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协办方「中国服装定制展」以及「ASCONA服装高级定制」对此次活动的支持。
8月30的上海峰会已经过去3天了,但是我还没有从准备过程中的疲惫感中恢复过来,所以活动总结迟迟未下笔。
首先看一些活动图片。
其实从活动开始,到结束,稍微有一些不真实感。也就是:我们自己感觉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有一些用户给我们反馈,效果还不错。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定制行业线下活动的意义在哪里?
这个问题留待文末回答,我先讲几点这次活动我们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一、为什么要做这个线下活动?
因为8月份算是定制邦的诞生月。虽然只有两年,但是我们每年在8月总会有想法做一场线下活动,把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谈谈事。
再加上8月还算淡季,所以大家的时间相对也没那么紧张,做线下聚会也蛮适合。
其次更重要的是,我们感觉定制行业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相当多的人才、资金,花了很多的时间进行实践后,行业已经到了「问题比机会多的阶段」。
定制小店主,在定制市场红利消失后,无法应对更高水平的运营竞争,在获客、留存、供应链管理上漏洞相当大,经营可持续性存疑;
传统大的成衣服装品牌,事实上一直在尝试定制,但是在团队上存在缺陷,也没有找到可以走量的规模化模式,所以一直无法深入;
互联网定制品牌作为创新者和行业传统边界的破坏者,在量上一直突飞猛进,已经到了可以与传统成衣品牌匹敌的规模边界了(也就是说如果传统定制企业营业额大多是在几百万或者千万级,而互联网定制企业则快速到达了亿级)。在这种规模上,可持续性和可增长性如何,也值得复盘和讨论。
此外,由阿里最开始提出的「新零售」已经开始从概念阶段,到实际落地的遍地开花。许多行业(譬如生鲜、理发等)都已经出现成效卓著的案例。
在这种背景下,以「服装定制新零售」为主题,聚集优质同行来一场讨论则显得恰逢其时,所以,我们快速启动了这个项目。
二、筹办的互联网速度
好几个朋友跟我们讲:你们搞活动时间节奏太快了。
确实如此,我们8月初确定举办,然后开始邀约嘉宾,确定主题、确定场地。于13日发布活动通知,此时距离会议最终举办只有17天!中间还经历了一次由于预报名人数较多,而不得不更换场地的插曲。
我们一开始是想以互联网公司的效率来准备一场活动,但到了中期阶段时,就变成了:挑战我们自己团队的能力极限,让活动能够顺利举办即可:(。
所以很多个白天和夜晚我们是连轴转的,到开始前的最后一刻,我们都在忐忑。
三、关于信任
活动最后到场约350位参与者,大部分都是行业资深从业者以及定制企业高管。更令我们感动的是:在邀约分享嘉宾时,没有一位拒绝我们。
除了参与外,多位嘉宾也很重视这次内容分享的质量,他们将PPT提交过来后,跟我们团队反复讨论内容的合理性以及改进的空间。
在这份浓浓的支持背后,其实就是信任。而对于「定制邦」这个自媒体角色而言,则深知:持续地生产好内容是搭建信任关系的重要一环。
信任背后是压力和动力,对于「定制邦」未来的内容,我们也会以更高的标准和品质来要求自己。
四、供应商供需洽谈会的不足
原本峰会没有设置「供需洽谈会」这个环节,在将峰会活动信息发给几个业内朋友看时,他们建议增加与供应商的交流环节。
因为来参加的定制商除了听嘉宾分享能够有一些新思考获益外,能认识一些新的供应商并能进行现场洽谈,也是一个重要的需求。
所以我们临时增加了供应商交流环节,为了保证峰会交流的效果,我们在白天上午原则上不允许摆设展位,在午餐后才开始布展,这个造成部分供应商未能充分对接客户。
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一场活动的目的要简单,否则容易顾此失彼。
回到文初的问题:定制行业线下活动的意义在哪里?
经过这场活动,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关注人,大于关注活动本身。
也就是说:对于一场付费活动,参会者投入的不只是参会费用,而更多是时间。尤其对于外地的朋友,参加这场活动,往往意味着要投入两天时间。而两天的时间,对于一个企业(即使是小型企业)的负责人,时间成本是非常高的。
所以,如何让参会者觉得「不要呆在店里,不要呆在办公室」,走出来,大家聚在一起,畅所欲言地交流,并且觉得舒服、自在,还能真正听到有深度的内容分享,能见到一些行业里的供应商。
这可能是线下活动存在的深层价值。而作为组织者,则需要关注这些,并且尽量通过精心的安排和最终的服务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