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SIM卡,从「小灵通」时期就已经沿用至今的科技产物,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GSM 数字移动电话机(也就是手机),必须装上 SIM 卡,才能够使用。
它不仅可以存储客户的信息、加密的密钥(PIN码)以及用户的电话簿等内容,还可供 GSM 网络客户进行
身份鉴别
,以及对客户通话时的语音信息进行加密处理。
但是现在,除了这些基本功能外,SIM 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让我们的手机能够“入网”
换句话来说,SIM 卡就是三大运营商提供给用户的一张“许可证”(手机号码作为载体),只有利用这张许可证,用户才能“网上冲浪”
如果没有 SIM 卡,我们就无法拨打电话,无法访问移动网络。
但是现在,随着 WIFI 普及,手机尽管没有了 SIM 卡,仍然可以通过
WIFI 访问互联网。
现在 SIM 卡最主要的作用,其实也仅剩身份识别了,比如办理银行账户的时,需要填写手机号;在 APP 中注册新用户时,可以使用手机号注册等等。
随着 5G 网络的高速发展,SIM 的局限性就进一步体现了。
例如一张 SIM 卡只能绑定一个手机号码,用户要想更改手机号码的话,就只能更换一张卡。
随着三大运营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现在的手机套餐愈发昂贵,而新卡(新用户)则具有越来越多的福利。
三家运营商只会给新卡好处,而老用户只有被沦为韭菜。
更何况,老用户如果想要换新卡的,还得支付更多的费用,并伴随有丢失旧卡的风险(幸亏现在有了携号转网的功能)。
所以现在 SIM 存在的问题,已经算是迫在眉睫了!而能够替代 SIM 的唯一办法,就是普及 eSIM 卡。
其实早在之前的文章中,鱼儿就已经提到了:
eSIM卡将是未来手机卡的最终形态!
目前,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实施 eSIM 卡这项计划了。
早在 2018 年,「iPhone Xs」问世的时候,就已经支持这项技术。只不过它并不是独立的,需要配合 SIM 卡才能使用(双卡功能)。
简单来说,eSIM就是电子化的SIM卡,是一个数据文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到移动终端,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设备中。
但是它在功能上,与普通的SIM卡并无差别(仍然能连接上网,接拨电话、发短信等)。
目前eSIM技术使用范围很广,包括可穿戴设备、平板、PC以及其他终端。
如智能音响、智能后视镜、POS机等(未来将在车联网、工业物联网等电子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
1.减少终端占用空间:卡槽会制约外形设计和电池容量。高度集成的eSIM,上SIM卡槽不再占用大量手机空间;
2.提高防水等级:eSIM集成在手机内部,无需在机身上开槽,可以提高手机的防水等级;
3.适应恶劣环境:如果在高温、低温、高振动的环境中运行,插拨卡非常容易损坏,eSIM则可适应;
4.终端独立上网:通过eSIM,移动终端可以独立使用移动网络上网甚至打电话;
5.可远程激活连接:将允许用户更加灵活的选择运营商套餐,或者在无需解锁设备、购买新设备的前提下随时更换运营商。
但是 eSIM 卡的实施,必然会触及到运营商的利益。
就以国内来说,在当前的环境下,凭借 SIM 卡“一对一”的绑定:一张卡只对应一个号码,运营商可以更好的掌握用户数据、控制资费套餐等等。
而换卡所带来的一大堆麻烦事,比如在用户的分流、运营收入的降低、系统建设成本的提高等等方面,都会让运营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所以对于运营商而言,SIM 卡实际就是一块“挡箭牌”。
尽管对于用户益处多多,但对于运营商,eSIM 普及显然不是一件好事情。
从而导致了
各大运营商都是默默观望,既不抵触也不全力改革
(所以目前全面推进 eSIM 卡实施的阻力,还算比较大)。
但是远观国外,像金雅拓、捷德、欧贝特等大型卡商,已经在大力推动eSIM的研发和部署了(提供了包括 eSIM 卡和管理平台在内的完整解决方案,可实现 eSIM 远程激活、管理和注销等等)。
而爱立信、苹果、三星等设备和终端厂商,也在积极展开专利布局并竭力推动eSIM应用,为的就是在产业发展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目前国内将 eSIM 卡发展得最好的,应该是小米。
早在 MIUI 10 的版本更新中,小米就加入了一个名叫“一元流量”的「无卡上网」
模式,用户只需开通这个业务,即可实现上网的需求。
“无卡上网的工作原理大致与小米漫游类似。即小米与运营商合作,通过安全存储机制将SIM卡数据写入手机,不需要办理实体卡。用户可以通过虚拟SIM卡达到实体SIM卡的同等效果”。
说通俗点,其实手机卡上的芯片,本身就存储着运营商的网络认证密钥以及身份识别码等资料。
虚拟 SIM 卡只不过是把这个功能内置到了手机中,靠软件就可以实现实体 SIM 卡的功能(但需要运营商授权)。
比较遗憾的是,目前无卡上网只支持数据流量服务,通话与短信功能还不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