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静读派
这里是静读派,原[静读Kindle电子书推送]服务号,此次迁移只是为了[认证],所有运营主体和运营人员没有任何变化,在认证的服务号下,我们将为您带去更多更好玩的一手新鲜电纸书资讯,也请期待接下来更多的服务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日报  ·  刚刚,杭州紧急通知:暂停!关闭!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静读派

豆瓣8.7,畅销70年!这本小书让1200万人重燃生活的热情!

静读派  · 公众号  ·  · 2017-12-25 21:54

正文

静读君: 上班困在格子间耗尽信念?开会开到一整天生无可恋?当「佛系青年」成了新热点,我们是否思考过一个问题——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今天推荐的这本书,帮你找到答案。


文 | 书单君


经常有“书米”在后台留言,就各种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询问书单君的看法。


比如,每天的工作枯燥无聊,体会不到辛苦付出的价值何在,不知道要不要继续做下去;

再比如, 有时候很想彻底放飞自我, 人生在世,到底图个啥?


具体的表述尽管各不相同,但概括起来其实是同一个问题: 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今天我要和“书米”们分享的书,正与此有关: 《活出生命的意义》



这是一本有着沉甸甸生命分量的心理学著作。作者 维克多·弗兰克尔 是著名心理学家,犹太人。



二战期间,弗兰克尔全家被纳粹关进奥斯威辛集中营, 父母、妻子、哥哥都死于毒气室中。而他之后 又辗转囚禁在其他集中营, 服了三年苦役, 侥幸大难不死。


在集中营里,弗兰克尔一面默默忍受非人的磨难,一面又以心理学家的科学视角观察一切,最终写出了 这本带血的著作。



人究竟是靠什么活着的?


纳粹集中营有多恐怖,我想不需要多描述了。


有人统计过,集中营里的存活概率大概是二十八分之一,有时囚徒仅仅是因为多看了看守一眼,或者没刮胡子,就会被送往毒气室。



这种情形下,能大难不死,就是十足的幸运儿。 然而,弗兰克尔却发现,集中营中死亡的囚徒,并非全都命丧纳粹之手,有些人在被送进焚化炉或毒气室前,竟选择了自己放弃生命。


他们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自暴自弃——


有人早晨5点拒绝起床干活,而是赖在牢房里,待在满是屎尿的草垫子上。无论你警告还是威胁,统统都不管用。然后他们一般会拿出一支藏好的烟,开始抽。 那一刻,你会明白:他会在48小时内死亡。


为什么他们 会如此轻易地放弃了生命呢?



弗兰克尔从一位相熟的狱友F身上,看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有一天,F找到弗兰克尔,说他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个声音说, 只要许个愿,就可以回答他任一问题 。F兴冲冲地问出了那个心心念念的问题——战争什么时候结束?


梦中的声音告诉他,“3月30日”。


当时是3月初。F满怀希望,确信梦里那个声音是正确的。然而,随着日子临近,战争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


3月29日,F突然病了,发高烧,30日,陷入昏迷,第二天,就死了。 从所有外表症状看,F是死于伤寒。


弗兰克尔说:


我朋友最终的死因是预言没有如期兑现,他绝望了。这使他身体抵抗力急剧减弱,导致潜伏的伤寒感染发作。他对未来的希望和活下去的意志都没有了,身体也就成为疾病的牺牲品。


F并非孤例。实际上,集中营在1944年圣诞节至1945年圣诞间的死亡率是最高的。集中营的主任医生分析:


原因不在于劳动强度增大,也不在于食物短缺或气候寒冷,甚至不是因为出现了新的流行病, 而是由于多数犯人都天真地以为能在圣诞节前回家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犯人失去了勇气,变得沮丧起来。这严重减弱了他们身体的抵抗力,导致许多人死亡。




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在集中营里,这句话的反面却在反复上演。


有无意义,竟成了生与死的区别。



意义拯救生命


集中营里,监守有条丧失人性的规矩:如果有人自杀,其他人只能看着,一律不能施救。


弗兰克尔是名心理医生,在集中营里,他也没忘天职,想要提前劝阻自杀。但这活并不好办,试想, 该怎么才能让人心甘情愿地,继续忍受一场根本没有明确结束期限的磨难呢


骗他“战争兴许很快结束”?恐怕没用。

鼓励他“别担心,未来还有指望”?效果不大。

难不成摁住他、限制他行动?根本做不到。


然而,弗兰克尔却做到了。


他的方法很简单,概括起来就两个字—— 责任 ,以责任挽留生命:


一旦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那他就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 或者未竟的事业的责任,也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




拿弗兰克尔曾解救的两个想要自杀的人来说。


其中一个人有个自己极为宠爱的孩子,在国外等着他;而另一个人是个科学家,写过不少著作,也还有很多著作等待着他去完成。


这就意味着, 这两个人都对这个世界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科学家对他的著作来说是不可替代的,而第一个父亲对需要照顾的孩子而言同样是不可替代的




正是利用这一点,弗兰克尔重燃他们活下去的勇气。他说, 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存在是“为了什么”,也就知道“如何”继续活下去。


他努力去说服那些绝望的人: 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


这一点让书单君很有感触: 我们常问生命给了我们什么意义,其实应该反过来,问你能给自己的生命什么。


从这个角度来讲,承担责任,不仅是项美好的品质,更是人生的基石。


这责任可能是你的恋人、你的公司、你从事的某项职业、你的家庭,你的爱好,哪怕在别人看来毫无意义,哪怕社会还未完全认可,都不影响它成为你生命的真义。



如何追寻人生的意义?


弗兰克尔给出了三个具体路径,简单来说就是:


1.工作;

2.爱;

3.忍受苦难。


前两者很好理解:让你愿意投入奉献的工作会成为你的事业追求;而对他人的爱,则可以激发人的全部潜能,比如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绝望时刻,思念妻子成了他的支柱。



但为什么说忍受苦难也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呢? 这就是弗兰克尔理论的动人之处。


在集中营里,他看到有人在悲观地放弃生命,但还有人在以不同的方式,消解着现实的悲惨。


一位狱友 刚到集中营时试图跟天堂达成一个协议: 以他所受的苦难拯救所爱的人免于痛苦。 那么,对这个人来说,苦难和死亡是有意义的,他的牺牲是最有意义的。


另一位年轻女子则把苦难看成了一次认识自我的机会,她在死前曾说: 我感谢命运给了我这么沉重的打击……以前的生命让我糟践了,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精神完美的事。



弗兰克尔相信,无论环境如何,人总能有能力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成就,从罪过中提炼改过自新的机会,从短暂的生命中获取负责任的行动的动力。


这也是他 对生命苦难的独到看法。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一个人的很多东西, 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人生中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小到考试失败、失恋,大到家人离世、婚姻破裂。



苦难来时,也是意义感最容易流失的时候。 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一开始是个多么乐观奋进的青年,但在命运的连番打击下,最终沦为偷蒙哄骗、出卖灵魂的人。


弗兰克尔让我们明白,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 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我想,向死而生,经历痛苦,理解苦难,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门必修课。


✎✎✎


我们生活在一个 尚实不尚虚 的时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