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边套、143㎡横厅、105㎡中间套、188㎡大横厅以及合院别墅,过往20年,我们的生活几乎一成不变的落脚在这几个主流面积段的经典户型里。
20年过去了,手机屏幕替代了电视机,外卖和预制菜占据了我们的餐桌。大龄独居者成为都市客群的主流,一家三口或三世同堂相处一室的高光时刻只剩下一顿晚饭的时间。社交媒体的激流勇进,几乎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往的生活习惯以及交流方式。
可我们的客厅,还停留在1+2+3的配置:电视机+电视机墙+双人沙发+三人沙发,面前是一面电视机墙,前后被白墙包围,两边联通的是阳台与餐厅,厨房始终被独立在最偏僻的一角。
这样的住房格局,还符合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样本吗?
方太理想城位于宁波杭州湾新区,是一座基于中国儒家文化,集商务办公、研究开发、展览展示、文化教育、生活休闲等为一体的企业综合性社区。
在这片社区里有一幢Living Lab实验楼,其中两层“幸福厨居研究基地”用于“美好家居生活样本”的研发。在这个项目里,我们借用5个中国最经典的居住户型,在不突破面积的基础上做了全新的居住改革。
这幢楼其实是一座非常传统的北方板楼。一条长廊,左右左右的出入,就是所谓的宿舍楼格局。我们打破了原有平面的呆板关系,设计了很中国式的游园动线。曲径通幽,再转折看见一座现代木结构的亭台楼阁。
搭建这片共享空间,是为了让住户愿意出来,并营造开放、和谐的邻里关系。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中,远亲不如近邻的理念渗透了上千年。而商品房的诞生,几乎扼杀了这段美好的连接。我们不知道隔壁住的是谁?我们住的小区,总有一个空落着的会所,一些不能让我们坐下来好好休息、聊天的景观设计。
反而是一场严酷的疫情,重新构建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那么今天,我们的到底如何解析并重建新型的人居关系,是我们在这个项目中探讨的重点。
孩子放学回家,是先进自己的房间,
然后关上门做作业;
家里的老人家在厨房做饭,
他们一天最盼望的就是晚上的这一顿饭,
因为孩子们都回家了。
爸爸妈妈通常会加班,到家后吃完饭,
各干各的事情了。
妈妈下楼遛狗,爸爸可能又去
处理一些工作事务。
这是现在很多家庭的生活场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疏离的。我们能够交叉并交流的时间,大多是停留在一顿晚饭的时间里。可一顿饭的时间太短了,我们希望能够再延长,能够打破这种疏离与淡漠,提升相互陪伴的质量。
我们首先还原了一个139m²边套的横厅户型,模拟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生活场景。
原本的户型结构里,厨房是一个封闭的U型,餐厅在厨房外面,紧挨着厨房的空间会是北面的次卧或书房。在这样的厨房里面烹饪,怎样都背对着家人,不太方便照顾小朋友。
于是我们把原本餐厅的和次卧做了对调,次卧和客厅结合,构成一个可开合的空间,场景开始变得丰富。
厨房被打开,多了一面采光,这个空间就会舒适。然后,它和客厅、餐厅、家政间都有了互动关系。餐厅和厨房通过一个边岛连通,让这个开放的空间具有生长性,几乎可以承载这个家庭未来10年的需求变化。
没有孩子的阶段,夫妻俩可以一起做饭看电影。即使在烹饪的女主人也可以看到剧情内容,随时加入讨论。等有了孩子后,这份松弛的关系依旧。孩子放学了,不用关到房间里做作业,因为客厅里有一张“可以坐下全家人”的大书桌。
其实封闭或是隔音,并不一定能让孩子专心。反而是妈妈在做饭的时候切了一快胡萝卜,顺手又递给了在旁边餐桌上做作业的孩子。孩子接下这个食物,他知道妈妈在那边,这是用眼睛的余光可以得到的陪伴与安全感。爸爸回来,也可以在大书桌上处理一些未完成的事务。
为你做饭的是家人,而不是厨师。一起享受并享用,哪怕只是切菜、洗碗,递一块抹布这样的小事。所以,一个好的房子,在不同的区域内都可以和家人的视线产生交织,行为产生联动。
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建筑师顾忆去学了五行和风水,突然发现由中国地产开发的楼盘里,没有一个户型是符合中国传统风水学的。
我们居住的户型里,厨房永远在“北位”(或最冷僻的角落),朝南的最佳位置从来都是留给客厅或卧室的。但阳光这么美好的资源最应该放在哪里?难道不是放在你一天中使用时间最长的公共空间吗?比如客厅、厨房。
相反,卧室即便放在南边,晚上已经没有阳光了。很多时候,当我们做好保温以及能耗的管控,卧室放在北面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很多存在,当你停下脚步细想时,会觉得匪夷所思。居然没人察觉,还“合理”的持续了那么久。
