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报告环节,在
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李云龙教授
的主持下,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曾瀚庆教授
深度解读了CSCO《抗肿瘤药物相关肝损伤诊疗指南2024》的内容要点。
药物性肝损伤缺乏特异性诊断生物标志物,其诊断是排除性诊断,通常基于详细的病史采集、临床症状和体征、血清生化学、影像学和组织学等结果。既往暴露曾导致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3级以下肝损伤而后续又需要使用该药物、需接受包含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联合抗肿瘤治疗方案、伴随基础肝病(尤其是肝功能严重受损的肝硬化)等肿瘤患者需要重点筛查和监测。针对肝损伤,除及时停用或减少可疑抗肿瘤药剂量外,选择异甘草酸镁等保肝药物进行治疗也是重要的措施。
李云龙教授主持现场
曾瀚庆教授作主题报告
随后,在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谭竞教授
的主持下,
四川省肿瘤医院任苑蓉教授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红春教授
、
河北省中医院郭娜教授
、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薇教授
、
重庆市中医院汪宇宏教授
围绕讲题进行了讨论。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的患者,在使用乙肝再激活高风险药物B细胞耗竭剂时,需要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而新型靶向药物如BTK抑制剂是否会引起乙肝病毒再激活,仍需进一步观察。免疫治疗相关肝损伤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建议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若存在全身多系统的免疫性损害,建议尽早使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谭竞教授主持现场
任苑蓉教授讨论发言
罗红春教授讨论发言
郭娜教授讨论发言
李薇教授讨论发言
汪宇宏教授讨论发言
在
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张立明教授
的主持下,
陕西省人民医院王海鹏教授
以“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异甘草酸镁治疗新型抗肿瘤药物相关肝损伤的有效性研究”为题展开了阐述。免疫药物及其联合方案相关肝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以降低肝损伤的发生率。异甘草酸镁属于抗炎类保肝药物,具有类激素样作用。一项真实世界研究(GM-DILI-002研究)探索了异甘草酸
镁
治疗新型抗肿瘤药物相关肝损伤的疗效,结果显示,相较于支持治疗组,异甘草酸镁组出院前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复常率、肝功能正常的患者比例更高。不仅如此,在降低转氨酶、恢复肝功能方面,以异甘草酸镁为基础的联合保肝方案疗效优于支持治疗联合方案,异甘草酸镁联合激素优于其他激素联合保肝方案。
张立明教授主持现场
王海鹏教授作主题报告
随后,在
重庆市人民医院徐诣芝教授
的主持下,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罗章琴教授
、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周柰岑教授
、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江健教授
、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小磊教授
围绕讲题进行了讨论。血液科的用药相对复杂,不仅需要考虑抗肿瘤药物,还要应对整个治疗过程抗感染药物(例如真菌感染)带来的肝损伤问题。此外,免疫抑制剂和移植相关药物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加重肝损伤。虽然药物性肝损伤等并发症的处理可以通过会诊解决,但肿瘤科医生除专注抗肿瘤治疗外,同样需要具备处理这些不良事件的能力。随着医保政策的调整,AST或ALT大于120U/L的患者使用异甘草酸镁可以报销,这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经济负担。
徐诣芝教授主持现场
罗章琴教授讨论发言
周柰岑教授讨论发言
江健教授讨论发言
王小磊教授讨论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