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关于“熊孩子”乱按电梯的故事在网上流传。
讲的是一个7岁孩子奇奇在搭电梯时心血来潮想逗妈妈开心,按下了所有楼层的按钮,结果换来的是同乘电梯的人劈头盖脸的责骂: “没教养!” “讨厌!” “气死人了!”…… 孩子受到惊吓,脸涨得通红,在众人的非议下快要哭出来。
妈妈搂过他说:“真是不好意思,我家孩子不是没有教养,只是有点调皮。他现在知道错了,对吧?奇奇,给叔叔阿姨们道个歉吧。” 然后孩子道歉,并在每次电梯停下的时候报出所在楼层,且再次道歉,最后获得了大家的原谅。
评论清一色地称赞妈妈的睿智,保护了孩子自尊心的同时也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我也很赞同这些评论。是的,这是一位睿智的、情商很高的妈妈,事情处理得非常好,不仅保护了孩子免受伤害,还让众人都消了气。
然而我看到了事情的另外一面,可怕的一面。当我们的注意力都盯着孩子的过错和妈妈如何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忽视了在场的成人犯的更大的错。任何一个人,在被别人拒绝/不被别人接受(social rejection)的时候都感到一种“痛”,心理学上称为“social pain”。这种拒绝包括别人的负面评价,而被人责骂更甚一级,当众被责骂再甚一级,而被众人当众责骂更甚一级,几乎没有人心理强大到能坦然承受这个级别的social rejection 和social pain而免受伤害。如果一个成人当众被众人劈头盖脸地责骂,被伤及自尊,极有可能会恼羞成怒最后演变成暴力事件。何况是一个儿童,其自尊心更为脆弱,更易受伤害。不同的是儿童不敢辩解,不敢对抗,只有沉默和流泪。我们的文化却因儿童的不敢发声而普遍地忽视他们的内心感受和尊严!
请想象一个小孩被众人劈头盖脸地责骂,他该是怎样的害怕、后悔和羞愧难受。当一个成人如此被骂,可能会羞愧难当,可能会后悔自己的行为,但一般不会感到害怕。儿童因为体型上比大人小很多,因此被大人尤其是陌生人骂的时候,还有一种恐惧和被威胁的感受。
因此当我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心里颇为震惊!我对这些口无遮拦的人感到震惊,他们这样集体言语攻击一个比他们小太多的小人儿,这是何等的麻木不仁,对一个孩子的内心痛苦竟然完全视若不见,甚至还觉得自己的行为理所当然!
是的,我不止一次地读到这样的态度: “熊”孩子家里没有教好,出来打扰到了我(这里的我可以是任何一个成人),我就可以给他一个教训!
首先,这个“熊”只是某些人的主观看法。儿童违反了规则和秩序,打扰到了别人,比如乱按电梯、在餐馆奔跑撞到人、高声说话大笑等都被视作 “熊孩子“。可是他们不知道很多行为不是因为孩子熊,而是人类儿童的天性。儿童天性好动、精力旺盛、好奇、充满探索精神、对成人世界的规矩真的不太了解、没有时间概念、无忧无虑…… 我们也是从儿童长大的,但是却完全忘了自己做孩子时的行为和想法。
如果你去公园或者游乐园观察一下,都是孩子们在跑来跑去,蹦蹦跳跳,玩游戏玩得不知疲倦,而大人们几乎都是坐着不动的。因为动是孩子的天性,是按捺不住的冲动,在室内室外都一样。所以你会看到在餐馆跑、在图书馆高声说话的小孩。
我不止一次地读到专门批判“熊孩子“,批评父母如何不管教孩子,让孩子在外面捣乱等着被别人收拾的文章。其中一篇文章举的例子,是一个三岁儿童在餐馆里大声喊叫打扰到了邻桌的作者和朋友的谈话。这位“优雅知性”的作者用他/她所学的知识和所接受的“教养”分析“熊孩子”的父母做得如何差,预测熊孩子以后会发展成怎样被人讨厌的人。不知道如何形容我读到这里的心情。只能说,这位作者应该还没有孩子,也真的不了解儿童,而且也没有多少爱心和耐心。如果一个三岁的孩子在公共场合行为得体、安静得像一个成人,那我敢说,如果不是天生性格如此不同寻常地安静,就是被压抑成这样。
我不是说父母不需要教育孩子在公共场合的好行为,任由他们大声叫嚷到处冲撞。父母当然应该要提醒教导,只是学习需要过程和时间,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有可能他们此刻听话安静了,但下一分钟又忘了,因为他们的活动水平如此高,要安静下来真的需要很努力地控制。要求孩子们像成人一样行动、遵守成人世界的全部规则,未免要求太苛刻!
再次,就算孩子真的熊,你就可以这样肆无忌惮地伤害他、无视他的尊严吗? 就如乱按电梯的故事中所描述,孩子按下电梯所有楼层的动机是为了逗妈妈开心,结果耽误的是众人的时间,而众人伤害的却是幼稚的心灵,孰轻孰重?很明显这些大人的动机(发泄自己的怒气)、行为(一齐责骂)以及行为的结果(伤害儿童心理)更为恶劣。作为成人,表现得如此苛刻恶意,怎么有资格说孩子“没教养“”熊“呢?
我想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恶劣性,就像评论里无一谴责这些成人的。大家似乎都觉得理所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说:谁叫你家孩子出来熊的?谁叫你在家不管教好的? 孩子做错事在先,被责骂是活该。
我想中国文化里除了普遍忽视儿童的尊严以外,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观念: 先做错的就活该受罚,而不考虑做错的人是谁,动机是什么,处于什么年龄,什么状态,错误的严重程度,惩罚的轻重。先做错的怎么都不占理,受害的一方无论怎么回应都在情理之中,而且先做错的一方必须认错态度诚恳至极,狠狠责罚自己(或自己的孩子)才能“赎罪”,如果认错不及时、不全程都保持低姿态,那就会被抓住把柄: 你没有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你没有真心悔过,所以不可原谅。总之就是“得理不饶人”, 结果自己的行为比先犯错的人更严重,还自以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就可以谴责别人。
电梯事件中,我理解的正常的众人的反应是:因为每个楼层都停,耽误了时间,所以大家不高兴。这种不高兴可能会表现在脸上没有笑容,急着赶时间的可能会严肃地对孩子说: “不要这样做,这不好玩。” (即批评事件本身,而不是做错事的人)。 而孩子的妈妈会严肃地告诉孩子,在电梯里不可以按下自己不需要到达的楼层,不然耽误了大家的时间,有的人可能有急事。如果妈妈及时教育了孩子,其他人真的没有必要再多说什么了。集体劈头盖脸地责骂真的只是发泄自己的怒气。
逍遥在电梯里偶尔也会有想按下很多按钮的冲动,纳德和我会立即制止,并对别人表示抱歉。但我们从来没有听见其他乘客说过什么,态度好的笑笑表示理解,不高兴的就沉默不语。有的时候,不高兴但保持沉默,不轻易发泄出来也是一种良好的教养。我非常感激这种极有修养的、克制的行为,生活在其中的儿童不仅被保护、被给予了足够的时间成长,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从这些行为榜样中学会了对他人要宽容、耐心、和善意。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我们不仅爱和保护自己的孩子,也共同来爱护这个社会上的所有儿童吧。
-END-
作者介绍:逍遥阁主,荷兰乌特勒之大学发展心理学硕士,两个中荷混血儿的妈妈,专注于儿童成长及心理健康。微信公众号:逍遥阁主西方育儿(ID:westernparenting)。转载已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