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首个“非遗版”春节里,人们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更关注“东方神秘力量”——“杭州六小龙”。
“六小龙”中DeepSeek、云深处科技和群核科技的创始人都毕业于浙江大学。
当“东方神秘力量”刷屏全球之时,人们不禁要问:
为什么是浙大?
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区域创新发展核心引擎的浙江大学,是如何在人工智能浪潮中逐浪前行、勇立潮头?为什么能够培养这么多创新创造创业者?又是如何将“求是创新”文化基因深深印刻在一代代浙大人身上?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全球竞争加剧和科技浪潮涌现,
更加需要一流大学将世界科技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做好基础研究的“发动机”,培养基础研究的“主攻手”
。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本硕均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打开他15年前写下的硕士论文致谢,对学校培养的深情扑面而来。
梁文锋写道:“导师项志宇老师领我进入机器视觉的大门,为我准备学习计划,对我进行科研训练,经常是逐行代码地进行指导。”在梁文锋研究生阶段主修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设置了紧跟技术前沿的专业课程体系和系统性的科研训练。通过全方位的培养和教育,梁文锋不断提升聚焦学科发展前沿、契合行业与社会需求的综合能力。
深度融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交叉培养,浙江大学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有机结合。
梁文锋在致谢中还说,他非常庆幸有机会进入机器视觉这个全新领域,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工程实验。
DeepSeek眼中的浙江大学
立足基础前沿,从源头和底层破解关键难题。求是园中的老师们不断引领青年学子探索新蓝海,
在一次次创新探索中明确研究志趣
,在一个个面向国际前沿的原创性突破中累积迎接未知挑战的自信与从容
。
在采访梁文锋当年的学院老师和同学时,他们的深刻共识是
“全方位培养一个人,要从重视学习成绩,转变为重视学习效果
”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培养学生注重学习知识、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更重视在过程中提升能力与素养,实现有使命感的学习成长。
“严谨的治学气氛,以及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科学精神”
,梁文锋认为,这些都是他在研究生期间重要的收获之一。这也为他后来从事人工智能领域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如何更好推进知识迁移与跨界发展?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陈红胜教授认为,答案就在学院“宽口径、重个性、卓越化”的理念中。
“我们凝练少而精的必修课,提供多而广的选修课,自主构建具备个性职业生涯规划所需的知识结构与应变能力。”
浙大对人才培养的前瞻谋划,引时代之先。
在梁文锋所在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与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前沿,已经是当时的专业选修课。
实际上,
早在1978年创建计算机系时,浙江大学就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前沿趋势,将“研究人工智能理论、设计新型计算机”列为建设方案第一条
。同年,
招收了第一批人工智能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9年,
浙大成为首批35所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高校之一,获批国务院学位办自设全国高校第一个人工智能交叉学科
。
浙大人工智能可谓开风气之先,又深耕基础前沿,不断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使之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水与电”。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当前,学校全面推进AI for Education教育教学改革。
开设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程群,面向各学科专业开设分层次AI+X学科交叉课程群,并打造系列人工智能高水平教材体系;自主研发“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强化人工智能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发布《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高校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围绕学生学习侧、教师教学侧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前瞻性研究,支持教师先行先试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做法。
世界科技的快速进步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人类未来。高等教育为科技第一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浙大锚定“国家队”战略定位
,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持续开展自主创新的品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战略支撑。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关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毗邻浙大玉泉校区,环浙大玉泉人工智能创新谷正在铺就“创新一公里”的便捷道路。在这个创新基地上,科研人才集聚、创新氛围浓厚、产学研一体化,学生在平台上接触前沿技术和新兴技术,在产业中寻找技术难题和发展方向。
云深处科技创始人朱秋国的机器人之旅,
就源于他在本科期间参加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竞赛
。2006年开始,朱秋国加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熊蓉教授指导的ZJUDancer小型仿人足球机器人团队,开始“打比赛”,不断对机器人软硬件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
“打比赛可太锻炼人了。要把专业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要能够快速学透比赛所需的必要知识,还要有自主钻研的能力。”朱秋国说。
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研究生以及毕业后留校任教,朱秋国一直深耕仿人机器人、仿生机器人、机器智能等研究。他先后参与了乒乓球机器人“悟空”的研制工作,主持四足机器人“赤兔”和“绝影”的研制工作,不断地进行技术积累和创新。
以赛促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从课内到课外、从课程到竞赛、从教学到科研,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环环相扣的全链条培养路径启蒙了包括朱秋国在内的一大批机器人爱好者。
在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除了朱秋国的项目,还有智能协作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球形巡检机器人、无人驾驶机器人……不断鼓励探索,以“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开拓创新创业的新途径。
从机械到控制,朱秋国的故事印证,
在浙大学习,不囿于一地,也不囿于一位老师
。学生们可以充分探索自己的兴趣,学校为大家提供一揽子的科研创新选择。
在“浙大学子一站式科研导航平台”上,同学们可以研究水稻开花的奥秘、参与药物的研发,也可以去了解宇宙的起源、水资源的保护……在这个大型“科研市场”,选我所爱,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寻找心仪的导师,
师生的研究兴趣也得以更好地双向匹配
。
“六小龙”中的浙大身影,他们共同的特质是
人格健全、素质全面、能力突出、知识丰富
。他们身上展现出的
“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浙大精神
