和NPR等这样的大报和电台,都是可以参与Metascore计算的专业影评来源。
但是并非每个机构和影评人都会自己给出一个准确的分数。
实际上Metacritic是这样做的:
来源有分数用来源分数;来源有星数大概换算成百分制的分数;如果来源的影评只有文字没有评分,他们自己找人去阅读影评,然后根据读完的感受自己给一个分,然后再用这个分拿去计算……
虽然这样计算出的Metascore,看上去不是特别能够准确和真实的体现批评家的感受,但是至少这十几年过来Metacritic没怎么被质疑过。尽管如此,
Metacritic在Metascore之外还是设立一个Userscore
——不会展现在一部电影的页面上,用户投票的工具会直接放在Metascore的下方,给用户一种投票就可以影响得分的错觉(详见下图)。
Metascore采用百分制,Userscore打分采用十分制。
烂番茄创立于1998年,一直致力于提供具有公信力的电影打分。
烂番茄没有评分!必须明确烂番茄采用的评价系统叫做Tomatometer,
一般翻译成“新鲜度”。一部电影的新鲜度,同样是由专业的影评意见所决定的。
在烂番茄上影评人不打分,也不给星,只能给出Fresh和Rotten两种标记,分别代表推荐和不推荐。
如果超过60%的影评人推荐一部电影,电影的新鲜度就会整体为Fresh,旁边有一个百分比显示新鲜度,也即具体多大比例的影评人推荐;如果超过75%的影评人推荐,新鲜度就会变成“Certified Fresh”;但如果给Fresh的影评人低于60%,电影就只能得到那一坨绿色的烂番茄。
和Metacritic一样,
烂番茄也需要确保用户的意见能够得到体现,于是又设定一个Audience Score。
这个观众分数采集来源是观众打星,但最后体现出来的所有打出3星半以上的用户比例。
用打好评的影评人/用户占总影评人/用户人数的比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值来评价一部电影,是烂番茄和其他影评网站在本质上的最大区别。
它突出的是人群对一部电影持有的主流观点,而不是用一个无法让每个评价者都感同身受的数值。
这个设定让烂番茄获得相当高的信誉,但也不是所有粉丝都能接受的。比如今年的美国大厂烂片代表作《自杀小队》的粉丝,就被糊一脸只有26%新鲜度的烂番茄。结果这些粉丝以烂番茄敌视DC扩展宇宙电影的罪名,在网上发起集体签名,要求烂番茄关站谢罪……
Fandango可以被理解为美国版猫眼。它慢慢统一美国混乱的网络票务市场,现在最主要的功能是网上买电影票,查座位情况,和查看影评等等。
Fandango对粉丝、用户的地位和意见非常重视,在影评机制上得到体现。
Fandango的电影评价完全采用粉丝打分作为依据。
Fandango的评分计算方式看上去并不复杂,应该没有什么加权和过滤机制。
这也导致该网站上3星以下电影的数量比烂番茄、Metacritic和IMDb要少得多。
幸好Fandango加上比较专业和严苛的烂番茄新鲜度,以及专业的家庭电影评价机构意见(上图右上角),
来
中和什么烂片都能咽得下去的粉丝打分。
比如星爵克里斯·普拉特和大表姐珍妮佛·劳伦斯主演的《太空旅客》,粉丝打4分,却得到一颗只有31%新鲜度的烂番茄,也被负责任的专业机构标注“露骨的性爱场景”、“过量的饮酒场景”、“令人恐惧的溺水场面”,可能不适宜儿童观看……
资深人士从电影的艺术和学术的角度进行的专业批判,和普通观众以获得的感官愉悦和心理满足程度给出的打分,就是这样在互联网上和平共处的。
幸运的是,美国商业电影市场经过一百年的发展已经格外成熟,无论是创作、制作、院线、影评还是周边开发,都已经走在一条相当专业化的道路上,不太可能像这几天的中国电影界一样,发生如此严重的争吵。在美国,对电影的批评,也是言论自由保护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