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材料学网
材料界最具影响力的资源共享平台!发布基础知识、新闻资讯、科技服务、数值模拟、考研考博、论文写作、招聘信息、先进设备及产业应用等,服务于中国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发展,以及相应科研成果的推广、转让和咨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旁门左道PPT  ·  除了画箭头,PPT时间轴到底有多少种版式? ·  昨天  
秋叶PPT  ·  这才是用DeepSeek做PPT的正确姿势, ... ·  2 天前  
曹将  ·  2025年每日计划模板,开工就用上! ·  3 天前  
跟我学个P  ·  橙色的PPT怎么做得高级?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材料学网

2024国自然工材学部评审专家:评审过程中“一作”还是“通讯”更有含金量?

材料学网  · 公众号  ·  · 2024-08-03 20:01

正文

"一作”和“通讯作者”之 争!


“一作”和“通讯”谁更有含金量? 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从来没有停过。
一般情况下署名的位置越靠前,作用越大!
通讯作者算是独立于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之外的,一般是 论文导师 的位置。
如果是评职称,还是 建议第一作者 。因为我们在评审文件上基本都能看到详细的要求,基本都是要求是 独立作者或者第一作者 的文章,其他位置并不一定对职称的晋升有多大的助力。
随着2024年函评季的开始,各种有关函评的“小道消息”热度也是居高不下!
各路消息层出不穷,但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 国自然申请越来越卷,中标率也越来越低!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在国自然评审五篇代表作中,是“第一作者”的贡献更重要,还是“通讯作者”的角色更具含金量?

“面上项目”与“青年基金”差异显著

1、通讯作者适配面上项目申请!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据说出自评审专家。 “前期基础方面,有的申请者在近三年内的科研文章数量不足,质量也不够高。 一些申请者虽然被列为第一作者或并列第一作者,但作为通讯作者的文章却明显缺失,暴露出其 在科研领导力和协调能力上 的暂时不足。”
从中可以看出通讯作者会在申请面上项目时更有价值,它反映了 申请者在科研团队中的引领作用 。通讯作者被认为是整个课题链条中的核心角色,从最初的 拟定筛选课题方向、实验质量及数据把控,直至后续文章发表的选刊及整个流程 的推进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第一作者适配青年基金申请!

第一作者作为整体实验的开展者,无疑是花费最大量时间及精力兢兢业业做实验的 人,实验技术可能已经大满贯,做的非常溜,但若没有在做实验的同时注意积累自己的科研思路,则可能变相成为 实验技工 ,对于整体实验思路及科研热点的把控仍不成熟。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中,不同类别的申请对申请人的要求有所不同。 以青年基金为例 ,这类 起步性项目更注重申请人作为第一作者的科研成果 ,因为申请青年基金的学者通常较为年轻, 科研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作经验尚需积累 ,因此作为通讯作者发表高质量论文的情况较为少见。
就申请领域而言。 不同学科领域对申请人的科研贡献评价标准也有所不同。 具体来说, 在生化、环境、材料等学科中 通讯作者的角色和贡献通常被视为更重要的 而在信息、数理等学科中,第一作者的贡献则可能更为突出 。该评审专家解释道,就科研成本而言,耕耘 生化环材 这些领域需要大量科研经费的投入,并且也需要长时间地泡在实验室里面做实验。作为青年教师,很难独立完成这一科研过程,或是依靠学生,或者说大导师依靠小导师、小导师依靠学生,大家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导师承担科研经费、搞定科研设备,或者提出一些创新的思路,而学生则是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第一作者,导师通讯作者的情况就很常见也很普遍。
但如是 信息、通讯等相关学科,许多研究工作仅凭借电脑/工作站/服务器等即可完成。 这些领域的申请人论文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独立完成的研究,论文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另一类是指导学生完成的研究,论文中以通讯作者身份出现。
再次,就申请人的年龄、层次和工作经历而言。如果是面上项目,申请人在该领域内颇有建树,或者虽然履历不够优秀,年龄也在40岁及以上了,大部分都是通讯作者论文,那这样的情况也很正常,可以理解。 但如果申请人才30出头,近几年的代表作都是通讯作者或者非第一作者论文,该评审专家表示, 见此情况会生发出“这么年轻,没毕业几年就放弃一线科研了”的想法,其印象分肯定是会大打折扣的。但如果有的申请人年少有为, 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不少帽子了,并且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自己的团队 ,那在这样的情况下以通讯作者为主,也无可厚非。

最后,有一些很现实的原因。该专家直言不讳道, 许多通讯作者是人情世故的交易品。 并且,这样的情况是不分国别的,国外的学术界也存在这种现象。

例如 有大佬评帽子,缺一些论文,这个时候送上2篇通讯作者,一作成果是自己的,还能让上级满意, 这种情况做不做? 有一些横向课题,有人拨经费,只需提供几篇通讯作者论文,一作成果还是自己的,并且有经费入账,学院年度考核能过关, 这种情况做不做? 还有一些申请人从厉害的团队毕业,但就职的学校平台不如读博期间的学校平台,这种情况下,把原导师挂为通讯作者, 不仅能提高论文命中率,还能和原导师保持联系,让原导师满意, 做不做?

申请人的年龄、层次及工作经历

试想一下,一位三十岁左右的申请者,近5年的代表作都是以通讯作者为主 ,是不是很容易留给专家一种印象—— 年纪轻轻就远离了科研一线 。显然,这样会严重影响印象分!
如果是面上项目 ,申请者在所研究的领域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或者虽然申请者的前期基础虽然不太充实,但是已经40多岁,那这两种情况都是比较正常的。

当然了如果申请人年少有成,年纪轻轻就帽子满头,还有点影响力,有自己的团队,那以通讯作者为主也说得过去,不过这样的申请者的赛道也是在 杰青优青这种类型的项目上了,不太会来卷青年和面上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