,无疑是浙江大学长期践行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联系浙江大学并为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他指出,“浙江的发展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取决于很多因素,最根本的还是人的因素,确切地说是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作为浙江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求是精神’,是百余年来浙江大学办学理念的浓缩和凝练,是浙大人‘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归依’崇高追求的高度概括。”
日用而不觉的“求是创新”文化,所孕育出的大交叉、大会聚、大融合氛围,为浙大人不断前行绘制广阔未来。
群核科技创始人黄晓煌与陈航都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2003级混合班的学生。混合班是浙大开展交叉人才培养的早期探索形态。作为浙江大学的荣誉学院,其培养的特色有“扎实的理科基础,实行完全学分制和个性化培养,强化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索基于研究的学习,广泛的国际交流,引进竞争机制”,这样的培养方案今天看依旧“不过时”。
陈航告诉记者:“在混合班,我遇到了一群非常优秀的同学,也有最优秀的一批老师为我们授课。班级包容开放、共同促进的氛围,让我收获了很多成长。”
“我理解的混合班之所以叫混合班,可能是希望你什么都学一些。”陈航说。
浙大竺可桢学院采取“2+2”培养模式
,前两年是“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教育,涵盖化学、物理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基础课程,
为同学们打好基础,也让后续开展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更加游刃有余
。后两年发挥专业院系和导师的作用,开展“个性化、自主化”的专业教育,
鼓励学生到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学习
。
黄晓煌在竺可桢学院期间的导师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鲍虎军教授。大一下学期,他就进入实验室,旁听组会,参与一些课题研究,在鲍老师的引导下入门计算机图像图形学领域。
这也是他后续开展GPU通用计算研究、创业的重要启蒙。
“
浙大是我真正走向社会的第一站。
怎样去面向这个世界,怎样在社会中去发展,基本上我的整个价值体系是在浙大求学期间形成的。”黄晓煌说。
黄晓煌、陈航与创业合伙人合影
人才培养的“有形”体现在求学期间的全过程呵护,而其“无形”则在于伴随一生的文化熏陶。求是文脉,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创新文化,敢于挑战,勇于追求。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既有技术高峰,也有文化底蕴。梁文锋从幻方量化出发,再到书写人工智能传奇,不断蝶变超越创新
正显大道无形
。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阵地,是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力量。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院士认为,
推进学科交叉建设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术声誉影响的关键所在
。
纵观“六小龙”的发展,科技型创新公司的发展早已突破单一学科的藩篱,
跨越领域边界、融合多元智慧的交叉创新,正成为引领未来的新趋势
。
那么,浙大如何推动跨界融合?
创新能力。
浙江大学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基础交叉研究院(筹),致力于打破学科边界,聚集一批顶尖的交叉人才,培养一批拔尖的优秀学生,不断打造符合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产出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成果。
再比如朱秋国所热爱的机器人创新,在紫金港校区就有一个学校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牵头,来自全校15个院系的机器人爱好者们开展跨学科的学习、实践、交流。
创新体系。
从创新到创造,再到创业,浙大人学而优则创,开展基于创新驱动、技术支撑的创新创造创业实践。
机器狗“山猫”(素材来源:云深处科技视频号)
朱秋国的另一个身份是浙江大学教师。云深处科技的创始团队根源于浙江大学,机器狗跨越崎岖地形如履平地的背后是浙大多年的技术积淀。
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校科研成果上书架也上货架。
借助空间智能技术生成三维虚拟场景(素材来源:群核科技视频号)
创新生态。
同样是浙大校友共同创业,群核科技的种子在黄晓煌和陈航一次次关于新技术发展的寝室“卧谈会”中早已埋下。“群核启真渲染引擎”的命名来源于浙江大学启真湖,湖边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这也是群核科技梦想开始的地方。
就在去年12月,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全面建成,浙江大学成果转化基地同步启用,从产业端出发,打造集前沿科技、活力创投、蓬勃产业于一体的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在创新创造创业的路上,浙大人团结奋进,相互扶持、组团发展,“浙大系”成为创新浙江的闪亮名片。
未来已来
AI For Education & Science
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印发,面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特别是
“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度应用, 浙江大学教育教学创新之路迈向何方
?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吴飞教授认为,直面“智能时代、教育何为”重大命题,
要用人工智能推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变革
。
开展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程、学科交叉课程和人工智能微专业等教育教学。
从了解人工智能、使用人工智能和创新人工智能等不同层次出发,推动专业和学科的“人工智能+”范式变革。
以高水平教材建设推动教育模式的深度变革。
全力建设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教材研究),联合“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协作机制”,打造人工智能及人工智能+X教材及研究体系,建设顶尖人工智能教育教材研究平台。
构建AI for Education & Research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平台和应用系统。
营造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相互支撑的生态体系,研制学科大模型和智能体工具,培养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创新性一流人才。
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
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模式创新,为广大教师夯实全方位、多层次的人工智能时代数字素养提升路径。
浙江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居冰峰教授认为,抢抓机遇建设AI for Science基础设施,
将科学研究转变为“平台模式”,对推动学校科研实力持续发展,提升有组织科研能力和规模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他介绍,浙江大学将通过3至5年的时间,
在国内率先建立面向多个学科的领域大模型,提升科研效率,促进科研范式的转变
。
数据治理能力集中。
在全校范围内将基础数据进行集中存储、集中处理,同时建立各学科数据的标准规范,更好地构建面向大模型的数据集。
算力集中。
将学校已有算力(GPU集群)进行集中管理、集中调度,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算力平台,更好地统筹协调学校现有存量算力。积极采纳各类新型计算体系架构和国产算力。
AI支撑能力集中。
在AI for Science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打造一支专业的AI支撑队伍,充分发挥数据和算力的作用,为AI赋能各学科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