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林业杂志
为您提供新鲜林业资讯,展现我国林业政策、生态建设成就、林业产业讯息、林业科技研究最新成果,宣传绿色文化,倡导文明时尚的生活方式。愿《中国林业》成为每一位务林人的精神大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山西省人民政府  ·  山西这些集体、个人拟获全国表彰 ·  10 小时前  
山西省人民政府  ·  今年山西第一批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名单公布 ·  17 小时前  
山西省人民政府  ·  今年山西第一批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名单公布 ·  17 小时前  
老乡俱乐部乡宁站  ·  山西8座煤矿名单公布!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林业杂志

【聚焦林长制】加强法治建设  助力推行林长制

中国林业杂志  · 公众号  ·  · 2018-09-26 17:00

正文

文/安徽省宣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张 平


宣城市作为安徽省林长制试点市之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和视察安徽时作出的“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重要指示,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2017年3月启动林长制以来,宣城市全面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组织体系,有力推进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发展。以安徽省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自推行林长制以来,保护区资源保护工作得到全面提升,初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2017年,保护区在绩溪县境内的森林覆盖率为88.4%,已达该区域森林覆盖率的理论最大值;景区门票收入超300万元;保护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19万元,比上一年度上升8.8%。



建立管理新机制 保护初见成效


自推行林长制以来,保护区紧紧围绕“建、管、用”三个环节,切实做好增绿、护绿、用绿三篇文章,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联动、全民参与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新机制,保护区的优质发展初见成效。

根据宣城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2017年,保护区积极推行林长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考核问责。四级林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推进林长制相关工作;不断加大改善保护区基础设施的力度,明确片区的日常管理和巡护工作职责,制定严格的巡护制度;通过制度压实责任,形成保护区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有效提升保护区资源保护成效。

在法律法规方面,绩溪县政府制定了《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绩溪)暂行管理办法》,明确了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范围、管理机构职责、规划与保护、管理与利用、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为全面依法管理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绩溪)提供了重要管理依据。同时为推进相关部门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上协调配合,绩溪县政府还出台了《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绩溪)联席会议制度》等配套文件,初步形成了保护区的制度体系。

为更好地保护生态资源,保护区进一步加大科技应用力度,把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投入到森林资源管护中,目前取得良好成效,有效保障了森林资源安全;通过利用卫星定位、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建成了GIS地理信息系统,加强森林管护巡查;通过建设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构筑智慧保护区平台。保护区布设了3个监控点,监控范围基本水平覆盖保护区。视频监控系统对于森林火灾的预警、定位和指挥,以及打击盗伐、滥伐及捕猎等违法行为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新增无人机巡护系统,弥补一些特殊地方人工巡护无法到达和视频监控盲区等问题,确保巡护监测无死角、全覆盖。

保护工作关键在于宣传,为了做好宣传工作,保护区采用多种形式,深入到林区、涉林企业开展森林防火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法律法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群众对保护生态、保护林地重要性的认识。保护区把法治宣传嵌入到日常的流动巡查中,建立了法治宣传的长效机制,保证宣传到村、到户、到人。



深入推进林长制 谋求绿色新发展


目前,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仍存在宣传教育工作强度不够、有关企业和游客环保意识不强、执法力度不大、保护区综合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尤其是影响保护区内原住民利益等问题,客观上制约了保护区的发展。为深入推进林长制,不断推动保护区的良性循环发展,保护区应继续努力,不断探索,谋求绿色新发展。

在法治建设方面,保护区应深入践行“保护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的理念,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在法定权限范围内,积极推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建设。建议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统一纳入宣城市人大的立法规划,建立健全以地方性法规为核心,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支撑的法律制度体系,为有效维系保护区的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提供全方位的法治保障。利用法治理念指导社会利益整合,通过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明确社会成员的行为和利益边界,最大限度消除社会矛盾的诱因。

在健全机制方面,健全保护区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共建共治机制,对涉及保护区的重大决策由各方共同商定,建立联系协调机制,共议共商各方保护措施,确保环保执法无死角,资源保护不遗漏。建立国家、集体和原住民之间的共建共治机制,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原住民短期内生活改善之间的现实冲突,以及资源保护与景区、农家乐的经营活动之间的利益冲突。探索景区建立专职资源保护员制度,进一步压实景区开展资源保护的主体责任,加大对游客的宣传力度。推进执法重心下移,探索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提高保护区综合治理水平。

在科研教育方面,保护区应立足于科研功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主动拓展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设立科研教学实验基地的各种形式确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合作在保护区开展科研项目,带动保护区科研技术力量的培育,不断提高保护区生态保护能力;立足于旅游功能,利用旅游保护生态,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持续推动保护区的创新发展。

在合理开发方面,保护区的发展不应囿于封闭式保护,要充分认识到保护是手段,发挥资源优势,坚持保护资源为人类利用才是根本目的。要紧紧围绕“开放”发展的理念,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促使保护区的生态资源持久、永续地为人类提供服务。增强合理利用民间资金的能力,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不断发展绿色产业,为当地和周边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使之成为自然保护事业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

文首刊于2018年8月20日出版的《中国林业》杂志。


本文为《中国林业》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

获取授权转载时,请注明文章来源、图文作者姓名,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修改编辑,违者必究。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关林业新动态,敬请关注《中国林业》杂志。

订阅电话:010-84238678/8462/9277

大家都在看:


权威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扩大会议都讲了啥

【厅局长论坛】共建大美湿地  守护美丽长江

【舌尖上的森林 · 特别策划】山林里的野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