有一种说法,我们人体的细胞每七年会全部更新一次,这也是“七年之痒”一词的出处。家庭关系也是一样,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开始是单身,七年后结婚,然后有了孩子,你要请阿姨,或者父母要搬来同住。再过七年,孩子长大后搬出去,又回到两人的世界。
再过七年,可能老伴儿走了,留下独居的一人。我们这一生的人际关系是在不断的流转中,在这个过程里,居住空间并不是简单的增加一个客房就能解决的。所以,我们同时也在项目里探讨了一个空间的成长性以及可变性。
我们还原了一个143㎡大横厅户型,格局是4室2卫,预设在这里居住着三代同堂的大家庭。
这是一个4室的房屋布局,其中一室往往是储藏间,功能几乎被埋没。所以在没有客房诉求的前提下,我们把靠近客厅的小次卧打开,变成了一个X空间,和客厅有了互动。这个X空间的功能性非常灵活,可以相独立处理工作、做作业,看书或喝茶。
同时,也可以和在客厅、餐厨的家人交流互动。最重要的是“隔而不断”的形态,让这个空间可进可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领地”,但又可以团聚。也可以转换成临时卧房,以便亲友留宿。
经过梳理,X空间连同开放式厨房、餐厅和阳台,共同形成了超过41m²的超大家庭共享空间,而这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尤为重要。通过视线的彼此交织,创造出很多相望、相遇的场景。
这个面积段的户型,一般都有两个公卫。我们做了二合一的动作,将原先坐便区、洗漱区、淋浴区三分离的基础上,增加了更衣区和洗衣晾晒区的五分离结构。
洗澡前可以顺手把脱下来的脏衣服扔进洗衣机;女生洗澡后有一个专门的区域涂抹身体乳,穿衣整理。脱、洗、晾、收不需要移动,是缩短家务时间的最快方法。每个功能区不仅干、湿能有效分开,更能容纳多人同时使用这里,缓解用厕所高峰问题。
而对于私宅的氛围营造,我们倡导一个理念,就是轻装修。设计师要做的就是搭建合理且好用的骨架,另一半让住户自己来慢慢填满。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喜好都不尽相同。
这次我们只使用了一种涂料的颜色,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呈现出空间感。因为装饰做了减法,养护的绿植会随着户外的光影变化,给屋内增添不同景致。
后厨的烟机吸力足够好,声音足够轻,坐在客厅的时候,“可闻槐花满院气,可听松子落阶声”,听觉、嗅觉、视觉都获得了美好的享受。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方太-LivingLab幸福厨居研究基地
项目总负责人:顾忆
设计团队:陆晓俊、张国樑、马大伟、欧书琴
户型研究及优化:方太幸福厨居工作室
项目类型:场景展示
项目特点:当代人居研究
场地地址: 宁波杭州湾新区
业主单位: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完工日期:2024年7月
面积:1500M²
摄影师:四月
材料:涂料
1号空间-吉量·139平方米边套 ©方太幸福厨居工作室
2号空间-草白·143平方米大横厅 ©方太幸福厨居工作室
3号空间-栀子·105平方米中间套 ©方太幸福厨居工作室
4号空间-如梦令·188平方米大横厅 ©方太幸福厨居工作室
无设建筑(Not a Studio)由建筑师顾忆创建于2016年,项目实践遍布国内及海外。
主创建筑师顾忆拥有13年在非洲建筑实践的经历,主持并参与的项目涉及国家级建设包含医院、学校等,以及各类商业空间。充满历险并与不同文化深入交融的非洲经历,成就了他对环境、对象及现象的强感知力与共情力。成立无设建筑后,更注重以克制、极简的建筑语言,营造回归宽厚、亲和、温暖的人的体验。
“建筑是清醒的,设计是温暖的”。
我们不仅提倡极简、克制的建筑语言,也善用当代的生活方式谱写古老的东方美学。在关注日常性材料的细节与可能性同时,营造应时、因地而生的“五形六感”,旨在让人的体验回归温暖、平和、质朴的人文语境。
事务所成立至今,已完成不同类别及尺度的项目。设计范围涵盖茶美学、餐饮、零售、设计酒店等商业空间,以及公共艺术空间、居住空间及办公空间。代表作品有:厢、优在集、朵云书院(广富林上海/成都/苏州)、上海龙华寺-塔影空间、永福庵-化城美术馆、苏州寒山寺-十八慢、隐溪茶空间系列、亚朵酒店4.0研发、方太商业终端。
通过《梦想改造家》节目(五季)的参与,我们更坚信做善意和温暖的设计的核心理念,并将对建筑的愿心深化至每一个项目中,以此向更多人传达我们对当代人居空间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