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官方微信,与您一起艺术改变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  过大年 闹元宵 | ... ·  18 小时前  
精明常旅客  ·  携程春促今晚12点开启,要抢就别早睡! ·  2 天前  
成都日报  ·  最新,九寨沟景区紧急辟谣! ·  2 天前  
成都日报  ·  最新,九寨沟景区紧急辟谣! ·  2 天前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  兰州新区:“非遗贺新春 新区过大年”社火展演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大剧院

国际钢琴系列 | 随弗拉基米尔·费尔兹曼致敬三位钢琴巨匠

国家大剧院  · 公众号  ·  · 2018-04-03 21:42

正文


2008年8月,在国家大剧院为北京奥运会打造的“钢琴之夜”中, 十位世界级钢琴家齐聚一堂,缔造了一个难忘的钢琴盛会。弗拉基米尔·费尔兹曼作为钢琴家之一,更于次日加办了一场精彩的独奏音乐会。

2018年4月12日,国家大剧院“2018国际钢琴系列”将再度迎来这位备受中国观众喜爱的钢琴大师,聆听他指尖流淌出的曼妙乐音,随他一同致敬巴赫、贝多芬、肖邦三位键盘音乐的不朽巨匠。

▲钢琴大师弗拉基米尔·费尔兹曼

为普及钢琴艺术,让观众既能“走进来”,又能“听得懂”,国家大剧院“2018国际钢琴系列”特别推出了“小折页大文章”的策划:邀约数位乐界知名专家学者、资深专业人士为各场音乐会折页撰写音乐会介绍,使观众通过阅读获得专业、准确、权威的音乐知识,更好地理解作品,欣赏古典音乐独特的魅力。

下面我们就来走近本场音乐会的曲目策划,感受音乐的丰富内涵。

本文字数: 1600字

阅读时间: 7分钟

小折页大文章


本场音乐会曲目全部出自18世纪上叶至19世纪上叶这一百年余间。虽然时间跨度并不算长,但却包纳三个迥异不同的风格断代(巴洛克、古典、浪漫),涉及这三个风格断代中的三位代表性作曲家(巴赫、贝多芬、肖邦)。

巴赫(1685-1750)的《降B大调第一帕蒂塔》首次出版于1726年,此时作曲家到莱比锡托马斯教堂任乐长一职刚刚三年有余。“帕蒂塔”一词是意大利语“Partita”的音译,原指由多个部分或乐章联合起来的乐曲,但在此并无特别意涵,仅是巴洛克组曲的某种代称。《第一帕蒂塔》在六首帕蒂塔中演出频率最高,显然这是由于它的生动乐思、洗练技法和完美形式。一出场的“序曲”以闲庭信步的笔法让动听的主题乐思在三个声部中穿插游弋。紧随着的“阿列曼德”(意思是“德意志舞曲”)非常活跃,音乐线条上下快速穿梭,似在模仿某种弹拨弦乐器。意大利风的“库朗特”舞蹈感更强,稠密的步履、强健的音乐流动、以及丰富而不协和的和声进行都是巴赫独有的风范。源自西班牙的“萨拉班德”是全曲的情感中心,缓慢、自由,带有明显的即兴和冥想气质——只有巴赫才能将一支自如伸展的“无终旋律”表达得如此丰沛、深邃而婉转。在两段矜持、方正的贵族气“小步舞曲”的调剂之后,迎来了整个组曲的终曲——来自英国的“吉格”舞曲,一首精美、迅捷的巴洛克“无穷动”:此曲最凸显的演奏技术特征是钢琴家左右手的交叉翻腾,这会给演奏者和听者带来某种只有巴赫所代表的巴洛克音乐才具备的亢奋快感。

