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Pineapple521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物制品圈  ·  AI书籍推荐 | 十本书籍带你探索人工智能 ·  2 天前  
BioArt  ·  Nature | ... ·  2 天前  
生物学霸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  3 天前  
生物学霸  ·  34 年来,亚洲科学家首获这一奖项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Pineapple521

哪有理性人?——交易中的认知偏差

Pineapple521  · 简书  ·  · 2019-05-13 08:53

正文

导读

市场无常。最大的机会,来自于人类的感情;最大的挑战,也来自于此。掌控它,你将完胜;忽略它,失败难免。

一切交易都是与人打交道。人有理智,亦有感情。理智是简单的,而感情是神秘的。想做好交易,要懂得人类的情绪波动,懂得他的恐惧、他的希望、和他人性中致命的弱点。对于交易员,无非就是在人类的情绪中,寻找机会。

值得庆幸的是,有些极其聪明的前辈——行为金融学的先驱们——揭示了其中的秘密。在不确定性面前,人们容易重复一些错误。在压力之下,人们容易错判风险与机遇。伟大的交易员懂得这些。他们知道,别人的判断失误就是自己的机遇。更难得的是,他们还知道这些失误是什么样子的,每当市场上露出这些失误的尾巴,他们就能抓住。

哪有理性人?

多年以来,“理性人”是所有经济学说和金融理论的基础。交易员应该知道,这是扯淡。地球人都是非理性的。一旦介入交易,也就进入了情绪的死循环:

·希望:我希望它涨,我一买它就快涨吧!

·恐惧:我输不起了,再也输不起了……

·贪婪:啊哈,这么多钱,我赚了这么多钱!快马加鞭,再翻一倍!

·绝望:坑爹啊,什么玩意啊,赔赔赔,有没有赚钱的时候啊!

这是最为常见的情绪,是千百年来的进化结果。但在市场交易中,它们就是“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的根源——该要不要、该放不放、该守不守。

该要不要——损失规避

童话的结局都是一样的,王子与公主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没有一个童话会写:王子与公主过上了“一天好、一天坏”的日子,也不会是“一天特别幸福,另一天吵点架”的日子。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就这样深深植根在人们的脑海中——追求平稳,追求安逸,受不了风险与赌博,从我们的童年就开始了。

从本质上讲,50%概率赢、50%概率输的赌博就是不赔不赚,但没有人会接受它。因为,“输”的痛苦,往往是“赢”的快乐的两倍,行为金融学的实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只有当我们把“赢”的金额改成“输”的两倍时,才可能让一些人动心——50%的概率赢到100元,50%的概率输掉50元,正常人只接受这样的赌博。

那么,如果是50%的概率赢到80元,50%的概率输掉50元呢?理性人会抓住它,而正常人会放过它。他们不去想,自己放过的,是一个真正能赚钱的机会。

该放不放——

沉没成本、处置效应

面对纠结的感情,劝的人都说一样的话,“长痛不如短痛”。如果不说这个,也不知道说什么了;但说了这个,也知道是白说。当事人总会摇摇头,说我已经付出了太多。这种痴狂般的坚持,就是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s effect);这种自杀式的选择,就是处置效应(Dispositioneffect)。

选择,是为了未来,而不是为了过去。如果你忘了这一条道理,在选择时考虑付出了多少、等待了多久,就会进入沉没成本的陷阱——那个让你哭的最多的人,那支让你操心最多的股票,反而被你一再坚持。这也被称为“出赢保亏”的处置效应——处置股票时,总是喜欢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结果是,赚钱的股票赚不了多少钱,就扔掉了;赔钱的股票不赔完老本,就不会扔。

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不愿意承认自己过去的错误,想用拖延等待希望。这是深深的恐惧与自卑,而非勇敢与自信。然而,多一天错误,就少一天正确。有太多的人,一定要输到血本无归,才肯停止自欺欺人。他们忘了,拒绝承认失败,从来不意味着成功。

该守不守——

结果偏好、近因效应、

小数定律、从众效应、锚定效应

· 结果偏好(Outcome bias):如果结果成功,无论原来的决策多么糟糕,也算好的。如果结果失败,无论最初决策多么明智,也是坏的。

·近因效应(Recency bias):最新的数据、最近的经验,总比之前的更可信。

·小数定律(Belief in the law of small numbers):看极少的例子、用极少的信息,就轻易下结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