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资源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我一个朋友肖,长得像缩水版的罗大佑,所以自绝了做培训师的这条路,立志做一个生涯咨询师。
普通人这么想,就努力的上班工作,下班找个平台,发文章做个人品牌,然后接咨询,从100元收起,慢慢熬个2年,到1000元。
他的做法不同。
作为一名销售,他首先把自己的每个销售都做成了半个咨询:和每一个打电话来的人谈自己的职业发展,从中获得咨询的经验,也增加客户信任度——“一个销售都这么懂啊,产品估计挺靠谱”。
在公司还有很多咨询师,他有很多机会向他们请教,向高手学习,速度也快很多。
更有趣的是,上班结识的很多客户,成为他下班写作的来源——通过了解和访问不同的行业的高管,他的文字也源源不绝……
公司愿意吗?
愿意啊。
销售额在上升,在传播自己品牌,也在传播公司的品牌。这是个双赢。
发现没有,这种模式比下班后单独搞咨询,速度快很多。
因为咨询除了需要积累的经验、专业知识和名气,更重要的核心能力是一种“能通过交流助人发展的”沟通能力。
如果你只在咨询中练习——刚入门的咨询师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案例,为了这个宁愿花钱去实习——机会很少,速度很慢。
但其实这种发展型沟通的能力在咨询中能练习,在销售、汇报、交流、协作、采访...也都有练习的机会。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在上班时候练习呢?
一旦你意识到,所有能改变你人生的工作、生活和机会,都意味着某种底层核心能力的提升,而这种底层核心能力处处有练习机会,你就几乎能在所有的白天工作里找到修炼这个能力的机会。
在下班培养梦想,在工作中练梦想——这会让技能发展更快。
更重要的是,这个方式让未来的梦想和现在的工作搭接起来,形成正循环。
很多人的模式是:不喜欢上班,就单独搞一个未来,弥补下自己痛苦的生活——上班痛苦赚钱买自由,下班用自由买快乐缓一缓,第二天继续痛苦上班赚钱……这样的痛苦如钟摆,永无止境。
其实:
兴趣的玩法是:兴趣→能力
工作的玩法是:已有能力→收益
梦想的玩法是:兴趣→能力→收益
从这个角度看,梦想和工作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因果关系。
梦想是一份你喜欢的,还没有孵化出来的工作,孵化他需要持续的热情投入与回报——单独在下班后4小时,很难走通闭环。
我们参加各种在线社群,各种打卡签到鼓励,也就是为了获得这个持续的力量。
其实你忽略了,工作场所就是个特别好的反馈系统。
一旦你开始培养一个新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视觉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讲故事的能力…
你都应该寻找这些能力在真实职业中的应用和兑现方式。
做的不好,有人给你回应,做的好,有人给你鼓励。
而且因为你本来能力就足够,所以做砸了也不会太受打击。
只有当你清晰的看到下班后的投入,在工作中兑现出来价值,你才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心,愿意继续投入。
这种坚持不是毅力的结果,而是设计的结果。与其下班后搞梦想,不如直接上班的时候练习梦想。
上下班分离的策略会让上班下班都痛苦,而最好的方式是整合两者——让新的能力在汇入老的工作,获得新收益,最后强化新方向。
让下班4小时的改变,慢慢,一步步蔓延到你的上班8小时中去,乃至发展成整体的改变。
在下班培养梦想,在工作中练梦想——也是个让改变更持续的策略。
“整合梦想与工作”的优势在于:
精力更多:
上班时间更长,精力更多。不管你主观意愿如何,这都是你一天里面最有精力的一段。等你回到家再挤出4小时,精力往往就不够用了。
机会更多:
工作里的资源多,你的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其实都在工作中。如果你的梦想最后要兑现,不妨从你资源最大的地方开始思考。
收益最大:
单独的能力一开始很不好兑现,但是整合起来很有用——好的演讲能力也许能让团队士气一振拿下销售目标 ,好的写作能力也许能让一个产品爆发——把你的小能力点缀在原来的能力系统上,整体打包出售,价值更高。
你肯定刷过我家一直特立独行的猫写的《下班后2小时,决定你成为怎样的人》。
其实赵星恰恰是个极其努力的整合型选手。她晚上读书,白天工作输出;白天的经历,晚上写文输出——她写作为她带来了名声和影响力,名声为她提供更好的平台,而平台也反过来放大她的影响力——
她的人生改变,就是从下班后2小时,到上班8小时,到整个人生的。
▽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