贝多芬(1770-1827)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于1799年面世。此时的欧洲正处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拿破仑展露头角的当口,而贝多芬凭借自己的音乐才能(钢琴演奏与作曲)已在维也纳的贵族圈子里赢得尊敬,但他的听觉病兆也日益明显。这首奏鸣曲作为贝多芬早期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所刻意追求的“悲怆”性格和雄浑气质显然与当时的时代氛围和作曲家的个人境遇都有直接关联。“悲怆”(Pathétique)一词出现在最早的乐谱印刷版上,显然是贝多芬自己命名,或至少得到过作曲家的认可。全曲开篇的慢板引子是具有歌剧姿态的戏剧性宣言,沉重、悲愤,减七和弦的锤击、倚音的叹息、突然的休止、以及激情的迸发,这种浓郁、主观的表情在音乐中前所未有。随后的快板主题是贝多芬典型的“火箭上升”式旋律的绝佳例证,它的力量与冲劲影响着整个乐章的建构。第二乐章是回旋曲慢板,主题是一个带有宗教感的深挚旋律。第三乐章的情绪较为明快,但依然保持了不屈不挠的英雄品格。

肖邦(1810-1849)的全部四首叙事曲作于19世纪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初。这是浪漫主义音乐风格走向成熟的年代,也是肖邦自己的创作黄金期。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作为古典风格的体裁代表,既是浪漫派年轻一代钢琴作曲家的崇敬对象,也是他们在探索自己道路时有意要绕开的堡垒。“叙事曲”即是肖邦探索写作“非奏鸣曲”、但又要让钢琴音乐具备奏鸣曲般容量和复杂性的成功尝试。所谓“叙事”,指的就是“讲故事”。但抽象的音乐如何能够讲述具体的故事?肖邦的叙事曲巧妙地用音乐捕捉到讲述故事的口吻和情节发展的动态,但从未掉入具体写实与刻画的泥潭。不少人试图用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1798-1855)叙事诗的内容来图解肖邦的叙事曲,但往往显得牵强附会。肖邦每一首叙事曲均以“从前有一个传闻……”的徐缓讲述口吻开始,但随后的展开和运行则千姿百态,从不会就范于任何固定的模式,尾声往往是全曲的高潮所在,情绪和速度都达至沸点。这四首叙事曲将奏鸣曲、变奏曲和回旋曲的原则冶于一炉,融会贯通,从中表达出极为丰富、深刻、宏阔而多彩的思想内涵、情感意韵与结构创意,因而被公认是肖邦钢琴创作中的大型作品典范。如果说《第一叙事曲》以浪漫的激情表达为特色,《第二叙事曲》着力强调对比和冲突,则《第三叙事曲》用高妙笔法勾勒了一条由缓至急的线型叙事线索,而《第四叙事曲》以复杂的运行成就了肖邦叙事曲中最具悲剧性、最深刻的抽象表白。


本文作者: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燕迪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杨丹赫


(注:原创版权作者所有,引用需标明出处)

弗拉基米尔·费尔兹曼是前苏联家喻户晓的音乐家,后来到美国。他的音乐受到当时美国总统里根的推崇,也因此获得了在白宫举行美国首场音乐会的荣誉。与他传奇的个人经历一样,他的艺术造诣颇为乐迷所津津乐道。作为钢琴家、指挥家,他曾与美国各大著名交响乐团合作登上世界最负盛名的音乐舞台,曲目范围涵盖了从巴洛克音乐至今各风格、各流派的作品,其所录制的巴赫键盘作品集(共六套)、贝多芬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等,深受乐迷喜爱,也受到了世界各大媒体的赞誉。《纽约时报》认为费尔兹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钢琴家”,《芝加哥论坛报》评论他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巴赫演奏家之一!”

▲弗拉基米尔·费尔兹曼录制的唱片备受乐迷追捧

4月12日的音乐会中,费尔兹曼就将带来巴赫、贝多芬、肖邦的作品,这三位作曲家横跨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时期,费尔兹曼也甄选了他们各自最具代表性的钢琴体裁——帕蒂塔、奏鸣曲、叙事曲,观众既能感受到这位“全能钢琴家”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品的精彩诠释,也能在一场音乐会中看到古典音乐的发展与传承。

2018国际钢琴系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