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袁世凯银元:
袁世凯银元
又名袁大头,是
袁世凯
就任大总统后,为了巩固政局、发展经济、决定在全国统一币制时发行的货币,在天津造币总厂和武昌、广州、南京等分厂按规格、重量等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币,俗称袁大头。银币的正面图案,中间为
袁世凯
(均为
光头
)戎装左侧面像,上方为“
中华民国
×年”;背面图案均是两株交叉的稻穗,中央为“壹圆”、“中圆”(伍角)、“贰角”、“壹角”字样。这种银元在
抗战
前曾广泛流通,此后也长期存在,是近代中国币制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2.
孙中山
纪念银币:
孙中山开国纪念银币,即中华民国孙像开国纪念币银元,正面中央为孙中山侧面肖像,边缘内上镌中文
隶书
体“中华民国”4字、下镌“开国纪念币”5字、左右长枝花饰。
1911年12月29日,经辛亥革命后,已光复的17省代表在南京推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3日,中华民国政府宣告成立,清朝灭亡,在中国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随之结束。民国成立时,由于币制尚未建立,除四川改铸大汉银币,福建改铸中华元宝外,主要的造币厂,大都仍沿用前清钢模铸造银币,以供流通需要。图案采用大总统孙中山肖像,以后的通用银币再改花纹式样。孙中山令财政部行文,同意鼓铸纪念币,并命令其余的通用银币新花纹,“中间应绘五谷模型,取丰岁足民之义,垂劝农务本之规”,训令财政部速制新模,分令各省造币厂照式鼓铸。不久,财政部就颁下新模给江南(南京)、湖北、广东等造币厂依式铸造,这就是“中华民国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币”的由来。
3.近代通宝:
光绪通宝
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铸。钱文楷书或楷兼隶,楷兼宋三体。背文满、回文记局、记年、记吉语,记批次等多种形式。
光绪钱是中国造币史上首次引进西洋机制造币方法铸造的第一批中国样式(外圆孔方)的行用钱。另有北洋造光绪通宝机制铜币,背北洋零用一文(公元1902-1908年)。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金”、“宇” 8元德宗光绪年间铸。通宝面文多为楷书,少数局亦有篆书,背满文记局名,汉文年叫记年钱。计有:泉源苏直浙昌福武南晋陕川广桂云黔津沽漳河吉宁东奉新,伊犁,库车,阿克苏。另有背记值,星月纹及合背钱,一般径2--2.4厘米,重1.8--3克。广东,福建,天津,吉林有机制钱,山西宝晋局铸大通宝钱径4.8厘米,重24.2克,吉语钱等。重宝面文较通宝钱清秀工整,楷书直读背满文记局名,汉文记值,传世以雕母为珍品,贵州发现一枚通宝当百小钱,径2.4厘米,重2.73克,雕母外围成椭圆形,中间方孔,及其稀少,目前多为传世品。