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开始应该是星巴克吧,坐在实际上人声鼎沸的角落里,桌子上放一杯星冰乐或者玛奇朵,捧一本书或者对着MacBook发呆。
亦或是从坐着绿皮火车去西藏,在缺氧的山巅上给肮脏的灵魂搓泥开始的?
总之吧,针对中产阶层的讥讽嘲笑就这样没来由地,开始了。
然后,就像是一种潮流一样,一切与中产生活相关的元素,都开始成为人们调侃与讥讽的对象:
红酒杯被迅速摔下神坛,接下来是橄榄油和家庭烘焙,是IH电饭煲和日本双喷马桶盖,是马拉松和健身私教,是牛油果和日本樱花,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一度感觉如果周末不晒一张西式早餐,而这份早餐上如果没有牛油果的话,简直可以说是朋友圈中的“野蛮人”了。
如今是藜麦,一个还没开始吃藜麦的中产,简直比一个还没开始长跑的中产更令人可疑。总之,一切与中产生活有关的元素,都迅速刷爆大家的朋友圈,然后,无一例外地,成为某些人讥讽和嘲笑的对象。
从一篇又一篇的《月薪×万指南》到社交媒体上满坑满谷的“北上广中产生活指北”,针对中产阶层的讥讽嘲笑由来已久。中产阶层的“污名化”由最开始的“装逼论”开始发酵,到如今,任何能和中产阶层生活扯上关系的元素,周围都回荡着讥讽者的丝丝冷笑,针对中产阶层的嘲讽俨然已经成为了某种“政治正确”。
(二)
你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惯于讥讽中产阶层的人,往往很多人自己就是标准的中产阶层,他们过着典型的中产生活,追求着典型的中产梦想——即尽快实现财富自由,鲤跃龙门,成为顶层俱乐部成员之一。
不要以为同一个阶层的群众就不会互相鄙视和踩踏。尤其要考虑到中产阶层的定义实在过于宽泛。
吴晓波和新浪财经就在刚刚联合发布的《2017新中产报告》中,将中国的“中产阶级”定位在“年均净收入10-50万,可投资资产20-500万”。
不出意外的,微博上,这份报告下面的评价都是:
“这个标准也好意思说自己是中产?”
“恐怕北上广深杭所有居民全体入围了吧?”
“手里没三套房子,就别好意思说自己是中产了,不解释”
“你国这中产门槛也太低了,低到我这个穷屌丝都入围了”
“可投资资产20万就算中产了?这不是报告,这是搞笑”
一个人每天囿于一线城市的繁华与财富神话的此起彼伏,很容易就会忽略一个巨大的事实:
中国是一个幅员非常辽阔的大国,在这个国家的国境线以内,至今依然生活着太多低收入阶层,中国真的有很多穷人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且毋庸置疑的。
其实根本不用跋山涉水去什么偏远山区,你只要开车走出北京,到承德、张家口的许多贫困村落去看一看,看一看帝都边缘的真实生活,你就会对自己中产阶层的身份拥有更多认同感。
甚至,就在北京市的辖区范围内,至今依然有数百座贫困村。所以,你也别天真地以为每个有地的北京土著都是身价亿万的土豪了。
往大了看,桌子上摆一张中国地图,人均年收入低于一万元人民币的村落,地图上上到处都是,请高度注意,是年收入!
所以,被一些人讥讽嘲笑的“中产阶层生活方式”,在某种维度上,恰恰真正是社会大众所热衷于追求的。
如此宽泛的阶层包容性,
直接导致了中产阶层内部也存在数个层次的互相鄙视。
身为中产却嘲笑中产,看起来颇有一些精神分裂的病症。实际上,很多时候这种讥讽源于某种惶恐亦或者是“所求不得”的嫉妒感,源于“凭什么你能过的比我好”的焦虑感。
毕竟,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任何针对某一社会群体的讥讽嘲笑,本质上都是一种关乎于自身地位的“阶级斗争”。
(三)
所有人都明白,跳过中产那高高矗立的“龙门”并不容易,中产是最明白“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的一群人,他们是最明白实现财务自由和时间自由,远远不是单凭一己努力就可以圆梦的,这其中包含了时代、运气、机会和时间窗口等多种不可控元素。
努力生活的背后,是生活那张吞噬一切的大嘴。况且,在中国,这张嘴的吞噬更令人心悸,工作、房价、教育、医疗、养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有可能将一位标准的中产打入万劫不复的地狱。
中产同样是最明白“虽然逃脱升天很难,但向下滑落却异常容易”的一群人,中产阶层的最大梦魇即来自于滑落自身阶层,掉落至底层的恐惧,中产无时无刻不在警惕“中产阶层”这个概念本身,生怕一不小心自己就被这个阶层甩出去,生怕自己一觉醒来什么都没了。
里克尔有言: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咬牙挺住,就是中产阶层最真实的写照,这一点,我想即便处于“中产阶层金字塔”顶层的人士,也会点头认同。
因此,中产阶层往往趋于保守、渴望稳定,并且呈现出较为赤裸的利己主义倾向。
这当然也是中产被讥讽嘲笑的原因之一。
不过,惯于嘲笑中产,还在于这一方式和对象是相对安全的。他们不会去讥讽顶层。呵呵,他们也知道,高处不胜寒,有些人有些名字有些群体,碰不得,更开不得玩笑。想了一圈,中产最老实,最稳定,最害怕风险,他们忙着赚钱、养娃、还房贷,稍有闲暇还要忙着自我精进和知识充电,哪有时间出来对付你们的讥讽啊!
(四)
惶恐中追寻着希望,焦虑中努力地学习,疲惫的背后又多多少少蕴藏一些自我实现的兴奋感——在我眼里,这就是很多中产人士的真实状态。
吴晓波的这份报告中,中产阶层将最大支出消费用于自我提升,我欣赏这种状态,更乐见如此这般中产阶层的崛起。
从某种维度来说,躺着吃土当然是舒服的,所以“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但不努力一定很轻松”这样丧气的句子才能戳中人心,成为许多人的宣泄和借口。
但所谓生活情趣,不就是把原本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吗?不就是把原本稀疏平常的日子搞的很有仪式感吗?不就是把原本平淡庸常的岁月搅动出一丝丝带着些许甜味的波澜吗?
煎饼果子当然也能果腹,但耗时超过2小时为自己准备一份营养均衡又好看的早餐,难道不是一种更积极的态度么?躺在家里看Discovery当然也可以游遍全世界的名川大山,但咬牙跺脚将刚刚到手的年终奖拿出来,为一家人定一张大洋彼岸的机票,难道不是一种更美好的感受方式么?
你们说我装逼也好,说我伪文艺伪腔调伪小资也罢,老子高兴,愿意取悦自己,你那么多意见,生活里应该挺费键盘的吧?
不读书不旅游不听音乐会从不进行任何艺术形式的消费,这样的生活不也是一样的过吗?从生存的意义上来看,是的。但从生活的意义上来看,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平淡的像一只蚱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