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可以说是人们最为常见的金属之一。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熟练地掌握了钢铁的冶炼与加工技术,使其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时值今日,钢铁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类建筑、基础设施、机械、船舶、汽车等各色领域。
在结构材料领域,钢铁也是当仁不让的老大哥。
钢筋铁骨,是用来形容骨骼如同钢铁打铸般坚硬。近日,科学家们基于骨头的内部结构,设计出了一款新型仿生超级钢铁,这款钢铁所具有的超强韧性是普通钢铁所望尘莫及的。
但是,钢铁也有其“阿喀琉斯之踵”
。钢铁这类金属易被划割而形成微小裂纹,这些微小裂纹如不加以限制,可能在钢铁内部扩展,最终将导致整块结构材料断裂失效。而这一
“金属疲劳
”
现象是 “钢”结构件失效的最为常见的因素之一。
麻省理工学院冶金学教授瑟末·塔桑(Cemal Cem Tasan)表示,“
大部分材料的失效事故,是有由金属疲劳引起。
”
“金属疲劳”的定义是:金属结构件因持续受到动态变化的应力而导致结构劣化,即使这样的应力远小于该金属静态下发生永久变形所需要的应力。
举个例子来说,在我们日常所乘坐的飞机上,机舱内在起飞与下降过程中常常伴有气压变化,这就导致机舱材料反复地膨胀收缩,从而可能造成金属内部萌生出微小裂缝。
而在长期这样的周期性应力作用下,裂纹可能进一步增长,进而引发整个结构件的突然断裂。
事实上,
金属疲劳正是在早期航空史中,引发数起飞机失事的罪魁祸首。
塔桑教授说道,“我们是否能设计出一种新材料,即使裂纹开始萌生之后,其微观结构能够有效地阻止其裂纹扩展?”
近日,来自日本九州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
从骨头中汲取了灵感
,
开发出了一款拥有具有超高抗疲劳断裂性能的
“超级钢铁”
。
该研究结果发表于最近出版的《科学》杂志上(M. Koyama, et al. Science, 2017 (355), 1055-1057)。
实际上,避免金属结构件材料因金属疲劳而导致断裂,
一直是材料工程学家所面临的棘手难题。
然而,不尽如人意的是,工程师们在现阶段常常只能采用了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手段:在设计结构时,选择一个较大的安全系数,进而留出一定的安全裕量——
不可避免的是,此举也增加了额外的成本与重量,也多多少少折射出工程师们的些许无奈:
设计出一款具有超高抗疲劳性能的新型结构材料犹如无源之水,让人无从着手。
人骨的微观结构及其阻止裂纹萌生的机理示意图
但是,
大自然又一次赋予了研究人员以灵感。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逐渐注意到,
人的骨头具有优异的抗断裂韧性。
特别是考虑到人类骨头的重量,
这一轻质材料所拥有的出众性能尤其令人瞩目。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
人类骨头具有的超高韧性
根源来自其具有的多层结构
(Hierarchical structure)
。
在纳米尺度上,细小的胶原纤维排列成板层状,而不同的纤维板层又按着不同的方向排列生长。而在更大的微米级尺度上,这些紧密的纤维板层组成了形似晶格的密质骨。
这些卓尔不群的结构特点
使得人骨头在保持轻质和强键的同时,还能阻止裂纹向各个方向进一步扩展。
常见钢铁与“超级钢铁”显微组织示意图
相比于目前已经商业化应用的普通钢铁而言,研究人员开发出的这款名义成分为Fe-9Mn-3Ni-1.4Al-0.01C (
质量分数
)超级钢的微观结构显得独树一帜。
这种超级钢铁集三大特点于一身:
其一,含有多个合金相(
由多于一个相构成)。
其二,具有纳米层片结构。其三,拥有亚稳相
。
在这种材料之中,萌生的裂纹尖端会诱发原奥氏体向马氏体结构转变。而由于这种转变会引起体积膨胀,因而会在材料的内部形成残余应力(压力),进而能够起到了粘合萌生裂纹的效果。
通过调
整奥氏体和马氏体的相组成比例,从而既能很好的阻碍微裂缝的形成,又不至于引起新的缺陷。
不仅如此,这一新超级
钢铁还
拥有具有不同硬度的多种合金成分。
这样一来,即使萌生了裂纹,它也将难以扩展,从而降低了这一丝丝小裂缝进一步生长的可能。
除此之外,
多个合金相组成的微观结构
使得材料的某些区域具有更好柔韧性,
从而有助于吸收施加于钢铁上的周期性应力。
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有可能弥合萌生的裂纹。如此一来,这款具有独特的界面结构,相分布和相稳定性的超级钢铁能够同时激活多个抵抗裂纹扩展机制。
疲劳测试表明,
与常规的钢铁(如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纳米层片的珠光体钢和相变诱发塑性钢)相比,
这一款“超级钢铁”拥有明显机械抗裂性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